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岔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岔上鎮,隸屬於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位於吳堡縣東北部,東瀕天險黃河,與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隔河相望;東南、南、西南與郭家溝鎮相鄰,西、西北緊依張家山鎮,北與佳縣螅鎮毗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4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2千米,總面積83.8平方千米。[1]

截至2020年6月,岔上鎮下轄17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岔上鎮戶籍人口10452人。2011年,岔上鎮農業總產值達到9357.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0.085億元。

中文名:岔上鎮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

地理位置:吳堡縣東北部

面 積:83.8 km²

下轄地區: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岔上村

電話區號:0912

郵政區碼:718203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陝K

人 口:10452人(2018年)

歷史沿革

因地處岔上溝匯入黃河的溝岔上而得名。

清屬永豐里一甲。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分屬仁義鄉、重義鄉。

民國三年(1914年),設北區(轄仁義鄉、重義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岔上聯保。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冬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月,吳堡縣蘇維埃政權建立,屬吳堡蘇維埃政區的北區,後改為一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全縣設3區,屬北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岔上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吳堡完全解放,民主政權建立,屬第五區(區公所在岔上鎮)。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改屬岔上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為第四區,轄7個鄉。

1950年7月,改為第三區,轄6個鄉。

1956年,分設為喬子溝鄉和岔上鄉。

1958年9月,成立岔上公社和喬子溝公社。

1958年11月,隨吳堡縣並人綏德縣。

1959年,合併為岔上公社。

1961年8月,恢復吳堡縣,設岔上公社和喬子溝公社。

1984年,改設為岔上鄉、丁家灣鄉。

2011年8月,2鄉合併為岔上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岔上鎮轄岔上、川口、赤木峪、木家溝、康家墕、井峁上、崖窯上、喬子溝、丁家灣、丁家畔、一步墕、葉家園溝、薛張家山、王家塌、郭家墕、逯家塌、秦家崖、馮家岔、薛家港、楊家畔、賀家畔、任家莊、劉家裡、高尚墕、宋家條、薛家峁、薛家塌、張家溝、丁家梁、樊家圪坨、丁家圪坨、樊家畔、郭家山、坪灣、董家灣、後畔、前畔、大棗灣38個行政村;下設14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岔上鎮下轄1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岔上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岔上鎮位於吳堡縣東北部,東瀕天險黃河,與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隔河相望;東南、南、西南與郭家溝鎮相鄰,西、西北緊依張家山鎮,北與佳縣螅鎮毗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4.4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0.2千米,總面積83.8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

岔上鎮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氣候寒冷、乾旱頻繁。多年平均氣溫11.3℃,無霜期年平均190天:平均降水量463.8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為76天,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9月。

水系水文

岔上鎮境內河道屬於黃河流域。主要河流有黃河、岔上溝、田海則溝、十里溝、喬則溝等。其中黃河穿境而過,境內流長17.65千米,平均寬度0.69千米。主要支流有岔上溝、田海則溝、十里溝等。

自然資源

岔上鎮境內礦藏資源主要有煤炭、鋁等。其中煤炭主要分布在丁家灣一帶,鋁主要分布在赤木峪一帶。耕地面積3.28萬畝,人均4.05畝。

自然災害

岔上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等。最嚴重的一次乾旱發生在1955年春,導致境內糧食總產減少60%以上。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岔上鎮轄區總人口8113人。總人口中男性4299人,占53%;女性3814人,占47%;14歲以下1622人,占20%;15—64歲5852人,占72.31%;65歲以上639人,占7.69%。2011年,岔上鎮人口出生率10.45‰,人口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長率5.2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6.8人。

截至2018年末,岔上鎮戶籍人口10452人。

視頻

吳堡縣岔上鎮黨委書記高利斌談脫貧攻堅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