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嶧城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嶧城區隸屬於山東省棗莊市,是全國著名的石榴之鄉,嶧之名,一說來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另一說因嶧境多山,眾山連絡為繹「繹」與嶧同。

嶧城區位於棗莊市境域中南部,地處山東省南部邊陲,東連臨沂市蘭陵縣,西接薛城區,北依市中區,南瀕韓莊運河與台兒莊區比鄰,西南隅與微山縣相接;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主要旅遊景點有三近書院、 匡衡墓、仙人洞等。秦統一,歸薛郡;洪武十八年(1385年)嶧縣改屬兗州府;1962年至今,隸屬棗莊市。[1]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嶧城為舊嶧縣治所,嶧之名,一說來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嶧境多山,眾山連絡為繹「繹」與嶧同。

建置沿革

嶧城區為舊嶧縣治所,嶧之名,一說來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嶧境多山,眾山連絡為繹,「繹」與嶧同。自夏朝之後的4000多年裡,一直為州縣治所。

戰國時期,嶧為楚國蘭陵。

秦統一,實行郡縣制,歸薛郡。

西漢,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時嶧境內有承、陰平、建陽、都陽、傅陽等縣。

西晉,元康元年(291年),晉惠帝置蘭陵郡,屬徐州,轄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治所即在今嶧城。

東晉十六國,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所轄,均屬蘭陵縣。

南朝宋時,東南部為東海郡,西北部為蘭陵郡,時蘭陵郡治向西北移至昌慮(今滕州境)。

北魏時為徐州承縣。

北齊設蘭陵郡,治所在今嶧城。

隋代屬彭城郡。開皇三年(583年)承縣屬徐州,十六年(596年)改承縣置繒州,大業二年(606年)廢繒州,改為蘭陵縣。

唐初復名承縣,屬河南道沂州。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繒州,治承縣,轄承縣、蘭陵、繒城3縣。

金興定中(1217年—1222年)置嶧州。

元代屬中書省益都路嶧州,下領蘭陵縣。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洪武十八年(1385年)嶧縣改屬兗州府。

清時仍屬山東省兗州府。

中華民國時期屬山東省魯西南區。

1949年底,嶧縣屬山東省台棗專屬。

1953年7月屬濟寧專屬。

1958年11月21日,嶧縣機關由原嶧縣駐地嶧城遷至棗莊。

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嶧縣建制,建立縣級棗莊市。以原嶧縣的行政區域為棗莊市區域,隸屬濟寧專區。嶧城設辦事處,為棗莊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

1961年9月12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棗莊市升為省直轄市。

1962年6月30日,調整行政區劃,建立嶧城區,由棗莊市直轄。轄吳林、王莊、曹莊、金陵寺等15處人民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嶧城區轄3鎮12鄉。

1991年10月3日,撤銷古邵鄉,設立古邵鎮。

1996年12月25日,撤銷金陵寺鄉,設立金陵寺鎮。

1999年12月6日,撤銷嶧城區曹莊鄉,設立曹莊鎮。

2000年,嶧城區轄6個鎮、9個鄉。

2001年2月,嶧城區鄉鎮規模調整。全區由原來的6鎮9鄉變為3鎮2鄉2街道。

2001年9月,王莊鄉撤鄉設鎮,設立榴園鎮。11月,峨山鄉撤鄉設鎮,轄5鎮2街道。

2002年3月村級規模調整,全區由476個村(居)調整為343個村(居)。

2010年調整為342個村(居)。

2015年調整為345個村(居)。[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62年06月30日,嶧城區轄吳林、王莊、曹莊、金陵寺等15處人民公社。

