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第四次北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岳飛第四次北伐是岳飛發動的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發生於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期間。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大敗金軍統帥完顏兀朮(宗弼)的女真軍主力於郾城、潁昌等地,並聯合北方的抗金義軍一道,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顏兀朮被迫逃出開封退回北方。但因為宋高宗趙構和權相秦檜要簽訂《紹興和議》等政治原因,岳飛的第四次北伐終告失敗。[1]
北宋滅亡後的十年間,金朝及其所扶持的偽齊政權與南宋之間一直處於爭戰對峙狀態。但金朝自金熙宗完顏亶即位,完顏撻懶(漢名昌)一派掌權後,鑑於南宋軍事力量增強,政局趨於穩定,開始轉變過去對南宋乞和一味拒絕的做法,出現了允許在苛刻條件下議和的跡象。南宋紹興七年十二月(歲次丁巳,1137年;十二月已進入公曆1138年),宋高宗趙構自使節處聞知金朝允許議和,願意歸還黃河以南土地與宋,並答應送回被俘後死於北方的宋徽宗的梓宮(靈柩)和宋高宗生母韋太后的消息,大喜過望,立即遣使與金通和。宋廷中一些大臣對金方寬鬆的條件生疑,認為其別有所圖,被宋高宗以「盡孝」為由駁回。次年二月,在左相趙鼎和樞密使秦檜的策劃下,南宋行都由前線重鎮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市)遷至江南的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三月,高宗又升秦檜為右相,這意味着宋廷主和派的一次勝利。
雖遭到群臣反對,宋高宗還是接見了金使兀林答贊謨(烏陵思謀),隨後又召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來臨安商議,除張俊見風使舵,趨附高宗和議外,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對高宗說: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議。」高宗不聽。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金天眷元年)十一月,金朝派出的「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到達臨安與宋方談判。金人不但公然無視宋國號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更要求宋高宗親自跪接金熙宗的詔書,這種舉動使南宋朝野上下群情激憤,不少朝臣及李綱、張浚等被貶謫在外的大臣紛紛上書,強烈抨擊屈辱的對金和議,臨安城中許多百姓更自發張貼出「秦相公是細作」等標語。宋高宗、秦檜對群臣的抨擊,斷然採取了高壓手段:力反和議的樞密副使王庶被彈劾罷官;上書言事名動當時的胡銓被削職為民,流放廣州;連支持議和的左相趙鼎也因不同意金人的劃界條款而被罷相,秦檜自此開始獨攬相位。秦檜又在朝中安插孫近、勾龍如淵等黨羽,以彈壓眾議。
十二月二十七日,雙方和議正式達成,主要條款有宋帝向金稱臣、每年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與金,金歸還南宋河南、陝西之地及宋徽宗靈柩與韋太后等數項。宋高宗自稱「在諒陰(守喪)中」,由宰相秦檜代行跪接詔書之禮。
戰爭起因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間,宋高宗接到劉錡的告急軍情,連下數詔給岳飛,命岳家軍火速支援順昌,並表示允許岳飛舉兵北伐,收復失地。岳飛接到詔書,即先派遣張憲、姚政二將率兵東進牽制金軍,以解順昌之圍,隨後親率岳家軍(行營後護軍)主力北伐中原。大軍出征前,岳家軍將士們紛紛與家人約定,待中原平定,再相團圓。
