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鶯鶯西廂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崔鶯鶯西廂記
|
|
|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名珙字君瑞 )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較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衝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一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具有詩情畫意。
內容簡介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藉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創作背景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雖本唐代元稹《鶯鶯傳》,實際卻是脫胎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4] 王實甫曾任陝西縣令、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後來由於他不滿當時官場的齷齪,憤而辭官,決心以寫戲抒發心中之郁懣。於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開始了雜劇創作。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讀書人,依據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成《諸宮調西廂記》,把原來故事中的主人公鶯鶯寫成是博陵郡人。定州在隋代就稱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帶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流傳相當廣泛。相傳在定州崔沿士一帶曾有過崔鶯鶯的墓冢。王實甫正是根據這一點,在中山府開始了他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寫作。 [6] 該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裡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為「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為喜而反添症候。《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藝術特色
相較於《鶯鶯傳》簡單描述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情節,《西廂記》的情節無疑要豐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體生動得多,更容易博取讀者的好感。《鶯鶯傳》里的張生熱衷於追求功名利祿,不敢反抗崔夫人這種封建家長,甚至對鶯鶯始亂終棄,令人厭惡。但《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里的張生卻勇於追求愛情,且懷着一顆赤子之心,既可愛又感人。鶯鶯對愛情的追求更是強烈,在與張生互生情愫後,她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主動接近張生。送張生進京趕考時,她對張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歸來。這種毫不摻雜物質誘惑的純潔愛情觀,令人動容。除了男女主角外,《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里的紅娘形象也相當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監視小姐的一舉一動,結果卻成了幫助小姐追求自由愛情的好幫手。她聰明機靈,有智有謀,周旋在張生和崔夫人之間,每每都會將強橫的崔夫人逼得無言以對,說她是張生和鶯鶯的愛情軍師,一點兒都不為過。兩人最後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實在要多謝紅娘從中穿針引線。
除了飽滿的故事、立體的人物和明確的主旨外,《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唱詞也十分突出,極富詩意,讀起來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極的抒情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1]
參考文獻
- ↑ 《紅樓夢》《西廂記》呈現越劇經典,光明網2021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