1984年,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嶧城區轄3鎮12鄉。

1991年10月03日,撤銷古邵鄉,設立古邵鎮。

1996年12月25日,撤銷金陵寺鄉,設立金陵寺鎮。

1999年12月06日,撤銷嶧城區曹莊鄉,設立曹莊鎮。

2000年,嶧城區轄6個鎮、9個鄉。

2001年02月,嶧城區鄉鎮規模調整。全區由原來的6鎮9鄉變為3鎮2鄉2街道。

2001年09月,王莊鄉撤鄉設鎮,設立榴園鎮。11月,峨山鄉撤鄉設鎮,轄5鎮2街道。

2002年03月,村級規模調整,全區由476個村(居)調整為343個村(居)。

2010年調整為342個村(居)。

2015年調整為345個村(居)。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嶧城區下轄2個街道、5個鎮。嶧城區人民政府駐地位於壇山街道壇山路166號。[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嶧城區位於棗莊市境域中南部,地處山東省南部邊陲。東連臨沂市蘭陵縣,西接薛城區,北依市中區,南瀕韓莊運河與台兒莊區比鄰,西南隅與微山縣相接。位處北緯34°34'-34°48',東經117°23'-117°49'之間。東西最長處40千米,南北最寬處24.5千米。總面積636.8平方千米,占棗莊市總面積的14%,占山東省總面積的0.14%。

地形地貌

嶧城區地處魯中南山地丘陵與淮北平原的銜接帶上,在地貌分類上既有丘陵,又有平原。在不同營造力的作用下,本區地貌在成因上形成三種類型:流水地貌、岩溶地貌、構造地貌。

氣候特徵

嶧城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熱同季。因受黃海氣候的影響,東風較多,但大陸海洋性氣候不夠典型。嶧城區年日照平均為2275.1小時,以4、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月平均可達216.5小時。嶧城區冬季最長,夏季次之,春季略長於秋季,具有冷熱持續較長的特點。歷年平均溫度14.1℃,嶧城區降水較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769.3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年降水量的64%,冬季最少,占全年降水量的4.1%。

水文概況

嶧城區河流屬淮河流域運河水系。運河北岸支流以嶧城大沙河為界,河西屬南四湖湖東地區,河東屬邳蒼地區。地面徑流方向總的是自北向南,各條河道多為季節性泄洪河道。[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嶧城區水資源豐富,面廣量大,歷年平均降水量769.3毫米,產水總量5.19億立方米。全區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1.7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8194萬立方米,地下水9006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占總量的28%。地表徑流是嶧城區主要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1.795億立方米,占天然水資源總量的29.3%。

礦產資源

嶧城區已發現礦種13種,具有開採價值8種,主要有煤炭、鐵礦石、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頁岩、白雲岩、黏土等,其中石膏儲量最為豐富,分布面積6平方千米,膏層深度1—14米,總儲量約占全國探明儲量的六分之一。

土地類型

嶧城區土壤共分3個土類,7個亞類,17個土屬,46個土種。(1)棕壤。分為2個亞類,棕壤和棕壤性土,全區面積2602公頃,占總土壤面積的5.18%。(2)褐土。分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褐土、潮褐土4個亞類,全區面積34338公頃,占總土壤面積的68.34%。(3)砂姜黑土。只有1個亞類,全區面積13305公頃,占總土壤面積的26.48%。

生物資源

嶧城區域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馬鈴薯、高粱、穀子、綠豆、豌豆、豇豆、紅小豆等10種25個品種;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棉花、油菜、芝麻等5種15個品種;果樹主要有:石榴、大棗、蘋果、梨、桃、山楂、杏、李、葡萄、草莓、核桃、櫻桃、柿子、板栗等14種40多個品種;蔬菜瓜果類作物主要有:大白菜、小油菜、菜花、蘿蔔、萵苣、茄子、南瓜、冬瓜、絲瓜、大蒜、大蔥、芸豆、豆角、生薑、韭菜等種150多個品種。其他栽培植物主要有:桑、金銀花、小茴香、花椒、蓖麻等10多種。[5]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公安戶籍總人口42.7542萬人,比上年減少620人。合法生育率92.74%,出生人口性別比(男比女)108.55:100,全年人口出生率10.86‰,自然增長率7.56‰。

民族

嶧城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瑤族、土家族、哈尼族等.

