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語,(連載二)(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語,(連載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山語,(連載二)》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語,(連載二)

第二章 穿過海河

時光變遷,天道幽遠。

勵志初心,不負少年

無酒無茶,桌上只一杯清水,淡然無味,也品出本色的甘洌,也牽出縷縷思緒。

清人王國維曰:「坐覺清秋歸蕩蕩,眼看白日去昭昭。」時光如此無情,人到中年好忘事,有時剛剛發生的事情,轉身就拋入九霄。人到中年也好憶往事,往事越久,記憶好像越清楚。

時光倒回至1983年8月。那天上午,我和劉秋力同學從太原坐了一夜的火車,扛起各自的行李,在天津站下了車。我倆隨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邊打聽,一邊越過海河上的解放橋往前走。顧不上欣賞環境,不知道單位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自己會分配什麼工作,更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未來是什麼;只是看着兩旁的建築和街景,感覺跟母校所在地太原相比,城市多了幾分的洋氣和大氣。

二人邊走邊議論,相視而笑:「這,就是我們將要生活的地方!」重複着這句話,重複着。

盛夏的天津,濕熱難耐,不久我倆便汗流浹背。好在秋力的單位離着解放橋不遠,很快就到了,而我繼續前行。我在濱江道一電話亭前停下,打電話問下我要報到的單位在哪,還真不近呢。一個多小時後,單位派一位同志來接我了——是蹬三輪車來的。在這輛三輪車上,我開始了「單位」的行程,我不知路,「司機」拉到哪算哪。

後來我知道單位車少,趕上用車緊張,沒轍就「開」三輪。因為我有行李,要不然準是「開」自行車接人。

這個單位叫「天津公司」,在聞名遐邇的五大道中心區域的一幢小洋樓辦公。有一次我去紅橋區青年路的二姑家串門,我說「農村人都說天津人住的是『雞窩』,可我一路走過來……感覺房子還不錯呀!」表妹笑着說:「你們單位是嘛地方?過去那裡都是達官貴人啊,普通百姓沾不上邊。你一路是從南京路過來的,和平的中心。你再往遠處多看看就知道了!」想起來,那時真的還不熟悉天津,用天津話說是個「雛兒」。

海河,穿過市區,蜿蜒東去,碧波蕩漾,小船自在地劃向遠處。河不很寬闊,卻稱得上雅致,波光粼粼中閃現着的延綿不絕的倒影,便是兩岸數不清的的洋樓美墅。

清早,伴着習習涼風,我騎上自行車,過海河之後,不熟悉,不認路,就無目的地往前蹬,走到哪算哪。路過一片熱鬧地方,推車往裡擠着走,哦,看見釘在牆上的路標了,這是「郭莊子大街」,還有「沈莊子大街」,店鋪林立,一個一個的窄小胡同串起了清一色的成片平房。赤日炎炎,臨近中午已經大汗淋漓。餓了,在路邊隨便吃點。

逢周日,我騎車到處溜達。中山門、嘉陵道、西市大街、丁字沽、宜興阜……來個全方位的「地形偵查」。不遛公園,不遛勸業場,就在這種平民區轉悠。街邊全是低矮的「臨建棚」,賣糕點的,攤煎餅的,修自行車的,修鐘錶的,裁衣服的,推自行車賣書報的,跳擔子賣大果仁的,提籃子買菜的,爆米花的……這熱鬧勁可好了,行走在這,心裡覺着踏實。想來那時候多多溜達平房區是正確的,那些最接地氣的窄街平房,如今早已被寬敞馬路和高樓大廈所代替,你想看,買票也看不到了。

說起來,如今的年輕人要羨慕了:那時候大學畢業生實行國家分配,不用自己「應聘」便能拿到一個「鐵飯碗」。況且我們是學財經的,當時經濟人才匱乏,往往是多個單位爭要一個本科畢業生。有一年,母校教經濟法的郭鷗一教授來津開會,我們幾個同學去拜訪他,郭老師鼓勵我們說:「你們分到三大直轄市的學生,都是優等生啊,好好干,一定有作為的!」

《警世賢文》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這個窮學生,夢想終於實現了!我感覺這是自己多年艱苦求學的一個結晶和回報。

憑着對單位的愛,也憑着一顆紅心,20歲出頭的我開始了自己的奮鬥歷程。縱然沒有「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的豪情,卻也有着「一腔熱血獻青春」的理想。緊張的工作、調研、出差、開會……自上班第一天起,便開始了忙碌與擔當。

我住在單位的單身宿舍,習慣了六日在辦公室度過;即使成家之後,依舊如此,六日也來單位,有事辦事,無事看看書報紙或寫點東西,有時也帶着小孩來單位玩會兒。經常給別人簽發「加班費」,但自己卻好像沒有「加班」這個概念。這樣的,自然而然「以單位為家」了。[1]

作者簡介

李錫文,60後,大學畢業於80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學期刊《散文福地》雜誌副主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