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岳口鎮是隸屬湖北省天門市,地處天門市中南部,東與橫林鎮彭市鎮接壤,南與仙桃市鄭場鎮隔漢江相望,西與汪場鎮蔣場鎮相鄰,北與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候口街道毗連,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4.7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岳口鎮戶籍人口118977人。

1960年,成立岳口公社。1962年,復名岳口鎮。1968年,成立岳口鎮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為岳口鎮。 截至2021年10月,岳口鎮轄7個社區、35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 鎮人民政府駐彭岳路37號。

2016年,岳口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億元,比2011年69.4億元年均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53.1億元,比2011年20.07億元年均增長21.5%;工商稅收1.02億元,比2011年6384萬元年均增長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5億元,比2011年10.8億元年均增長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5元,比2011年12200元年均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9元,比2011年7386元年均增長15.6%。 截至2019年末,岳口鎮有268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04個。[1]

目錄

歷史

商、周時期,屬風國城。

春秋時期,為鄖國地。

戰國時期,為楚竟陵邑。

秦時,以後屬竟陵縣(郡)。

清至民國,屬天門縣。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江漢行署鄂中專區天京潛縣。

1949年,屬荊州專區天門縣。

1950年,設岳口鎮。

1960年,成立岳口公社。

1962年,復名岳口鎮。

1968年,成立岳口鎮革命委員會。

1980年,恢復為岳口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岳口鎮轄廟巷街、陳家巷街、金灣、青華寺、保安橋、勇敢6個居民委員會,健康、唐拐、劉鐵嶺、蔡宋灣、永興奄、梁巷、懷坡、張越、洪寺廟、鄔越、習橋、潘店、程橋、燈塔、七屋巷、蔡堤、肖馬灣、東嶽廟、薛熊灘、耙市、豐嶺、塗陽、鄧巷、五星、截河、龔新垸、回流灣、橫堤渡、天竺寺、尹興場、錢家嶺、聖台寺、糧倉巷、黃家灘、新興垸、楊樹店、荷花潭、夾樹林、五龍、楊李橋、新堰口、潭湖、徐越、北堤、十豐、朱灣、陳場林場47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1年10月,岳口鎮轄7個社區、35個行政村,另轄1個村級單位,鎮人民政府駐彭岳路37號。[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岳口鎮地處天門市中南部,東與橫林鎮、彭市鎮接壤,南與仙桃市鄭場鎮隔漢江相望,西與汪場鎮、蔣場鎮相鄰,北與白茅湖棉花原種場、候口街道毗連,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4.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岳口鎮地處江漢平原中部,地勢自西向東傾略微斜坡,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2.5米,最高點位於陳場天竺寺,海拔33.5米;最低點位於小廟程家橋,海拔26.3米。

氣候

岳口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為16.2℃,年平均無霜期265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220毫米。

水文

岳口鎮境內屬漢江水系。漢江沿南緣由西向東,境內河道長15千米。

自然災害

岳口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是洪澇、乾旱等。尤以水災最頻繁,自1643年~1954年的311年中,漢江有99個潰口年,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潰口,造成天門全境80%被洪水淹沒。乾旱最嚴重的是1978年7~9月,連續乾旱70天,造成棉花減收二成。

自然資源

2011年,岳口鎮有耕地面積83815畝,人均0.7畝,其中旱田65442畝,水田18373畝,以種植棉花、油菜、蔬菜為主。

人口

2011年末,岳口鎮轄區總人口12.8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城鎮化率36.1%。另有流動人口1000人。總人口中,男性6.83萬人,占53%;女性6.05萬人,占4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83萬人,占99.6%。2011年,岳口鎮人口出生率為9.1‰,人口死亡率為5.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79.2人。

截至2019年末,岳口鎮戶籍人口118977人。[3]

