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明學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明學宮,即明清「崇明縣學文廟」,位於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鰲山路696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廟學合一的建築群。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被迫五遷六建,學宮也隨之屢建屢圮。今之崇明學宮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知縣唐世涵在城壕外東南隅重建,其後又經歷多次修繕。

民國以降,崇明學宮曾被小學和其他單位使用。經過近年來的三次整修,逐漸恢復了當年的格局,占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孔廟。學宮主要建築有東西牌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閣、崇聖祠、明倫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崇明區博物館的所在地。

歷史沿革

崇明學宮最早修建年代不詳,根據清乾隆七年(1742年)崇明知縣許惟枚在《重修崇明學宮碑記》之「學宮……有宋迄今歷六百餘年」一段推斷,學宮應建於宋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升為州,學校升為州學。延祐初年,議建文廟,有當地人捐椒園地。泰定四年(1327年),千戶楊世興捐建大成殿五間,學宮同時作為最高學府與祭祀孔子的場所。但此後不久,建築就毀於潮水。至正年間遷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學宮降為縣學。宣德年間,給事中彭璟請恢復學宮舊制。正統二年(1437年),典史劉清開鑿泮池,架橋其上。正統五年(1440年),知縣張潮建明倫堂。正統十一年(1446年),有木材順海水漂至,知縣王銳藉此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廒、射圃、宰牲所、博文齋、約禮齋,以及儒學和學舍二十四間。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革天下禮制,添建啟聖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學宮兩次遷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范性相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祠、鄉賢祠。萬曆六年(1530年)和十六年(1530年),學宮再次兩移其址。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李官重修大成殿、兩廡、欞星門及泮池等建築,池上建橋,名為「飛虹」。兩年後,知縣張世臣築起「萬仞宮牆」,修東西廡與博文、約禮二齋。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知縣袁仲錫建騰蛟起鳳、興賢仰聖二坊,並在泮池左右增建「奮龍」、「飛鳳」二橋。

天啟二年(1622年),知縣唐世涵改建學宮於城濠外東南隅,從此以後,再未遷徙。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和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1747年)、十四年(1749年)、二十五年(1760年)和五十三(1788年)年以及道光七年(1802年),先後由知縣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縣曹文煥、教諭鄭鏡清重建大成殿,並修葺各處。

清末停科舉,興新學,學宮漸廢。民國二年(1913年)起,學宮內辦起學校,崇聖祠、尊經閣等均為校舍。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日軍強占學宮,將儒學用作營房。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部隊進駐學宮,拆牆建築碉堡,照壁上的「萬仞宮牆」四字被毀。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和東西兩廡毀於火。1946年後,學宮重新用作校舍,古建築被改為教室、辦公室、宿舍等。1966年起,學宮又被崇明縣社隊工業局、科委、農機工業局、制氧廠、農機研究所等單位使用,原建築尚存東西兩坊、欞星門、泮池、登雲橋、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崇聖祠、尊經閣以及東西廡。1981年5月,學宮被崇明縣革命委員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5月4日,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以來,學宮先後經歷三期修復工程,占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占地面積最大的孔廟[2]

視頻

崇明學宮 相關視頻

《上海建築百年》第十四輯 崇明學宮
崇明學宮-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