政治

區委

中共棗莊市委常委、區委書記:於玉

區委副書記:張熙濱、尹作義、尹曉東

區委常委:劉忠波、邵利、李曉紅、劉波、李慶華、宋俊峰、孫中軍、吳闖、張沖

區政府

中共嶧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張熙濱

常務副區長:劉忠波

副區長:時樹幹、李義、劉勇、陳繼濤(掛職)、范偉國(掛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8年,嶧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3.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增長2.8%。稅收占GDP比重為6.4%。人均生產總值47441元,增長2.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0.68億元、88.36億元和74.94億元,分別增長3.1%、2.7%和2.9%。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2:48.8:40.0調整為11.3:48.0:40.7,三產比重提高0.7%。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嶧城區新開工固定資產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2個,合同利用外資56.13億元,實際到位外來固定資產投資23.34億元。其中,1億元以上項目19個。

財政收支

2018年,嶧城區地方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實現8.81億元,同口徑增長0.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7.21億元,同口徑增長5.1%。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1.9%。鎮街級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95億元,占全區的44.8%。地方公共預算財政支出累計達到25.71億元,增長7.0%。

2018年,嶧城區國、地稅實現稅收總額11.84億元,同口徑增長16.1%。全年看,國稅完成8.2077億元,增長43.1%;地稅完成4.0662億元,下降13.7%。分稅種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分別實現7.3571億元、6800萬元,其中增值稅增長49.0%,企業所得稅增長33.0%。從收入的主要級次看,中央級4.7957億元,區級7.4642億元,區級收入比重為63.0%。

人民生活

2018年,嶧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80元,增長9.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895元,增長6.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8元,增長7.8%。

第一產業

2018年,嶧城區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實現總產值36.49億元,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之比為75.6:0.5:17.5:3.7:2.7。

種植業

2018年,嶧城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9萬畝,糧食總產量26.5萬噸。其中小麥單產351.1千克/畝,玉米單產355.8千克/畝。

林業

2018年,嶧城區完成成片造林面積0.8萬畝,新育苗0.1萬畝,中幼齡林撫育作業面積0.3萬畝,全民義務植樹65萬株。

畜牧業

2018年,嶧城區肉豬、肉牛、羊、家禽出欄量分別為14.9萬頭、0.9萬頭、8.1萬隻和461.5萬隻。

漁業

2018年,嶧城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692公頃。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農機總動力達到35萬千瓦,農用拖拉機達到3919台,配套農機具1.79萬台,農用排灌機械6400台,動力8萬千瓦,聯合收穫機械2700台,動力15.8萬千瓦;農產品初加工機械2534台。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純)3.69萬噸,農藥使用量735.1噸。

第二產業

工業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1家,實現總產值124.32億元,同比增長1.8%。增加值增速2.9%,其中輕工業下降0.4%,重工業增長4.9%,非公有工業增長3.7%,大中型企業下降7.7%。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有三級及以上資質建築企業19家,完成總產值7.81億元,下降14.9%。建築業增加值5.3億,下降8.5%。

第三產業

國內經濟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有限額以上貿易業單位176家,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1.3億元,增長9.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額33.6億元,增長12%。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4億元,增長4.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2億元,增長6.7%,分別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57.7%和4.3%。從重要商品零售類值看,全年限上糧油食品類銷售額4.9億元,增長8.4%;煙酒類銷售額1.9億元,增長13.1%;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銷售額3.9億元,增長17.5%;家具類銷售額3.2億元,增長8%;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銷售額1.9億元,下降7%;汽車類銷售額4.3億元,增長10.7%。

對外貿易

2018年,嶧城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8.2473億元,增長15.0%,其中出口總額17.4852億元,增長16.6%。

房地產業

2018年,嶧城區房地產開發投資19.07億元,增長214.41%,其中住宅投資17.7億元,增長259.47%。商品房銷售面積16.6萬平方米,增長13.1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6.2萬平方米,增長14.27%。