經濟

綜述

2011年,岳口鎮財政總收入6384萬元,比上年增長8.4%。

2011年,岳口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386元。

2016年,岳口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億元,比2011年69.4億元年均增長18%;固定資產投資53.1億元,比2011年20.07億元年均增長21.5%;工商稅收1.02億元,比2011年6384萬元年均增長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5億元,比2011年10.8億元年均增長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15元,比2011年12200元年均增長14.2%;農民人均純收入15309元,比2011年7386元年均增長15.6%。

截至2019年末,岳口鎮有268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104個。

農業

2011年,岳口鎮農業總產值48544萬元,比上年增長13.2%。

岳口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岳口鎮生產糧食17673噸,人均1372千克,其中水稻奶66噸,小麥1911噸。

岳口鎮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蔬菜為主。2011年,岳口鎮棉花產量3014噸,油菜產量7346噸,蔬菜產量32721噸。

岳口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岳口鎮生豬飼養量18萬頭,年末存欄8萬頭;家禽飼養量93.5萬羽,年末存籠28.1萬羽。

工業

岳口鎮以醫藥衛材、精細化工、紡織服裝、農產品深加工為主。2011年,岳口鎮工業總產值79.6億元,比上年增長83.8%。擁有工業企業79家,職工10256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21.3億元。

商業

2011年末,岳口鎮有商業網點24個,職工186人。

2011年,岳口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1.78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城鄉集貿市場8個,年成交額6億元。

金融

2011年末,岳口鎮境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貸款餘額6.5億元,比上年增長18%。

郵政業

2011年,岳口鎮郵政業務收入630萬元。

電信業

2011年,岳口鎮電信業務收入1200萬元。[4]

交通運輸

2011年,岳口鎮境內有隨岳高速公路、213省道交會,南距滬蓉高速鐵路、宜黃高速公路10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岳口鎮有幼兒園16所,在園幼兒2800人,專任教師125人;小學9所,在校生5372人,專任教師26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895人,專任教師31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岳口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2997萬元,比上年增長12.1%。

文化事業

1992年,岳口鎮建成岳口有線電視台。

2011年末,岳口鎮有電視用戶16480戶,電視入戶率44.8%。

2011年末,岳口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50個;農家書屋35戶,各類圖書室125個,藏書58萬餘冊。有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員達200多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岳口鎮有醫療機構52個,其中市級、鎮級醫院各1家,村級衛生所50個;有床位230張,每萬人擁有床位17.8張。專業醫護人員243人,其中執業醫師115人,執業助理醫師26人,註冊護士98人。

2011年,岳口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3萬人次。47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岳口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228戶,人數4374人,支出825萬元,比上年增長24%,月人均157元,比上年增長24.6%;醫療救助93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99人次,共支出9.3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99戶,人數2678人,支出199.5萬元,比上年增長32%,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長3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1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50.3萬元,比上年增長24.8%。社會福利費43.1萬元,比上年增長29.9%;敬老院1家,床位205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214人。社區服務設施30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7個,社區服務站7個。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5.5萬人,參保率88.8%。[5]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岳口鎮有郵政分局1處,代辦網點16處;全年報刊、期刊發行1.3萬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6個。

給排水

2011年末,岳口鎮有自來水廠1個,日供水量15萬噸。除供應本轄區外,還可滿足天門市區居民用水。鋪設排污下水道36千米。

供電

2011年末,岳口鎮有110千伏供(變)電站1座。供電覆蓋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岳口鎮有景觀樹3萬餘株,綠化面積1.5公頃。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因宋紹興四年(1134年)南宋將領岳飛揮師襄漢,北伐中原,曾屯兵於此,故稱"岳家口",簡稱岳口。

文物古蹟

岳口鎮有省、市級文化保護單位2處。

風景名勝

春秋閣山、陝幫會館

春秋閣山、陝幫會館,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主體建築為歇山頂飛檐斗拱宮殿,設有戲樓、鐘鼓樓、涼廳、中殿、正殿、偏殿、走廊、水池、花台,面積3200平方米。山門、扁鐫《千古丈夫》及楹聯均為當朝狀元題字,古相遵勁。殿閣建築宏麗,氣勢雄偉壯觀,評為八大會館之首。俗謂"春秋閣上得畫"。解放後改建成人民劇場。