自從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的北伐計劃被否決擱置,岳家軍就一直留守在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整訓。偽齊政權被廢除之後,其境內的部分軍民不願再接受金朝統治,便南投宋朝;多支民間抗金義軍也開始重新活躍。岳飛當時就認為正可乘機大舉北伐,恢復中原,數次奏請高宗,但高宗一直無出兵之意。和議告成後,岳飛曾請求隨同使臣拜謁北宋皇陵,藉以窺探北方形勢,高宗仍然不許,且又下詔戒飭岳飛,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納義軍。此次高宗雖在手詔中明言「左可圖復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唯是機會不可不乘」,卻又特別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前往岳飛軍中,傳達「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詔命。
六月下旬,李若虛趕到已開至德安府(治安陸,今湖北安陸市)的岳飛軍中,說明來意,岳飛不願再坐失良機,就此班師,與李若虛據理力爭。李若虛曾任岳家軍參議官,素主抗金,毅然決定:「事既爾,勢不可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獨自回朝復命去了,岳飛則領兵繼續向中原挺進。
奇兵奏功
紹興元年(1131年)前後,岳飛針對當時的抗金鬥爭,制定下「連結河朔」的戰略,旨在發動、聯合及接納金統治區內的民間抗金力量,組成一支可與岳家軍緊密配合的抗金「奇兵」。此後數年間,岳家軍就與多支抗金忠義軍取得了聯繫,其中還有數位義軍首領親自突入宋境,歸附岳家軍。平時,這些忠義軍為岳家軍提供情報;一旦岳家軍大舉北伐之時,則可響應配合,前後分割、夾擊金軍。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完顏兀朮剛南侵時,歸附於岳家軍的義軍首領李寶率領部眾來到京東西路的興仁府(即曹州,治濟陰,今山東定陶縣西)一帶,二十四日夜,李寶率眾突襲在宛亭縣(今山東菏澤市西南)的荊堽紮營的金軍,大敗完顏兀朮前軍四個千戶的騎兵,殺死三個千夫長和四千夫長金宗室完顏鶻旋,俘獲千匹戰馬,又於六月二日殺退前來圍剿的金軍,為岳家軍北伐打響前奏。
太行山忠義保社首領、兼岳家軍忠義軍馬統領梁興和另一名統領董榮等接受岳飛「渡越黃河,剿殺金賊,占奪州縣」的使命,於七月初一日到達黃河南岸。初二日,梁興、董榮復渡河返回北岸,匯合河北豪傑趙雲、李進、牛顯、張峪等,在收復絳州垣曲縣(今山西垣曲縣) 後, 沿黃河北岸越過孟州王屋縣(今河南濟源王屋鎮)向東進軍,到孟州濟源縣(今河南濟源)西曲陽地方,金將高太尉帶領五千餘人馬迎戰。梁興、董榮等親率忠義民兵與金軍激戰,自辰時戰到午時,金軍大敗,屍橫路旁達十里之遙。不多時,高太尉又調來懷州(治河內,今河南沁陽)、孟州(治河陽,今河南孟州)和衛州(治汲縣,今河南衛輝)的一萬多兵馬,梁興等再迎擊血戰,自未時戰到酉時,殺散金兵十分之八,高太尉帶領殘軍敗逃。忠義軍因連日鏖戰,暫駐濟源縣的燕川歇兵。在河北民眾的支援和配合下,梁興、董榮等所部忠義軍此後又攻取了絳州翼城縣(今山西翼城縣)、澤州沁水縣(今山西沁水縣)等地,深入懷州和衛州地界。
忠義軍馬統制孟邦傑在河南府附近作戰,收復了北宋皇陵所在地永安軍。七月初四日夜,其部將楊遇對南城軍(治孟津,今河南偃師市北)發動突襲,金軍猝不及防,南城軍也被攻克。
河北路衛州的岳家軍忠義統制趙俊出兵北上,會合另一忠義統制喬握堅的隊伍,收復慶源府(即趙州,治平棘,今河北趙縣)。王忠植領導的河東路人民抗金武裝,克復了嵐州(治宜芳,今山西嵐縣北)、石州(治離石,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保德軍(今山西保德縣)等十一個州軍,活躍於河東路的北部。西線戰場上,陝州忠義統制吳琦也派統領侯信渡河,攻劫金軍在中條山柏梯谷的營寨,侯信此後又轉戰到解州(治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境內,破金軍七千多人,俘五百多人,斬金將千夫長乞可。
