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島狀硅酸鹽礦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島狀硅酸鹽礦物(nesosilicate mineral)是硅酸鹽類礦物按晶體結構特點劃分的亞類之一。其配陰離子為單個的硅氧四面體〔SiO4〕4-。各硅氧四面體之間由金屬離子(主要是Mg2+、Fe2+、Ca2+、Al3+、Fe3+等)相連而形成的硅酸鹽礦物。 例如,橄欖石(Mg,Fe)2〔SiO4〕等。島狀硅酸鹽礦物往往呈較鮮明的色彩,其硬度和密度是各種亞類硅酸鹽礦物中最高的,而形態和物理特性則隨具體礦物而異。 [1]

成因

除了隕石和月岩中形成的硅酸鹽礦物以外,在地殼中無論是內生、表生,還是變質作用的幾乎所有成岩、成礦過程中普遍地都有硅酸鹽礦物的形成。在岩漿作用中,隨着結晶分異作用的演化發展,硅酸鹽礦物的結晶順序有自島狀、鏈狀向層狀、架狀過渡的趨勢。 岩漿期後的接觸交代作用和熱液蝕變作用所產生的硅酸鹽礦物與原始圍岩的成分密切有關。變質作用(主要指區域變質作用)形成的硅酸鹽礦物,一方面取決於原岩成分,另一方面取決於變質作用的物理化學條件。硅酸鹽礦物及其組合在變質作用中的演變是變質作用的重要標誌。表生作用形成的硅酸鹽礦物以粘土礦物為主,多屬於層狀硅酸鹽,它們在表生作用條件下是最穩定的 [2]

概述

組成硅酸鹽礦物的元素達40餘種。其中除了構成硅酸根所必不可少的Si和O以外,作為金屬陽離子存在的主要是惰性氣體型離子(如Na+、K+、Mg2+、Ca2+、Ba2+、Al3+等)和部分過渡型離子(如Fe2+、Fe3+、Mn2+、Mn3+、Cr3+、Ti3+等)的元素,銅型離子(如Cu+、Zn2+、Pb2+、Sn4+等)的元素較少見 。此外 ,還有 (OH)-、O2-、F-、C1-、[CO3 ]2-、[SO4] 2-等以附加陰離子的形式存在。在硅酸鹽礦物的化學組成中廣泛存在着類質同象替代,除金屬陽離子間的替代非常普遍外,經常有Al3+、同時有Be2+或B3+等替代硅酸根中的Si4+,從而分別形成鋁硅酸鹽、鈹硅酸鹽和硼硅酸鹽礦物。此外,少數情況下還可能有(OH)-替代硅酸根中的O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