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羊面別稱:山羊面、熊膽草、 血風草、黃汁草、溪溝草、香茶菜
為多年生草本;根莖肥大,粗壯,有時呈疙瘩狀,
向下密生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達1.5(2)米,鈍四棱形,
具四淺槽,有細條紋,帶紫色,基部木質,近無毛,
向上密被倒向微柔毛;上部多分枝。[1]
溪黃草是民間草藥,俗稱土黃連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
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形態特徵
莖葉對生,卵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10厘米,寬1.5-4.5厘米,
先端近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大內彎的鋸齒,草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
兩面僅脈.上密被微柔毛,餘部無毛,散布淡黃色腺點,側脈每側4-55與中脈在兩面微隆起,
在邊緣之內網結,其間平行細脈多少明顯;葉柄長0.5-3.5厘米,上部具漸寬大的翅,腹凹背凸,密被微柔毛。
圓錐花序生於莖及分枝頂上,長10-20厘米,下部常分枝,
因而植株上部全體組成龐大疏鬆的圓錐花序,圓錐了毛序由具5至多花的聚傘花序組成,
聚傘花序具梗,總梗長0.-5-1.5厘米,花梗長1-3毫米,總梗、花梗與序軸均密被微柔毛;
苞葉在下部者葉狀,具短柄,長超過聚傘花序,向上漸變小呈苞片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約與總梗相等,苞片及小苞片細小,長1-3毫米,被微柔毛。
花萼鐘形,長約1.5毫米,外密被灰白微柔毛,其間夾有腺點,內面無毛,
萼齒5,長三角形,近等大,長約為萼長之半,果時花萼增大,呈闊鐘形,基部多少呈壺狀,長約3毫米,脈紋明顯。
花冠紫色,長達6毫米,外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長約3毫米,基部上方淺囊狀,
至喉部寬約1.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長約2毫米,先端具相等4圓裂,
下唇闊卵圓形,長約3毫米,內凹。雄蕊4,內藏。花柱絲狀,內藏,先端相等2淺裂。花盤環狀。
成熟小堅果闊卵圓形,長1.5毫米,頂端圓,具腺點及白色髯毛。花、果期8-9月。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治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跌打瘀腫等症。
溪黃草有效成分溪黃草素A,尾葉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對人宮頸癌細胞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國內外學者掀起溪黃草研究熱潮,並已發表了數以百計的論文。據報道,
溪黃草的主要活性成分為黃酮類物質,對肝炎病毒有顯著抑制複製作用,
臨床效果高達84%,甚至優於干擾素與利巴韋林合劑。
溪黃草是中國民間的習用抗肝炎草藥,中國國內已開發出10多種溪黃草製劑,
但尚未有一隻單一成分溪黃草製劑獲得國家藥品批文。估計溪黃草製劑的銷量約在1億~2億元。
國內已有企業利用溪黃草與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參等加工成複方成藥,用於治療慢性乙肝或丙肝。
功用主治
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於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癃閉,跌打瘀痛等病症。
其實溪黃草是不能治療慢性肝炎的,若是急性感染性的黃疸型乙肝可以用溪黃草做急性治療,
便是慢性乙肝還是要到正規的醫院做有針對性的治療,否則有可能延誤病情,進而增加治癒的難度。
中草藥溪黃草對肝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療小三陽效果卻非常有限。
黃疸型肝炎:症見皮膚及鞏膜黃染,惡寒發熱,乏力,納差,肝區隱痛,肝脾腫大,小便發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急性膽囊炎:症見惡寒發熱,右上腹疼痛,牽及右肩背部,口乾苦,噁心嘔吐,或伴大便乾結,或伴腹瀉,黃疸等。
副作用
雖然溪黃草有對人體的清熱解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長時間服用溪黃草,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藥劑的成分含量不同,
所產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合理使用溪黃草所產生的副作用比較少,
溪黃草引起的嚴重不良症狀,尚未可知。如果服用溪黃草不當反而會適得其反,加重肝臟的負擔,影響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