磁州(治滏陽,今河北磁縣)、相州(治安陽,今河南安陽)、開德府(治濮陽,今河南濮陽)、冀州(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大名府(治元城、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東)、澤州(治晉城,今山西晉城)、隆德府(治上黨,今山西長治)、平陽府(治臨汾,今山西臨汾)、絳州(治正平,今山西新絳縣)、汾州(治西河,今山西汾陽縣)、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縣)等黃河北岸廣大地區的忠義民兵,也都相互聯絡,約好以「岳」字旗為號,「期日興兵」,等待岳飛大軍過河。中原父老也紛紛自發牽牛輓車,慰勞各地的岳家軍和忠義軍將士。黃河南北共有數十萬人參加義軍,金朝自燕山以南,「號令不復行」。
岳飛「連結河朔」的戰略成功地發揮了威力,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岳飛所部和由他聯絡的各地忠義民兵,就對兀朮盤踞的東京形成了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六面包圍之勢。
郾城之戰
正如李若虛回到臨安復命時所說:「敵人不日授首矣,而所憂者他將不相為援。」隨着被收復失地的不斷增多,岳家軍不得不分散兵力來守御新占領的地區。而東部戰場的韓世忠、西部戰場的吳璘等軍正與金軍相持不下,無法直接配合岳家軍;與岳飛同屬中部戰場的張俊,則在閏六月底收復宿州(治符離,今安徽宿州)和亳州(治譙縣,今安徽亳州)之後就匆匆班師;劉錡在順昌戰勝後,宋廷就命令他全軍南撤鎮江府(治丹徒,今江蘇鎮江),劉錡先讓家屬和傷員等撤離,主力一萬餘人則一直屯駐順昌,既不進擊,也不奉詔南撤。在這種局勢下,岳家軍北伐主力面臨着孤軍深入的危險。
為了防止被金軍集結重兵各個擊破,岳飛只得放緩攻勢,將兵力逐漸收攏於郾城縣(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區)——潁昌府一線,又接連上奏宋廷,請求勿將劉錡軍南撤,以及將當時由岳家軍鎮守的原屬陝西路的陝、虢兩州交付川、陝宣撫司管轄,又主張洛陽和新設河南府路的防務由李興獨力負責,蘄、光、黃三州的防務也撥還張俊的淮西宣撫司。為實現合圍開封、渡河收復的目標,岳飛盼望友軍前來支援,又於七月初五日上《乞乘機進兵札子》,「民心皆願歸朝廷,乞遣發大兵前來措置」「伏望速降指揮,令諸路之兵火急並進,庶幾早見成功」。宋高宗無意於進取中原,得知岳飛主動出師,收復蔡州後,便下詔申飭說「遲速進退,卿當慎處所宜」,此後付岳飛的數道手詔中也屢屢要岳飛「輕騎一來為佳」「軍事可以委之僚屬,即便就途」,且一直未給岳飛派遣任何援軍,接到岳飛請求援軍的上奏,方命楊沂中率殿前司軍於七月二十五日由臨安起程。然而楊沂中起程之時,岳飛已在高宗「累降御筆」的催逼之下被迫班師了。此前發生在郾城和潁昌的兩次戰役,則是岳家軍獨力與女真精銳主力全面對抗的大會戰,也是當時南宋抗金戰爭中的空前大捷。
郾城戰後
七月十日下午,完顏兀朮又組織兵馬,進攻郾城縣北的五里店,以一千多名騎兵為先鋒。岳飛接到探報,親率軍馬出城,令背嵬軍將官王剛帶五十多騎前往偵察。王剛見金陣中有一名着紫袍的金將,遂領騎兵飛馳上前,擊殺金將,在其屍體和馬鬃上,分別摘到兩個紅漆牌,上面寫有「阿李朵孛堇」字樣。一千多金騎失去了頭領,很快潰散,王剛等又追擊二十餘宋里而還。
完顏兀朮攻郾城不成,又以大軍進占郾城和潁昌府城之間的臨潁縣(今河南臨潁縣),企圖切斷岳飛及其副手王貴兩軍的聯繫。岳飛另一副手張憲奉命集結兵力前來與大軍會合,於十三日率背嵬軍、游奕軍、前軍等主力進入臨潁縣,再次尋求和兀朮大軍決戰。將官楊再興和王蘭、高林、羅彥、姚侑、李德等三百騎前哨在抵達臨潁縣南的小商橋時,與完顏兀朮的主力猝然相遇。楊再興等三百騎很快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儘管眾寡懸殊,楊再興也毫無懼色,率部眾殊死奮戰,最終與三百將士一起英勇戰死。而金軍則付出了更大的代價,被殺者就有兩千餘人,其中包括萬夫長(忒母孛堇)撒八、千夫長(猛安孛堇)、百夫長(謀克孛堇)、五十夫長(蒲輦孛堇)等軍官百餘人。
小商橋一戰之後,完顏兀朮或因為懼怕背嵬軍的這種驚人的戰力、或因為自身戰術需要,沒有和張憲的岳家軍主力決戰,留下八千金兵守臨潁縣,自己帶領其餘主力轉攻王貴鎮守的潁昌府。十四日天明,張憲軍攻占臨潁縣,八千金兵或往潁昌府方向,或往開封府尉氏縣(今河南尉氏縣)方向逃走。張憲軍找到楊再興的遺體,火化以後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
