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曲沃縣大悲院
山西省曲沃縣大悲院 |
中文名;山西省曲沃縣大悲院 占地面積;0.4公頃 建築面積;615.49平方米 地理位置;山西省曲沃縣曲村鎮中心 |
大悲院位於山西省曲沃縣曲村鎮中心。占地0.4公頃,建築面積615.49平方米,南向。始建於唐,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重修。院內現存獻殿為宋金時期建築。其西側的天王殿、過殿及東西廂房為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續建。解放後曲沃縣政府於1956年又對大悲院進行過重修,2006年7月曲沃縣政府再次對其進行全面維修。
目錄
簡介
大悲院布局為長方形,東西50米,南北80米,院落的東南角為宋代建築大悲院獻殿,西側為清代所建戲台一座(已不存),戲台正北是一過殿,再往後是天王殿,並配有東西配殿,在其西院牆上,原鑲嵌有十幾通捐銀碑。
大悲院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梁架三椽柎對三椽柎,殿內用中柱,單檐歇山灰瓦頂。柱頭,補間斗拱五鋪作,琉璃脊剎.吻獸,整體設計科學,結構嚴謹對於研究我國宋金時期建築的結構法式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大悲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迴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現存建築獻殿為金代原構,余皆清代所建。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梁架徹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柱頭斗拱五鋪作雙下昂,昂為琴面昂,補間各施一朵,形制同柱頭鋪作。昂為真昂,昂尾挑於中平槫下,闌額、普拍枋斷面呈丁字形,用材規整。獻殿東側牆上存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大悲院新修盧舍那佛記》、明萬曆十六年《大悲院記》碑等4通。
2001年6月,大悲院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特點
大悲院獻殿內採用中柱,減少了殿內柱子的使用,增大了室內的使用空間,大爬梁和大斜昂的採用,加之柱子的明顯側角和大構件之間的相互連接承托,使整體建築結構嚴謹,重心穩定。雖然在後代的修繕中,屋頂脊獸和瓦製品多已更換,但整體建築梁架、斗拱皆完整地保留了宋、金時期的建築法式和風格,是宋金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同時期的建築技術有着很大的價值。
附屬建築天王殿位於獻殿西北,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房頂板瓦.筒瓦覆蓋,柱頭覆蓋,柱頭科,平身科大斗雕刻牡丹花草,明間闌額上雕有天王神像。次間.稍間闌額雕纏枝花草,普柏枋上有旋子彩畫;東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式灰瓦頂,柱頭科.平身科用大斗,三椽梁架,明間開磚砌小門,次間開小方窗;過殿面闊五間,單檐硬山卷棚灰瓦頂,柱頭科.平身科斗拱五鋪作,闌額雕刻纏枝牡丹花卉,柱礎由上下兩塊石頭組成,上部為鼓鏡式,下部為上雕覆蓮的方石處。兩側山牆由外伸出八字牆。建築物保存基本完好。另外,大悲院獻殿東側牆上鑲有四通碑刻,其中《大悲院碑記》.《大悲院重修碑記》.《大悲院新修盧舍那佛記》有較高的佛學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 ↑ 探訪山西省曲沃大悲院,一座位於集鎮鬧市的「國保」寺院,免門票 , 百度 20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