瑞慶宮咸武幫會館

瑞慶宮咸武幫會館,又稱九宮廟,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有戲樓、涼廳、鐘鼓樓、中殿、水池、花台,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解放後改建成管理段。

天后宮福建會館

天后宮福建會館,建於清道光七年(1827年),設有戲樓、紫台、正殿、大廳、庭園。園內廣栽古藤葡萄,青年男女多愛在此遊玩。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被日軍拆毀前部。1951年改修成岳口師範中學。

武聖廟

武聖廟本幫會館,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前設戲樓(名"幻鐸"),兩邊紫台,中為涼廳,左右鼓樓,中大殿、走廊、水池、花台、正殿、觀花樓、荷花池、橋亭。大廳台階多漢白玉雕刻,庭園花木扶蘇,環境寬敞幽靜,遊人如織,面積1300平方米。1950年改建成岳口小學,後改成高中。

新安書院

新安書院安徽幫會館,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設門樓、正廳、偏廳、正殿、花園,園中古梅蒼勁挺秀,盛開時香聞街巷。面積1020平方米。解放後改成派出所,財管所。

晴川書院

晴川書院漢陽幫會館,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為門樓,中為花園,後為正殿,面積820平方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被日機炸毀前層,現為居民點。

湖震書院

湖震書院江西幫會館,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有門樓、涼台、前廳、偏廳、過道、水池、花台、後廳,面積2800平方米。清光緒四年(1878年)迎思寺堤段潰口,隨之沖毀。

護國寺

護國寺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設天王殿、大雄寶殿、世故藏經樓、玉佛樓、十八羅漢堂、臥佛堂等,面積1200平方米。玉佛坐像晶瑩燦爛,羅漢塑像千姿百態,泥金臥佛悠然自若。屢經戰火。年久失修,部分倒塌。解放初因堤防建設而拆毀成紅衛糧庫。

清華寺

清華寺建於明季,設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大佛堂、客廳、塔園等,廟基十畝,田產三十畝,為岳口最大的古寺,與沙市章華寺、漢陽歸元寺齊名,向系傳戒禪林。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占岳曾設為醫院。解放後,因殿宇傾圮拆建,遺址在石油庫右側。

園林寶塔

園林建築有滄浪亭(建於清順治年間)、橋亭、寶塔、薈真樓、熊氏花園(倚園別墅)等。滄浪亭為一組樓閣軒榭齊全的古建築,瀕臨襄。熊氏花園位於荷花潭,占地20餘畝,澹溪名花,山石玲瓏。內一淡綠石筍,拱立奇突,高約兩米,鐫日"玉筍";"宋宣和壬寅十一月",有書畫家米芾詩人范成大題詞,因戰亂水患及堤防擴建而毀壞殆盡。為發展旅遊,1999年在堤灘恢復建薈真樓(六角亭)。樓高五層,飛檐翹角,雄峻高聳,為在南第風景。[6]

榮譽稱號

2008年,岳口鎮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湖北省小城鎮建設重點鎮。

2009年,岳口鎮被確立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湖北省新農村建設試點鎮。

2010年,岳口鎮納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十大最具影響力鄉鎮和十大最具投資價值鄉鎮。

2011年,岳口鎮被評為湖北省文明鎮、湖北省綜合改革示範鎮、湖北省百強鄉鎮。

2012年,岳口鎮被評為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湖北省經濟發達重點鎮。

2013年,岳口鎮進入湖北省"四化同步"示範試點鎮行列,被授予"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湖北省衛生鄉鎮"、湖北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稱號。

2014年,岳口鎮被授予"湖北省文明鄉鎮"、"湖北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稱號。

2019年12月24日,岳口鎮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2020年7月29日,岳口鎮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1年11月,岳口鎮(岳口曲藝)被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2021-2023年度"湖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