潁昌之戰
七月十日五里店之戰後,岳飛擔心完顏兀朮會轉攻潁昌府,於是委派長子岳雲率領部分背嵬軍騎兵馳援潁昌的王貴。七月十四日,即張憲收復臨潁的同一天,完顏兀朮果然糾集大軍前來攻打潁昌府城,其中有六個萬夫長,騎兵三萬多騎、步兵十萬名,列陣於潁昌城西的舞陽橋以南,綿延十多宋里,金鼓震天。
在潁昌府的岳家軍共有五個軍,然而除踏白軍是全軍外,中軍統領蘇堅在西京河南府,選鋒軍統制李道在外地,背嵬軍和游奕軍主力又在郾城縣和臨潁縣,屯駐潁昌的都只是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主帥岳飛也不在此地。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軍、以寡敵眾的形勢,宿將王貴也不免有些怯戰,岳雲當即予以斥責。上午辰時時,王貴令統制董先率踏白軍,副統制胡清率選鋒軍守城,自己和姚政率一部分中軍、游奕軍,岳雲率八百名背嵬軍出城與金軍決戰。出陣前,岳雲令諸軍在作戰中不得去牽戰馬、抓俘虜,惟聽梆聲行動。
二十二歲的岳雲率領八百名背嵬軍衝鋒在前,中軍和游奕軍的步兵由左右翼繼進,和金軍主力鐵浮圖、拐子馬苦戰幾十回合,岳雲前後十多次出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許多出城決戰的岳家軍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但無一人肯回頭。到了正午,守城的董先和胡清分別親率踏白軍和選鋒軍出城增援,戰局很快扭轉,完顏兀朮全軍潰敗逃走。
潁昌之戰,岳家軍又大獲勝捷,金軍死五千餘人,被俘二千多人,馬三千多匹;完顏兀朮的女婿萬夫長夏金吾陣亡;副統軍粘汗孛堇身受重傷,抬到開封府後死去;金軍千夫長被格斃五人。
十二道金牌
在紹興十年(1140年)對待北伐抗金一事的態度上,宋高宗的表現頗為反覆無常:當金軍勢如破竹南侵之初、順昌告急之時,高宗曾下詔表示對大舉北伐、收復失地的支持;然而戰場局勢轉向對宋軍有利之後,高宗卻又傾向自保,只要諸將「措置亳州、宿州、淮陽軍、陳州、蔡州」即可「一切了畢」,又數次委婉地令岳飛停止進軍,有試圖造成不勝不敗的局面以利議和之嫌。七月上旬,秦檜又乘機唆使其黨羽殿中侍御史羅汝楫上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飛若深入,豈不危也!願陛下降詔,且令班師。」使得宋高宗下定班師的決心,不再履行詔書中所謂「朕不可以遙度」等語,大約在七月八日或稍後,向岳飛發出了第一道班師詔。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第一道班師詔送達。岳飛鑑於當時完勝的戰局,寫了一封奏章反對班師:「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敗衄,銳氣沮喪,內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隔了兩三日,朱仙鎮已克,完顏兀朮已逃出開封之時,據說岳飛在一天之內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其中全是措辭嚴峻、不容反駁的急令,命令岳家軍必須班師回鄂州,岳飛本人則去「行在」臨安府朝見皇帝。「金字牌」是當時級別最高、速度最快的郵遞方式,專供皇帝使用,規定速度是「日行五百里」;臣僚給宋廷的急件,則用「急遞」,規定「日行四百里」,但因交通條件、戰爭期間繞道等各種原因,傳遞往往達不到預期速度。學者王曾瑜考證現存岳飛在鄂州或前線的上奏日期、以及宋廷回復的日期,得出往返傳遞的時間一般在二十日左右,據此推算宋高宗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的時間,則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至多收到七月二日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就以嚴旨強迫岳飛班師。
