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崇信縣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東部,東經106°50′至107°10′,北緯35°1′至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台兩縣,西與華亭市接壤,北連平涼市崆峒區,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全境南北長41.5千米,東西寬35千米,總面積849.47平方千米,氣候屬暖溫、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冬春寒冷乾燥,夏秋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10.7℃,日照2296小時,降雨量400-500毫米,無霜期190天左右。

2008年年末崇信縣轄2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錦屏鎮。總人口10.6萬人。

旅遊景點有梁坡遺址、於家灣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諒墓、武康王廟、仰韶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龍泉寺、五龍山、唐帽山、老爺山、公劉園、文化三館等。[1]

歷史沿革

崇信在夏時為西戎故地,商為昆戎舊壤,周為芮鞫鮮原,春秋為義渠戎活動區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北地郡。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屬安定郡。

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屬魏國雍州安定郡。

西晉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屬雍州安定郡,東晉十六國時,元帝大興元年(318年)屬前趙。

南北朝時,北魏太武帝神 四年(431年),屬涇州平涼郡陰盤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屬涇州陰盤縣和良原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屬關內道涇州安定郡陰盤縣和良原縣。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以崇信城、東西赤城二鎮、永信鎮合置崇信縣,治今錦屏鎮,屬秦鳳路鳳翔府。

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邑人寧於中率眾歸附,屬陝西行中書省平涼府。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

民國元年(1912年)3月,屬甘肅布政使司隴東道(旋改涇原道)觀察使公署。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屬甘肅行政公署隴東道尹公署。

民國三年(1914年)5月,屬甘肅巡按使公署涇原道尹公署。

民國五年(1916年)7月,屬甘肅省長公署涇原道尹公署。

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屬甘肅省政府涇原行政公署。

1949年7月26日崇信縣解放。7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師從靈台進入崇信。8月8日,中國共產黨崇信縣委員會、崇信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4月,屬甘肅省人民政府平涼區專員公署。

1955年3月屬甘肅省平涼專員公署。

1958年4月4日,撤銷崇信縣併入華亭縣,12月20日撤銷華亭縣,原崇信縣(除神峪人民公社)轄區劃歸涇川縣。

1961年12月15日恢復崇信縣。

1968年2月屬甘肅省平涼專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10月屬甘肅省平涼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11月屬甘肅省平涼地區行政公署。

2001年8月平涼地改市後,屬平涼市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08年,崇信縣轄4鎮2鄉,79個行政村,410個合作社。4個鎮分別是:錦屏鎮、新窯鎮、黃寨鎮、柏樹鎮。2個鄉分別是:黃花鄉、木林鄉。[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崇信縣位於甘肅省平涼地區東部,東經106°50′-107°10′,北緯35°1′-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台兩縣, 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平涼市,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

地形地貌

崇信縣地形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85-1728米。

水文狀況

涇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其中汭河總長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67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96億立方米。

氣候特徵

崇信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

春季,大地回暖,土壤解凍,冷暖交替,氣候多變。3月初雷,雨水始多。正常年份第一場透雨(日雨量大於10毫米)於4月中旬出現。5月氣溫升高,並有暴雨出現。季內常來寒潮降溫,造成"倒春寒"及霜凍災害。降水不足,氣候較乾燥,颳風天氣多,土壤失水跑墒明顯,春旱常有發生。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夏季,炎熱多雨。平均氣溫21.2℃,常以雷陣雨為主,降水較多,是全年光、熱、水量豐富時期,又是暴雨、冰雹、乾旱多發期。初夏6月是氣候性相對少雨階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往往出現高溫伏旱天氣,俗稱"卡脖子旱"。

秋季,氣溫下降快而平穩。9月為全年降水量次多月份,季平均雨日26天,以連陰雨為主。空氣涼爽濕潤,清晨多霧,日中晴朗。中秋時節氣候溫和,天高氣爽。10月以後降水明顯減少,霜、雪來臨。

