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芭蕉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芭蕉子

山芭蕉子,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山芭蕉子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芭蕉目

科; 芭蕉科

目錄

1版本一

2版本二 摺疊編輯本段版本一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Shān Bā Jiāo Zǐ

【英文名】Seed of Balbis Banan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a balbisiana Colla

採收和儲藏:種後採收,曬乾。

【原形態】野蕉,大型粗壯草本,高約6m。葉柄長約75cm,葉翼張開約2cm,但幼時常閉合;葉片卵狀長圓形,長約3m,寬約90cm,基部耳形,兩側不對稱,葉面綠色,微被蠟粉。花序長2.5m,雌花的苞片陪落,中性花及雄花的苞片宿存,苞片卵形至披針形,外面暗紫紅色,被白粉,內面紫紅色,開放後反卷;合生花被片具條紋,外面淡紫白色,內面淡紫色;離生花被片乳白色,透明,倒卵形,基部圓形,先端內凹,在凹陷處有一小尖頭。果叢共8段,每段有果2列,15-16個。漿果倒卵形,長約13cm,直徑4cm,灰綠色,棱色明顯,先端刷縮成一具稜角、長約2cm的柱狀體,基部漸狹成長2.5cm的柄,果內具多數種子。種子扁球形,褐色,具疣。花期夏、秋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地山谷。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種子含-1-二十八烷醇-22-酮(n-octacosan-1-ol-22-one),25-甲基-1(2),7-膽甾二烯-3-酮-5α-醇[25-(2),7-eien=-3-on-5α-ol],野蕉素(musabalbisiane)A、B、C.

【性味】味苦;辛;性涼;小毒

【歸經】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破瘀血;通大便。主跌打骨折;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6g。

【注意】無瘀血者忌用。

【摘錄】《中華本草》

摺疊編輯本段版本二 【出處】《南寧市藥物志》

【拼音名】Shān Bā Jiāo Zǐ

【來源】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果實成熟時,採收種子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粗壯草本。莖直立,高2~3米,具匐枝。單葉7~9片,螺旋狀排列,葉柄具深槽,下部具葉鞘;,葉片長橢圓形,長1~2米,寬20~4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稍圓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薄被白色粉末,主脈特別隆起,有羽狀平行脈。穗狀花序下垂;花單性,苞片大,佛焰花苞紫紅色,卵狀披針形,長10~20厘米,覆船狀,脫落;在花束上部為雄花,下部為雌花;萼與花瓣一部分合成管狀,成長後一邊縱裂至基部,淺黃白色,長3~4厘米;花冠多為唇形,花瓣矩圓形,長不及萼之半;雄蕊6,1枚退化;雌蕊1,花柱線形,柱頭圓形。漿果肉質,微彎曲,有微棱,長8~10厘米,直徑2~2.5厘米,熟時淺黃色。種子黑色,略圓形。花期3~8月。果期7~12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邊、低丘陵、斜坡。分布廣西、廣東、福建、台灣等地。

【性味】苦辛,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破瘀血,通大便。治跌打骨折而致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錢。

【注意】無瘀血者忌用。[1]

參考文獻

  1. 山芭蕉子, 藥品通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