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清郡位於慶尚南道西北部,東與陝川郡、宜寧郡,西部與咸陽郡、[[河東郡,南部與晉州市,北與居昌郡各相鄰。其規模為東西長38.8km、南北長40.3km,周圍大部分圍繞高山峻岭,西部以天王峰為起點的智異山脈伸向南北與河東、咸陽兩郡為界,與陝川郡是白雲山分支黃梅山做為兩郡的分水嶺。[1]
地理概述
政府住所:慶南山清郡山清邑玉山里從咸陽南北向貫通中央的鏡湖江以黃梅山為發源地,與梁川江在丹城面匯合,以智異山為流域與德川江一同形成南江。以下3條江流域地勢較為平坦、灌溉便利、地質肥沃適合耕耘,但廣闊的平地少有是遺憾之處。公路方面從大田~晉州高速公路在2001年晉州~大田公路全段開通後有了好轉,國道3號南海-楚山線和國道20號矢川-慶州線,還有2001年8月25日從國家支援地方公路中升級的國道59號光陽-襄陽線南北貫通;而且國道3號晉州-山清段4次線正在拓寬鋪設工程中;生草段4次線正拓寬鋪設工程中。地方公路原有3條路線,在'95.11.20日'郡道增加升級3條路線,固城郡下二-古帝線從丹城官亭到今西舟上,西浦-丹城線從丹城堂山到丹城倉村,銘石-車黃線從新安青峴到車黃新基,梧釜-大洋線從梧釜梧田到車黃長朴,柳林-城山線從生草於西到生草向陽,新等-付皇線從新等丹溪到新等射亭互通。郡、道與各面所在地相通,交通便利。
行政區域
下設1邑 10面,山清邑,梧釜面,生草面,車黃面,新等面,新安面,生比良面,丹城面,今西面,三壯麵,矢川面。[2]
沿革
古代
新石器末開始定居 - 丹城面江樓里善東, 史前幕石遺蹟
青銅器時代遺蹟 - 山清邑 玉山里/內里, 三壯麵德僑里出土磨製石器/土器
新羅
5~6世紀/ 伽耶系列部族國家建立 - 生草面於西里,新等面中村里古墳群
757 景德王16年/ 改稱山陰縣, 丹邑縣闕城郡,山陰、丹邑成為闕城郡鄰縣
763 景德王22年/ 建立斷俗寺、三壯寺等,逐漸成為佛教的大中心
高麗
995 闕城郡改稱江城縣降級後再改稱江城郡,丹邑縣改稱丹溪縣
1018 顯宗9年/ 江城郡所屬晉州牧山陰縣,丹溪縣所屬合併州縣
1363 恭愍王12年/ 文益漸從元朝帶來棉花籽
1390 恭讓王2年/ 山陰縣,江城縣任命監務,丹溪縣恢復成江城縣鄰縣
朝鮮
1399 定宗1年/ 江城縣與臨縣溟珍縣合併改稱珍城面
1413 太宗13年/ 山陰縣遷至當今的山清邑位置並任命縣監
1432 世宗14年/ 恢復溟珍縣 - 丹溪縣和江城縣合併為丹城縣後任命縣監
1555 明宗10年/ 南冥曹植建立山天齊
1592 宣祖25年/ 引發壬辰倭亂 - 趙宗道,立魯等召集義兵主張晉州城抗敵,
1599 宣祖32年/ 丹城縣一部分編入山陰縣
1613 光海君5年/ 恢復丹城縣
1767 英祖43年/ 山陰縣改稱山清縣
1895 高宗32年/ 改編為山清郡和丹城郡
1906 三壯、矢川、金萬、柏谷、沙月、巴只等6個面合併為山清郡
1914 丹城郡被合併為山清郡
1919 3.1獨立運動時郭鍾錫、金凰等召集儒士為萬國的和平提出韓國獨立請願書
大韓民國
1948~1952 麗水-順天起義和6.25戰爭時智異山南朝鮮共產黨游擊隊與韓國國軍的戰鬥大受其害
1962 設立丹城面西部外事辦
1967 指定智異山國立公園
1975 設立今西面西下外事辦
1979 山清面升級為山清邑
1983 河東郡玉宗面中台里編入矢川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