冬季,北風盛行,寒冷少雪,氣候乾燥,大地封凍,河溪皆冰。季平均氣溫--2.6℃。以1月最冷,極端最低溫度--19.9℃,最大凍土深度60多厘米。80年代以來出現暖冬天氣,有利作物生長,但病蟲害滋蔓。[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崇信縣已探明煤炭儲量13.7億噸,含煤面積74.8平方公里。鐵礦藏位於縣南35度西,直距18公里。礦體產於下侏羅統含煤岩系中,呈結核狀,6個含礦層。主要含礦於第3層,平均厚2.42米,含礦係數6噸/立方米。礦石為菱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地質儲量3.01萬噸。尚未探明儲量的礦物有陶土、石灰石、銅、硫磺、油母頁岩等。

水文資源

截止到2012年,崇信縣年水資源總量2.73億立方米。涇河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由西向東貫穿縣境

土地資源

1975年,境內有6個土類,21個土種。1990年,總土地面積127.48萬畝。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0年,崇信縣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等7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主要分布在錦屏鎮、新窯鎮;崇信縣總人口10.6萬人。[4]

經濟概況

綜述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4576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9673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6.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535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2.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551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35元,同比2007年增長15.1%。經濟結構逐步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5.9比57.0比17.1。

2012年,崇信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1.62億元,可比價同比2011年增長1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790元(人口按10.27萬人計算)。

第一產業

2012年,崇信縣全年農業總產值(現價)完成7.4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4%。全年糧食產量達到6.1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4.8%。油料產量0.76萬噸,水果產量2.48萬噸,蔬菜產量9.5萬噸。

全年畜牧業總產值(現價)完成2.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0.6%,肉類總產量0.74萬噸,比2011年增長2.2%,

第二產業

2012年,崇信縣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5.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4.4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1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

第三產業

2008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4%。2009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2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6.3%。

2012年,全年共接待各類遊客85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20%,旅遊綜合收入2.7億元。[5]

交通運輸

2014年崇信站完工,建築面積543.86平方米

2009年,崇信縣境內設公路幹線8條,其中省道1條即崇甘公路公里,境內長64.25,為三級公路。崇信縣縣城距省會蘭州42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280公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0年,崇信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 %,共有在校學生17381 人。

2012年,崇信縣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 %,共有在校學生16188 人。

社會保障

截止於2012年年末,崇信縣衛生機構數15個,衛生機構人員370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8.1萬人,參合率達到99.1%。

文化事業

截止於2012年年末,崇信縣有演藝公司1個,文化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各1個,鄉級文化站7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79個。[6]

民族文化

社火

社火是春節期間城鄉盛行的群眾性的遊藝活動,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多以古典文學名著為底本,參考歷史劇人物的臉譜、服裝、頭帽化妝"身子",進行表演。各村之間明比暗賽,爭奇鬥勝,以其情節奇特、人物眾多、臉譜複雜、裝飾奇異者為上乘,觀者如潮。崇信社火有地攤、高蹺、馬社火、車社火四種表演形式。

弦子腔

弦子腔,也叫老眉戶、曲子戲,是在民間小調清唱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因以弦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當地群眾叫弦子腔。

根雕

根雕,崇信民間工藝美術,反映在刻與雕上主要有建築上的磚雕,用於上房、大門碼頭;木雕,主要用於舊式門窗。用於觀賞實用的木雕有盤龍筆罐、鯉魚旱煙盒及用兩棗木雕刻的小猴等點綴品。

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每逢佳節或新婚之禧,各種質樸美觀的窗花就出現在農家潔白的窗紙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柏樹鄉的剪紙以金、銀紙剪出線條,再拼貼上各色彩紙,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更適合現代人的欣賞眼光。[7]

風景名勝

龍泉寺

崇信龍泉寺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芮河北岸,距崇信縣城1公里,背依風翥山,山高300多米,溝壑縱橫,松柏成蔭,有著名的龍吐彩虹奇觀。

武康王廟

武康王廟,位於祟信縣城東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紹聖四年崇信知縣事王需重新廟貌。明洪武三年縣民李斗等人遷建城內。後因塑像主次不當,改為寢宮,另在寢宮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組建築,明崇禎六年因兵荒殿亭俱毀,僅存寢宮。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又重建拜殿。武康王廟大殿為木結構,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三異柏

三異柏,又名三義柏,生長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朱家寨子。樹齡700年左右。此樹高12米,胸徑1.1米,樹身龐大,樹冠呈扁圓形,枝柯繁茂,伸展彎曲。每個枝杈上都生長着三種不同形狀的葉片,分棉柏、側柏和刺柏。[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