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岔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岔口鎮隸屬於安徽省歙縣。岔口鎮是革命老區,地處歙縣皖浙邊陲大洲源,黃山--千島湖公路穿境而過,距歙縣縣城44公里,千島湖88公里,總面積94.35平方千米。

岔口鎮西南與新溪口鄉、武陽鄉接壤,北與杞梓里鎮相鄰,東與浙江省淳安縣毗鄰,是歙縣的東南門戶。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與小源河在此匯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岔口自古以來就是大洲源日用消費品和土特產品重要的集散地,是大洲源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

簡介

岔口鎮位於縣東南部,距縣城50公里。南與新溪口鄉交界,東與浙江省威坪鎮交界,西與武陽鄉毗鄰,北與杞梓里鎮相連。總面積94.35平方千米,其中旱地792畝,竹園1575畝,茶園19297畝,桑園4444畝,果園65畝。境內龍武降海拔1065米,青山尖海拔1058.2米。大源河與小源河在岔口匯合成大洲源,大洲源境內流域面積93.6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宋至清,屬孝女鄉。民國30年(1941)置雙溪鄉、方興鄉、大源鄉,屬北岸區。民國33年8月,大源鄉、雙溪兩鄉合併為大洲鄉,1949年5月,恢復雙溪鄉、大源鄉。1952年8月,建立金村、廟前、鳳翔坦、木竹坦、上湖、井潭、殷富坑、岔口、嶺里、大孟、文山店、鳳岐、上金竹、湖田、洽河15鄉。1955年12月分別並為廟前、岔口、上湖、洽河4鄉。1958年10月,成立岔口公社。1959年2月,設立廟前、岔口、木竹坦、洽河管理區。1961年,析分為岔口、井潭、周家村、洽河等公社,隸屬岔口區。1983年公社改鄉。1992年3月,岔口鄉與井潭鄉合併成立岔口鎮。洽河鄉併入武陽鄉。2004年12月,周家村鄉併入岔口鎮。2005年岔口鎮轄20個行政村112個自然村132個村民小組,7133戶18841人,其中農業6279戶17687人。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另有苗族、僳僳族、壯族、蒙古族、滿族共25人。

人文岔口

岔口鎮地處深山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歷史上曾有"三山疊翠、二水重流;龍門掛雪、虎阜叢林;三步金階,長潭觀魚;金灘趕月、獅子滾球"等十大景致,"九龍戲珠"林深壑美,"金翠谷"鳥語花香,"葫蘆水庫"魚兒歡躍。當代有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先生;"吳氏三傑"(景超、燧人、承禧)在建國初期的教育界、工商界聲譽遠揚;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等。

紅色岔口

岔口是革命老區,富有革命傳統。早在1932年秋就有紅軍活動,1933年秋,成立了"中共祝同坦支部",是歙南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之一,同時還成立了紅軍游擊隊。鎮內曾發生過土地革命後期的"金竹暴動",解放戰爭時期的"火燒竹筒坦",鎮內周家村、英富、文山、蜈蚣形、治安、三讜、曲木等掛有"革命老區"牌子的村莊星羅棋布。鎮內有朱村、烏麥壟、半山、祝筒坦及新四軍皖浙支隊副司令員程燦等烈士墓共五座。[2]

資源優勢

岔口鎮農作物播種面積910公頃,以生產茶葉、蠶繭、貢菊、山核桃等經濟作物為主,其產量均在全縣前列。茶園619.1公頃,年產茶6000擔以上,茶葉有黃山毛峰、綠牡丹等名優茶;桑園137.4公頃,可年養蠶5000餘張,產繭4000擔以上;貢菊種植面積71.9公頃,年產菊花1500擔以上。岔口鎮是黃山貢菊的主要產地。以山核桃、板栗為主的經果林基地4個,面積已達300公頃。板栗、山核桃也已開始掛果,該鎮由於缺少技術和資金,農戶基本上都是自家採摘生產。岔口鎮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鎮,勞力資源充足,常年在外勞工就達3000人,占全鎮勞動力人口的40%,勞務收入占經濟總收入的50%。

經濟發展

2008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9760萬元,比上年增長11.5%;財政稅收完成175.5萬元,比上年增長15.1%;招商引資完成500萬元,占年任務的160%;農民人均純收入3863.3元,比上年增長1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6萬元。農業產業化實現了新突破,相繼成立大源山核桃協會,聯成蠶桑專業經濟合作社。在上級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境內5處省級重點地質災害點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確保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9年,鎮黨委、政府緊密團結全鎮人民,以開展"項目推進年"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突破,以百倍的努力打贏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這場硬仗。鎮黨委書記汪皆兵、鎮政府鎮長潘楷大與友好純樸的岔口人民熱忱歡迎外地有識之士,前來這片有着優良革命傳統的土地投資興業,共創岔口人民的美好明天。

岔口鎮傳統農業以旱糧生產為主,1980年以後發展茶葉、蠶桑、山核桃、貢菊。2005年糧食產量748噸、產值90萬元,油料200噸、產值20萬元,茶葉471噸、產值966萬元,蠶繭353噸、產值703萬元,貢菊69噸、產值80萬元,山核桃35噸、產值128萬元,木竹產值189萬元。2005年全鎮工業企業18家,企業有金鳳凰繅絲廠、旭翔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金翠谷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等,從業260人,工業總產值3700萬元。200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706萬元,三產比重46:12:42,農村經濟淨收入2932萬元,財稅收入106.6萬元。2005年全鎮勞務輸出4820人,勞務收入1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88.25元。[3]

基礎設施

境內橋樑35座,其中朱村橋跨度68米。正口-岔口-門嶺古道,全長22.5公里。 4級公路四條:正口至岔口11公里,1971年11月通車;岔口至井潭6公里,1977年12月通車;岔口至周家村7.2公里,1978年通車。周家村至淳安縣威坪鎮葉家村公路歙縣段,2004年底建成通車。鄉級公路17.7公里,村級公路50.5公里。2005年全鎮農用車25輛,中巴車11輛,小轎車27輛,三輪車、摩托車371輛,客車每天22班次。1995年開通程控電話,2005年全鎮終端用戶3449戶。2001年建立移動、聯通通信基站。1982年架通高壓電,2005年全鎮用電170萬度。1984年10月建立電視轉播台,1995年10月開通有線電視,傳送電視節目10台套,2005年全鎮終端用戶2730戶。1989年起各村陸續接通自來水,2005年全鎮7133戶受益。2005年,全鎮有岔口和周家村中心學校,轄初級中學2所,完全小學7所,初級小學8所,在校初中生687人、小學生1188人,在職初中教師47人、小學教師85人,建國後培養大中專以上畢業生約1500人。1995年8月岔口衛生院被評為"一級甲等醫院",在崗醫生16人;村級私人診所17個,從業18人。2004年敬老院從井潭遷大坑口,2005年有院民3人。

人文自然

大坑源村廬山是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張逢鏗的故鄉,也是2013年百個美好自然村之一,具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美好鄉村建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該村通過做好花文章,引導農戶種植油菜花、黃蜀葵花、向日葵花等吸引遊客的眼球,打造亮點鄉村。

人口數據

村莊名錄

引岔口村文山村紹村村大孟村高演村胡家山村高莊村嶺里村上湖村井潭村治安村蜈蚣形村英富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