郵電通信

2018年,嶧城區郵政業務總量4478.7萬元,增長5.3%;電信業務總量9342萬元,下降20.5%。年末全區固定電話用戶4.17萬戶,增長47.9%,移動電話用戶32.8萬戶,增長10.4%。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36.5億元,增長11.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83.2億元,增長11.4%。金融貸款餘額96.0億元,增長7.1%。存貸比達70.4%。[6]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嶧城區申報省、市重大科技專項10餘項,其中1項目入選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1項目被評為2018年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實現全市一等獎零的突破;新獲批國家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科教基地1家(全市唯一);6家企業獲批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並獲批科技小巨人企業2家,市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科技協同創新中心2個;全區發明專利申請155件,授權15件,有效發明擁有量73件,PCT國際專利申請1件;承辦全市「科技扶貧鄉村振興」主題科技活動周,開展科技扶貧培訓班9次,培訓213餘人次,發放科技培訓材料6000餘冊,培養帶動科技致富帶頭人30人。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共有幼兒園73所,小學51所(含4個辦學點),初中5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民辦學校1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中專1所。在園幼兒9266人,小學在校生46260人,初中在校生18964人,高中在校生4906人,職業中專在校生2612人,教職工3799人。省級中心園11所,省級示範園12所。全區3所新建學校投入使用,1所改擴建學校主體完工。新招入編教師109人,合同制教師200人。

文化事業

2018年,嶧城區投資300餘萬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省考核驗收,全市考核第一。建成了區圖書館鎮(街)分館,全市率先實現數字化借閱。開展文化惠民專場演出500餘場;承辦了全市廣場舞大賽。編著5部專著,編排10餘場地方戲,《連心路》獲全省十佳。拍攝首部文化專題片《在一起》。爭取了方屋、師範方樓等4處省級文保專項資金。2項非遺名錄列入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指導陰平鎮獲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王府山村鄉愁紀念館入選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範點。年末有線電視數字用戶入網數達4萬餘戶。

體育事業

2018年,嶧城區舉辦各類群體活動10次。為62個村及社區新配套發放健身器材307件。完成陰平鎮嘉和文苑小區籠式足球場場地建設。為配合美麗鄉村建設分別為古邵、陰平等共撥付資助資金120萬,完成場地和器材安裝工作。參加全國比賽獲得4金1銀,參加省級比賽獲得3金3銀4銅。向省體校輸送2名優秀運動員,市體校輸送54名優秀運動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嶧城區衛生機構擁有職工114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967人,實有床位數1445張。全年診治各類患者159.99萬人次,為65歲以上老年人等六類重點人群健康體檢人數8.3萬人次,體檢率為80.21%。

社會保障

2018年,嶧城區參加職工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4.3萬人、40.8萬人、2.3萬人、2.93萬人、2.46萬人。共征繳各項社保費7.85億元,支出9.28億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4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增加到118元;連續第14次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惠及全區離、退休人員8800人;發放社保卡制卡35.2萬張。

社會福利

2018年,嶧城區審批城鄉低保對象803餘戶、1902餘人,全年共發放特困供養金900餘萬元,醫療救助金850餘萬元,臨時救助金50萬餘元;在5個鎮各設立了1處「愛心屋」、愛心牆(櫥窗),開設慈善扶貧專用賬戶,設立了「大愛榴鄉」救助基金;嶧城區扶貧慈善眾籌平台榮獲山東省民政廳授予的第六屆「山東省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

基礎建設

2018年,嶧城區共完成城市基本建設投資1.2億元,新建嶧州東路、鳳凰東路、福興東路、福興橋項目,實施棚戶區改造、道路優化升級、人行道維修、城區綠化補植、雨污管網清淤等民生項目。完成城市道路主次幹道罩面15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8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1.98萬平方米。完成1800戶棚戶區拆遷任務。城鎮化率增長1.65%,為全市第一。

環境保護

2018年,嶧城區投資2272萬元,先後實施大寨河(吳林段)、榴園躍進河人工濕地水質淨化工程建設,強力推進《嶧城沙河水質達標方案》落實,嶧城沙河賈莊閘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大氣污染治理不斷深入,空氣質量現狀全市排名第三;爭取上級資金1200多萬元完成了40個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設。[7]

交通運輸

2018年,嶧城區投資2.17億元,推進棗木高速東延工程建設;投資1.25億元,新改建農村公路39千米;投資1300萬元,完成了6.2千米永興公路大修工程;投資1.1億元,完成提檔升級和自然村通達工程48千米,路面狀況改善工程77千米,危橋改造3座,全區已有418個村居(自然村)實現「戶戶通」;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185.06千米。

嶧城區水陸空交通便利,京杭大運河在南部穿過,毗鄰青島、日照、嵐山、連雲港等沿海港口。西靠京滬鐵路,東臨京滬高速公路,京福高速、206國道、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南北,距濟南、青島、徐州三大機場分別需要2.5小時、3.5小時和不足40分鐘的車程。

