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行 葉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行
圖片來自搜狐網

山行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詩人初來乍到,互不認識,冷眼相覷,氣氛尷尬而又沉悶;後兩句轉而寫似曾相識的白鳥突然飛來,熱心地出面介紹,使情景頓時活躍起來,對聳立幽僻的青山的畏懼感隨即消失,變得親切可愛起來。這首詩將山行時,環境由生疏到熟悉、情緒由寂寞而愉快的微妙變化,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全詩明白如話,既天真又風趣;寫法特別,情調雋永。

原文

葉茵〔宋代〕

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

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

譯文

青山不知道我的姓名,我也不知道這座青山的名字。

飛來的白色鳥兒好像認識我們,對着我和青山叫了兩三聲。

創作背景

  本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葉茵一生蕭閒自放,布衣終身,故其常年閒居或遊歷,此詩應為其遊歷時山中獨行而作。

簡析

  《山行》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寫詩人初來乍到,互不認識,冷眼相覷,氣氛尷尬而又沉悶;後兩句轉而寫似曾相識的白鳥突然飛來,熱心地出面介紹,使情景頓時活躍起來,對聳立幽僻的青山的畏懼感隨即消失,變得親切可愛起來。這首詩將山行時,環境由生疏到熟悉、情緒由寂寞而愉快的微妙變化,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全詩明白如話,既天真又風趣;寫法特別,情調雋永。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詩人是初來乍到,互不認識,冷眼相覷,氣氛尷尬而又沉悶;後兩句轉而寫似曾相識的白鳥突然飛來,熱心地出面介紹,使情景頓時活躍起來,對聳立幽僻的青山的畏懼感隨即消失,變得親切可愛起來。這首小詩將山行時,環境由生疏到熟悉,情緒由寂寞而愉快的微妙變化,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全詩明白如話,既天真又風趣;寫法特別,情調雋永。

  首二句就讓人眼前一亮,心中一奇。可以想象,詩人在山中獨行,而且,這是個陌生的地方。他不知道這山叫什麼名稱。因為初來乍到,被他人格化了的山固然也不知道這位新遊客叫什麼名字。他把山寫活了。「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我亦不識青山名」可以理解,而「青山不識我姓字」則只可理解幽默詼諧了。這就是讓讀者眼亮心奇的地方。也許這山景色秀麗,詩人很欣賞它。但心中感到遺憾:這山不認識我。或者是遺憾:我該早來游這裡的山,觀這裡的景。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就是老朋友了。我與這樣秀美的山做老朋友真好。可現在,我們相互都感到陌生。它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它。如果是老朋友,就會相互感到親切,而現在,我們之間好像有些陌生和冷漠。

  末二句打破了首二句「山」與「我」之間的僵局。這僵局,是由那隻悠然而來的不知叫什麼名的渾身有着白羽毛的「白鳥」打破的。看得出來,白鳥是這山中的常客了,與「山」似乎早就「相識」。它們是老朋友了,鳥鳴是無意無心的,或是在呼叫同伴,或許它也太感寂寞因此而自鳴。而詩人卻捕捉到了這一霎那間的變化,欣喜地想,這白鳥不是在自鳴,而是在「對我對山三兩聲」。一下子,這白鳥的鳴叫將「山」與「我」乃至將「山」、「我」、「白鳥」的距離都拉近了。他和山成了朋友,和山中的白鳥也成了朋友。詩人鬱郁獨行山中的寂寞與無聊一下子冰釋了,心中頓生喜悅。山也親了,鳥也親了。有着這樣的心情再來看山觀景,一定會比剛才更美了:景美心更美了。

  人最怕寂寞。寂寞時,一聲鳥鳴,一聲獸吼,一陣水響聲,一陣風聲……都會讓人舒眉展眼,心胸開闊。這首小詩,非常別致有趣地表達了這種人性的需要。

  這首七言絕句,在構思、立意和表現手法上都有點特別,乍讀費解,仔細吟詠,卻能從中體察出一種意境,領略到一種情韻。寫法特別,情調雋永。此詩與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格調近似:「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但李詩側重表達在靜觀中「天人合一」,而葉詩主要寫動態中協調溝通。

葉茵

吳江笠澤人,字景文。不慕榮利,蕭閒自放,名其所居曰「順適堂」,與徐璣、林洪相唱和。其詩閒雅清矯,與魏野、林逋風格相近,如《古意》、《竹風水月》等多為淡泊清雅之作。著《順適堂吟稿》五卷。[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