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岫巖皮影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岫巖皮影戲

岫巖皮影戲始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岫巖皮影延續發展在滿族聚居地區,生存在滿族民眾之中,長期受到滿族民間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內容

中文名:岫巖皮影戲

發祥地:陝西

始於:明末清初

地位: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概述

根據史料記載,皮影藝術起源於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我國的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而岫巖皮影則是從明、清時傳入的,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早期皮影表演結構為「獨影」,清同治年間形成「溜口影」,後來演變成「翻書影」,現在岫巖皮影仍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特徵。

皮影箱裡面是厚厚一摞影人和各種唱影的劇本,在生、旦、淨、末、丑五個綠色的大夾子裡還裝滿了各種各樣沒有連接好的影人,這些影人有帝王官宦、后妃宮娥、兵卒將帥、武俠劍客、書生員外、夫人小姐、差役奴僕、民女村夫、嫗翁童子、仙神僧道、鬼魔精妖等等,簡直令人眼花繚亂。據呂正業講,岫巖的影人都是用驢皮製成,因為驢皮韌性好且耐用,做完後透明且顏色好,這些人物的造型,都要按生、旦、淨、丑等戲劇行當設計,用程式化的臉譜來表現人物的剛柔美醜與善惡忠奸。例如∶文雅秀麗的生、旦角色,一般都用陽刻空臉臉型,以表現其純真嫩白。花臉、醜臉角色,則多採用陰刻實臉臉型,以利於勾勒面部各種形態和色彩等等。讓人想象不到的是能演出幾天甚至十幾天的道具居然就裝在這麼一個小小的箱子裡。皮影都是裝在箱子裡,所以一個班就叫一箱影,一箱影最少需要四個人才能表演,最多可以有6個人,樂器主要都是民間最常用的嗩吶、四弦、板胡、司鼓、鑼等等。

內容介紹

用竹竿子在屋內的炕上搭起影台,前面掛上一塊白布,在白布的後面掛上一個亮亮的燈泡,拿出影人和樂器,皮影戲就正式開始了。我們也是第一次現場看皮影戲,今天第一齣戲叫《薛振鐸征西》,四個藝人呂正業、唐義亮、唐仁亮、唐仁廣一同唱了起來。在屏幕前,各色各樣的影人先後出場。兩個藝人分別操縱幾個影人不停地表演,有時還要用樂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時兼顧。在唱影過程中最吸引人的應當是武打場面,屏幕後緊鑼密鼓,而屏幕上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四個藝人唱功都非常深厚,一到文場時音樂與唱腔又是音韻繚繞、幽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或喜或悲,聲情並茂,動人心弦,中間還不乏藝人們插科打諢,時不時將觀眾逗得哈哈大笑。看一場皮影戲就能夠理解當年皮影戲為何是那麼流行了。

岫巖皮影與普通皮影的區別在於它是對滿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更準確地說是滿漢文化的融合。岫巖皮影的音樂、唱腔特別豐富,大致有三趕七、硬唱、七言句子、五字錦、十字錦、答拉嘴組成唱詞類別。有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快板五個板式。弦掛具有鮮明的特點,不僅影味濃純,而且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岫巖皮影演唱中旦角、青衣保留了男演員演唱的風格,是岫巖皮影的主要特徵。目前岫巖皮影有近百部傳統劇目,20餘部現代劇目。

隨着電影、電視的普及,皮影戲作為電影的先導已經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市場。岫巖皮影最興盛的時候有藝人80多名,30餘箱影,到2004年底,岫巖只剩下21名藝人,6箱影,皮影藝人年齡大部分還都在60歲以上,岫巖皮影處於瀕危狀態。

項目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皮影戲(岫巖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