運輸

2018年,嶧城區擁有公交企業1家,出租企業2家,貨運企業106家,營運貨車5036輛,出租車40輛,公交車242輛,校車43輛,駕駛員教練車221輛,公交線路24條;新投資360萬元完成城區2條環城公交改造;投資400餘萬元建設城區公交站點站棚51個;投資85萬元新建城鄉公交站點站棚8個;投資110萬元新建省級貧困村站點站棚40個。

風景名勝

冠世榴園生態文化旅遊區棗莊冠世榴園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區南部、嶧城區西部的群山之陽,東西長45華里,南北寬6華里,面積達12萬畝。有榴樹530餘萬林,48個品種,始建於西漢成帝年間,素以歷史之久,面積之大,株數之多,品色之全,果質之優而聞名海內外,是中國最大的石榴園林,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證為「基尼斯之最」,因而被譽為「冠世榴園」,並被列為「花之路」旅遊熱線上的重要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景區,是一處集自然山川,生態園林、民俗宗教、人文歷史、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

青檀寺位於冠世榴園的東首,占地約600畝,建築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為1986年開發建設,總投資138萬元。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省級風景名勝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最受歡迎自駕游景區等。景區內有青檀湖、千年古檀、書法碑廊、報國塔、岳飛養眼樓、藏王宮等景點。

特產小吃

羊肉湯

棗莊喜歡養羊,嶧城的人們更喜歡吃羊。清湯是加了十幾種中藥和調料煮了好幾個小時才燒好的,因此,羊肉湯也就成了棗莊的第一名吃。

辣子雞

辣子雞色艷味重,嫩雞肉加大量鮮辣椒、米醋爆炒,多以公雞烹炒,因為公雞較之母雞更具有「陽剛」之氣。公雞又以「本地雞」為佳,棗莊人口中的「本地雞」即為農家散養的花公雞,此種雞以蟲子、草種等為食,善於奔跑,故肉質極佳、滑嫩筋道。

石榴

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嶧城區石榴種植歷史悠久,所產石榴個大皮薄,色澤鮮艷光潔,籽粒晶瑩飽滿,曾入選「奧運會推薦果品」。嶧城石榴主要有大青皮、冰糖籽、大紅袍等幾十個品種,以其籽大、糖分高、皮薄、色澤鮮艷光潔、籽粒晶瑩飽滿享譽全國,「大青皮」是主栽品種,單果重350—800克,最高可達1580克,其花瓣重疊,可達50多瓣,葉綠如碧,花紅似火,極富觀賞價值。

嶧縣大棗

大棗產業是嶧城區特色林果產業之一,集中分布在陰平鎮。嶧縣大棗具有皮薄肉厚、味甜核小、色澤鮮艷、性溫宜滋補等特點,並具有較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深受消費者喜愛。據《嶧縣誌》記述:陰平大棗清朝初年「行販江湖數千里」,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陰平時「甚喜食之」。

著名人物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承人。建昭三年(前36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匡衡幼年刻苦好學,勤奮努力。據《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歷史上流傳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來。

賈三近,字德修,號石葵,別號石屋山人、寧鳩子。明隆慶二年(1568年)賈三近中進士,被選為翰林庶吉士,後授吏科給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左、右少卿,光祿寺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萬曆二十年病逝,官至正三品。被朝中讚許為「泰山喬嶽」。著有《東掖奏疏》二十篇,《西輔封事》兩篇。

疏廣和疏受,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今棗莊市嶧城區)人。自幼好學,博通經史,被朝廷征為博士。漢宣帝時,選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當時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後升為太子少傅。疏廣、疏受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賞賜。並稱之為朝廷中的「二疏」。疏廣任太傅五年,稱病請求還鄉。皇上考慮到他們年邁,就答應了,並加賜黃金20斤,皇太子贈金50斤。二疏辭官回到家鄉蘿藤之後,將金遍贈鄉里。二疏去世之後,鄉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築一座方圓三里的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在其散金處立一碑,名「散金台」,在二疏城內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像,世代祭祀不絕。

相關視頻

新時代嶧城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