岳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朝東往「行在」臨安府的方向一再行拜禮:「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權臣秦檜實誤陛下也。」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金兵反攻報復:「我等頂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虜人悉知之。今日相公去此,某等不遺噍類矣!」岳飛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朝廷有詔,吾不得擅留!」於是哭聲震野。大軍撤至蔡州時,又有成百上千的人擁到衙門內外,一名進士率眾人向岳飛叩頭說:「某等淪陷腥膻,將逾一紀(十二年)。伏聞宣相整軍北來,志在恢復,某等跂望車馬之音,以日為歲。今先聲所至,故疆漸復,醜虜獸奔,民方室家胥慶,以謂幸脫左衽。忽聞宣相班師,誠所未諭,宣相縱不以中原赤子為心,其亦忍棄垂成之功耶? 」岳飛又以班師詔出示眾人,大家都失聲痛哭。最後,岳飛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地百姓遷移襄漢,「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
功廢一旦
完顏兀朮原以為此次戰爭敗局已定,他夜棄開封城後,正準備渡過黃河,有個北宋時的太學生卻要求進見,並對兀朮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以愚觀之,岳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經此人提醒後,決定暫不過河。在證實岳家軍已經班師之後,兀朮又撥回大軍,以孔彥舟為先鋒,重占開封府。
岳飛部署「王貴等在蔡州」,在前沿尚留下少量部隊,是為掩護河南百姓南遷,並且接應大河以北梁興等軍撤退者,這些部隊在兵力單薄、士氣受挫的情勢下,難以抵擋金方大軍的進攻。孔彥舟襲鄭州時,曾在中牟縣夜襲金營的岳家軍準備將劉政被俘。留駐西京河南府登封縣(今河南登封市)的孟邦傑,守汝州的郭清、郭遠等軍,也接着敗退。八月上旬,金朝翟將軍率部包圍淮寧府。新任知州趙秉淵積極組織抵抗,和岳飛派遣李山和史貴的部隊、劉錡派遣韓直的部隊內外夾攻,打敗金軍,結束了岳家軍此次北伐的最後一戰,隨即撤軍。
戰爭結果
岳家軍的班師,使整個戰局發生逆轉。八月,韓世忠因久攻淮陽軍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軍了。八月中旬,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到達宿州,以五千騎兵夜襲柳子鎮,卻不見金兵蹤影。在探知金軍以重兵埋伏于歸路後,也不論是真是假,金軍是否還有戰鬥力,殿前司軍「遂橫奔而潰」。金軍乘勝占領宿州,並因當地人歡迎過宋軍進行報復屠戮。
岳飛前往「行在」臨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其間不斷接到宋高宗的手詔,以及秦檜以三省、樞密院名義遞發的省札,儘管內容自相矛盾顛來倒去,最後仍是令岳飛「疾馳入覲」、「赴行在奏事」。當岳飛聽到中原各地再度失陷的消息,惟有仰天長嘆:「所得州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由李寶、李興、梁興、趙雲、王忠植等率領的北方廣大的抗金義軍在岳飛班師之後仍在堅持作戰,但因缺乏正規軍的支援,與金朝軍力對比懸殊,在金軍的圍剿鎮壓下也於一兩年間先後陷於失敗。
被迫班師之後,岳飛和宣撫司中的將佐仍未放棄進行「連結河朔」的工作,紹興十年新上任的參議官高穎自告奮勇,奏請前去「措置河北諸路忠義軍馬」,得到宋廷批准。然而此後不久,諸大將兵柄被褫奪,各宣撫司也隨之被撤消,繼而宋金和議達成,岳飛、張憲、岳雲蒙冤遇害,原岳飛麾下湖北、京西路宣撫司的僚屬也多受株連,鄂州軍馬不得再入金境,「連結河朔」的工作也不得不就此終止。
視頻
宜稼堂叢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岳飛戰績及北伐真相辨析 ,大客巴巴,20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