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嵩岳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嵩岳寺,又名大塔寺,位於在登封縣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離宮,後改建為佛寺。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中文名 嵩岳寺

塔 高 45米

特 色 密檐式磚塔

榮譽稱號 世界文化遺產

創建時期 初建公元523年

歷史沿革

此寺的建造年代在北魏永平元年至正光元年(508—520年)之間,最少也有1450多年的歷史。背依太室諸峰,群山環抱,林泉秀美,曲盡山居之妙,是為勝景之地。佛寺雖廢,但塔院猶存,特別是嵩岳寺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密檐式磚塔,塔高約45米,馳名中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中國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建築特點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麓,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1] 。 塔平面為十二邊形,是我國塔中的孤例。高十五層,40米。底層轉角用八角形倚柱,門楣及佛龕上已用圓拱券,但裝飾仍有外來風格。密檐出挑都用疊 ,未用斗拱。塔心室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樓板分為十層。塔身外輪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線,塔剎也用磚構成,在簡單台座上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密檐間距離逐層往上縮短,與外輪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龐大塔身顯得穩重而秀麗。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單調、又產生了對比作用,也是較好的處理手法。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

史書記載

《洛陽城北伽藍記》卷第五說:「嵩高中有闕居寺、(示*西)禪寺、嵩陽寺、道場寺。上有中頂寺,東有升道寺。」「闕居寺」即是「閒居寺」,後改為「嵩岳寺「。(見下文)明傅梅《嵩書》卷三說:「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許,元魏宣武帝於永平二年(509),幸馮亮與沙門統僧暹、河南伊甄深等,同視嵩山形勝之處,創興土木。」此寺剛建伊始,就應隸屬皇家的寺院。《魏書》卷十六《京兆王傳附元叉傳》曾云:「正光五年(525)秋,靈太后對肅宗謂群臣曰:『隔絕我母子,不聽我往來兒間,復何用我為?放我出家,我當永絕人間,修道於嵩高閒居寺。先帝聖鑒,鑑於未然,本營此寺者,正為我今日。』」靈太后因為母子分開,故極為不滿,要求到閒居寺出家,他特意申明「本營此寺者,正為我今日。」也就說明這是皇家的寺院,由皇室拿錢修的,也是為皇室人員所用的。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書《嵩岳碑》云:「嵩岳寺者,後魏孝明帝之離宮也。正光元年(524)牓閒居士(寺)。」此說可能有誤。孝明帝是宣武帝之子,《魏書》中已明載為宣武帝時建有「閒居寺」,靈太后欲居之。 《魏書》卷一九上,列傳第七上載:「初,太興遇患,請諸沙門行道,所有資財,一時布施,乞求病癒,名曰『散生齋』。及齋後,僧皆四散,有一沙門雲乞齋餘食。 太興戲之曰:『齋食既盡,唯有酒肉。』沙門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腳一隻,食盡猶言不飽。及辭出後,酒肉俱在,出門追之,無所見。太興遂佛前乞願,向者之師當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幾便愈,遂請為沙門,表十餘上,乃見許。時高祖南討在軍,詔皇太子於四月八日為之下發,施帛二千匹。既為沙門,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終。」此事發生在孝文帝期間,太興系京兆康王子推之子。孝文帝「南討在軍」是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六月庚申,車駕自長安。壬戌,詔冀、定、瀛、相、濟五州發卒二十萬,將以南討。」(《魏書》卷七、下帝紀第七下)次年太興去世。但在這一年春正月丙申,孝文帝「立皇子恪為皇太子」。(同上)「恪「就是孝文之後的宣武帝。《魏書》卷八帝紀八稱他「雅愛經史,尤長釋氏之義,每至講論,連夜忘疲。」《佛祖統紀》卷第三十八引太興出家事時說:「勅皇太子以四月八日為落髮於嵩岳寺。」如果按此說法,嵩岳寺的建造時間應該更早,宣武帝即位以後,將曾經「下發」的寺院,予以扶正作為皇家寺院。太興出家很可能就住在這裡,並且終老於此。

視頻

嵩山:嵩岳寺位於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風景之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