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炭疽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茶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學名: Colletotrichum camelllae Mass.)該病發生于山茶的葉部,主要發生在成葉或老葉。
此病是山茶的常見病之一,一般在6—7月間發生在花苗的葉片上,病斑多自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發時,在基部葉片邊緣出現水漬狀綠褐色病斑,後擴大成不規則大斑紋狀排列的一層小黑點,慢慢蔓延全葉,最後引起葉片脫落。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山茶炭疽病
拉丁學名:Colletotrichum camelllae Mass.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種:山茶炭疽病
分布與危害
山茶炭疽病是庭園及盆栽山茶上普遍發生的重要病害。該病分布很廣,美、英、日本等國均有報道。我國四川、江蘇、湖南、雲南、廣州、天津、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發生,其中福州、昆明等市該病發生嚴重。炭疽病常引起早落葉、落蕾、落髮、落果和枝條的回枯,削弱樹勢,減少切花產量。
症狀
該病發生普遍,是山茶的重要病害。病重時葉片上病斑累累,降低商品價值。該病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在葉緣或葉尖部着生褐色斑,擴展後呈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褐色;發病後期病斑中央為灰白色或淺褐色,斑緣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點粒,近斑緣有輪狀皺縮線紋。枝條發病:在葉柄基部及分枝處有凹陷潰病斑,繞枝一周後其上枝葉枯萎。
病原
山茶炭疽菌有無性態及有性態之分。有性態為圍小叢殼菌[Glomerella cingulaia (Ston.) Spauld et Schtenk.],比較少見。無性態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屬半知菌亞門、腔孢菌綱、黑盤孢目、炭疽菌屬。分生孢子盤直徑150-300μm;剛毛黑色,有1-3個分隔,30-72μm×4-5.5μm;分生孢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單細胞,無色,10-20μm×4-5.5μm。分生孢子萌發最適宜的溫度為24℃(20-32℃),最適PH值為5.6-6.2;病原菌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7-29℃。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枯枝落葉內,在葉芽、花芽鱗片基部、潰瘍斑等處越冬,病原菌無性態在侵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該病有潛伏侵染的現象。分生孢子由風雨傳播;自傷口侵入。但在自然界,病原菌可以從春季落葉的葉痕侵入,或從葉背茸毛處侵入。潛育期10-20天,從卷葉蟲咬食的傷口侵入潛育期短,只有3-5天。據廣州報道,山茶炭疽病5月份開始發病,6-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南京的報道和廣州相似,5-11月份均可發病。高溫、高濕、多雨有利於炭疽菌的發生。高溫烈日後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爆發。土壤貧瘠、粘重容易發病。施用氮、磷、鉀的比例不當、通風不良、光照不足,均能加重炭疽病的發生。枝幹上的病斑癒合後,如山茶生長在不良的條件下時,病害仍可復發。山茶品種對炭疽病的抗病性有差異。據國外報道,日本山茶、茶梅、南山茶等品種容易感病。國內尚無這方面的報道。 [1]
防治方法
1、加強肥水管理,做好苗圃開溝排水,防止土壤太濕,增強植株抗病行。
2、冬季結合修剪摘除病枝病葉,清除落葉,集中銷毀。
3、藥劑防治:可用25炭特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噴藥時混噴0.3%~0.4%磷酸二氫鉀溶液,可增強植株抗性。[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