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藥的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藥的傳說故事

長壽因子譽山藥,脾腎雙補起沉疴。

藥食配伍風味奇,烹飪巧妙壽天多。

藥名演變

薯預又作薯蕷,是山藥之古名。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就有人種植。《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山海經》稱作「諸與」。後稱「薯蕷」、「山芋」。隋唐時《吳普本草》稱「玉延」、「修脆」、「佛掌薯」。據資料介紹,唐代時,為避唐代宗李豫之諱而改為「薯藥」;宋代時,為避宋英宗趙曙之諱又改為「山藥」,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故事一

戰國時有兩國交兵,強國把弱國打敗了,占領了弱國的許多土地。最後弱國軍隊只剩下了幾千人馬,便逃進了一座大山。強國軍隊攻到山下,由于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幾次進攻都未取勝,於是,他們便將這座山團團包圍,坐等敵軍投降。數月後被困的一方兵強馬壯,神奇殺出。事後方知,山谷有大量的薯蕷生長,其塊根養人,藤莖可以養馬,為了能夠記住這種草,人們就給它起來一個名字,就叫做「山遇」,意思也就是說剛好在山裡正缺糧的時候遇到了它。

這樣,「山遇」就逐漸被人們食用了。後來人們慢慢發現,它不僅能像糧食一樣,而且還有健脾胃、補肺腎的藥用功效,吃了它可以治療脾虛泄渴等症,於是就將「山遇」改名為山藥了。[1]

故事二

《湘中記》載:東晉永和初年,有一個採藥人來到衡山,迷路糧盡,坐在懸崖下休息。忽看到有一老翁,面色年輕,正對着石壁看書。採藥人以飢餓告之,老翁給他食物吃(食物即為薯蕷),並指點他出山之路。採藥人走了六天才回到家,而仍不知飢,由此方知薯蕷功效神奇。

故事三

《紅樓夢》第十一回:秦氏患病到了二十日以後,一日比一日懶,又懶吃東西,月經兩個月沒來。經大夫診斷不是懷孕。後來,鳳姐又去探望她,秦氏道:「嬸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吧。昨天太太賞的那棗泥餡的山藥糕,我吃了兩塊,倒像克化得動似的。」鳳姐兒道:「明日再給你送來。」(山藥在《紅樓夢》見於多處。第十回張太醫給秦可卿開的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第二十九回說的左歸丸、右歸丸、麥味地黃丸等皆有山藥。《神農本草經》記山藥「補虛,除寒濕、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李時珍認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皮毛。山藥糕主要原料是大棗和山藥,能健脾和胃生津養血固腎,所以秦氏道「老太太賞的山藥糕點好象克化得動似的」。)

宋陸游詩日:久緣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