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經之風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伯又稱風師、箕伯,名字叫做飛廉,蚩尤的兄弟之一。相貌奇特,長着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頭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

簡介

風伯 即指風神(參見《太公金匱》「五丈夫」),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面鳥身的神怪。又稱風師、飛廉、箕伯等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崇拜起源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註:「風師,箕也」,意思是「月離於箕,風揚沙,故知風師其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另外,楚地亦有稱風伯為飛廉的。屈原《離騷》有句稱「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晉灼注飛廉曰「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誘注蜚廉曰「獸名,長毛有翼」。此當以動物為風神。唐宋以後,風伯曾作「風姨」、「封姨」和「風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風伯之說,一直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漢族神話中的風伯,其實就是風神,也稱作風師、飛廉、箕伯等等,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伯的搭檔雨師就是雨神,亦稱萍翳、玄冥等。中國古代的風神和雨神起源比較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道教認為風伯是一個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雨師是個老頭,名叫陳天君。

雨師和龍王的職司都是布雨,是否重複呢?事實上,在中國古代,雨師是一個地位崇高的神,人們求雨往往要祭祀雨師。對雨師的奉祀,秦漢時已列入國家的祀典。如前面「龍王」一節所述,但唐宋以後,從佛教中脫胎出來的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傳說

最早的風神被稱為箕星或箕伯,《風俗通義》中稱「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故稱箕伯。」但在楚地則自古以鹿身雀頭的神秘怪獸飛廉為風伯,《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漢以後飛廉與箕伯逐漸融合,並由民間人格化,形成了「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若扇輪狀」的固定塑像帽。唐以後,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歷代君主的虔誠祭祀。然而風伯也常以颶風過境毀壞屋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因此被視為凶神。漢族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風伯名字叫做飛廉,他原來是蚩尤的兄弟之一。他的相貌奇特,長着鹿一樣的身體,布滿了豹子一樣的花紋。他的頭好象孔雀的頭,頭上的角崢嶸古怪,有一條蛇一樣的尾巴。

蚩尤和黃帝部落展開的那場惡戰,傳說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施展法術,突然間風雨大作,使黃帝部眾迷失了方向。黃帝布下出奇制勝的陣勢,又利用了風后所製造的指南車,辨別了風向,才把蚩尤打敗。被黃帝降伏後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靈。風伯作為天帝出巡的先鋒,負責打掃路上的一切障礙。每當天帝出巡,總是雷神開路,雨師灑水,風伯掃地。風伯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八面來風的消息,運通四時的節日氣候。

職能

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唐以後,因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萬物生長,所以受到歷代君主的虔誠祭祀。然而風伯也常以颶風過境毀壞屋舍傷害人命,形成自然災害,因此被視為凶神。中國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現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淮南子·本經訓》高誘注中提到羿將狂暴傷害人民的風伯捆綁在青邱之澤為民除害的故事。

由來

風神亦稱風伯風師,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周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謹按《周禮》云:以楠燎祀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日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又蔡邕《獨斷》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

演變

廉有時也稱作蜚廉,其形象非常古怪。《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注曰:飛廉,風伯也。洪興祖注日:應昭曰,飛廉神禽,能致風氣,晉灼曰,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淮南子·真》曰:真人騎蜚廉,馳於外方,休於宇內,燭十日而使風雨。高誘注曰:蜚廉,獸名,長毛有翼。但在楚地則自古以鹿身雀頭的神秘怪獸飛廉為風伯,《水經注》稱飛廉以善於行走而為紂王效力,周武王擊敗了紂王,飛廉殉國自殺,天帝為他的忠誠感動,用石棺掩埋他,並使他成為風神。

秦漢以後,道教吸收了這一信仰,列風神入神系,將二者信仰進行統一,並由民間人格化,形成了「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箑,若扇輪狀」的固定塑像帽。如《雲笈七羲》稱風神名吒,號長育。吒是說明風的特徵。長育是指風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稱風伯神為飛廉,正如應昭所說的能致風氣,身似鹿,頭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歷代神仙通鑑》卷二亦云:蜚廉生得鹿形蛇尾,爵頭羊角,與蚩尤同師一真道人,迸居南祁,見寸山之石,每遇風雨則飛起似燕,天晴安狀如故。怪而覘之,夜半見一物大如囊,豹文而無足,向地吸氣二口噴出,狂風驟發,石燕紛飛。廉步如飛禽,乃追而擒之,是為風母,能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至今在永州祁陽還有座風伯山,相傳即是當年之山。

後來人們將風神進一步人格化,從而出現了幾位比較著名的風神。 方天君《集說詮真》引《事物異名錄》曰:風神名巽二,又名風姨,又名方天道彰。今惜塑風伯像,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扇,若扇輪狀。稱曰風伯方天君。 孟婆為南方風神,大約在北齊時信仰盛行。明人藝蘅《留青日札》卷九中稱北齊李陶酴(音塗)問陸秀士,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道,據《山海經》中記載,帝之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這帝女,就是孟婆

楊慎《丹船總錄》江南七月間,有大風甚於舶棹,野人相傳為孟婆發怒。[1] 對風伯的奉祀,秦漢時就已經列入國家祀典。《唐會要》稱,奉祀風伯,升入中祀,並且要「諸郡各置一壇」,與王同祀。道教宮觀中也有設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的,其風伯塑像常作一白髮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風伯神誕之日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職業同「風」有密切關係者才單獨奉祀風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齋醮法會時才供奉風伯。 春秋戰國以後,風神信仰逐漸統一,中原一帶信仰的風神為星宿,南方一帶信仰的風神則為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謹按《周禮》云:以楠燎祀風師。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易·巽》為長女也,長者伯,故日風伯。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戌之神為風伯,故以丙戌日祀於西北,火勝金為木相也。又蔡邕《獨斷》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

記載

《楚辭·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王逸註:「飛廉,風伯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上林賦》有「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91;褭,射封豕」的句子,集解郭璞曰:「飛廉,龍雀也,鳥身鹿頭者」[2] 《漢書·武帝紀》有「還,作甘泉通天台、長安飛廉館」,晉灼注飛廉曰:「身似鹿,頭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輔黃圖》:「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廣泛分布於亞歐草原的鹿石其造型也是鳥首鹿身,與中國古文獻所記載的飛廉形象相同。 《搜神記》中記載:「風伯,雨師,星(星宿)也。風伯者,箕星也;雨師者,畢星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