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崇州市天主堂是1985年4月,崇州市崇陽鎮正東街天主教堂經市政府批准正式開放為宗教活動點,有本堂神父兩人。天主教活動點有本堂一座,懷遠點和元通兩個分堂,懷遠余家溝教堂1985年10月正式批准開放,元通天主堂於1993年正式開放。全市34個鄉鎮有教徒4200人。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天主教的聖誕節,全市教徒集中在城鎮從事教儀活動。
概述
崇州市天主堂於光緒十七年(1891 )年開工興建,光緒二十二年(1896)落成,占地1500畝,現今保存完好。教堂建築為中西合璧式風格,外觀如牌坊式,浮雕精美,寬敞高大。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