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經之狻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狻猊(suān ní)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一說是第五子,另說是第八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香爐上。

歷史起源

要說狻猊,就不能不先說說「獅子」。 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歷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師子「。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云:」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師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外貌形態

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像。

史書記載

相關詩詞 前蜀貫休《送顥雅禪師》 霜鋒擗石鳥雀聚,帆凍陰飆吹不舉。 芬陀利香釋驎虎,幡幢冒雪爭迎取。

春光主,芙蓉堂,窄堆花乳,手提金桴打金鼓。 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師子語。 苦卻樂,樂卻苦,盧至黃金忽如土。 注釋: 「芬陀利」是印度國花白蓮花的音譯,代表着純潔,善良,健康,美麗。 幡幢 :漢魏時期,幢出現在車行儀仗和佛教儀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懸掛單層或多層傘蓋狀絲織物,傘蓋四周飾有垂幔、飄帶;在幢幔上書寫經文就成為經幢。唐代開始有石造經幢。 師子即獅子,佛家用以喻佛,指其無畏,法力無邊。 盧至:相傳有盧至長者,貪財吝嗇,後受佛指點,棄財皈依,因緣成佛。 見《盧至長者因緣經》。 明徐復祚撰《一文錢》雜劇即據此敷演而成。

後世影響

古建裝飾 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着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吉祥獸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裡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垂脊頂端為騎鳳仙人,後面依次排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獅子狀香爐 指鏤刻成獅子狀的香爐。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一尊獅子戲香球--綠釉獅子出香熏。現由安徽省博物館藏。 香爐有封閉式和敞開式兩種,封閉式爐時稱「出香」。這件出香造型如覆蓮座上捧出的一朵蓮花,花心裡的蓮蓬正好是香爐蓋,蓋頂為一隻名為狻猊的獅形坐獸,蹲在蓮蓬果上,前足戲彩球。獸張口,爐煙便從此出。

宋時徐兢出使高麗時見過類似的狻猊出香,「上為蹲獸,下有仰蓮承之」。這種香熏爐大多擺放在廳堂之中。宋代香文化盛行,對香爐、香料有諸多考究,也體現宋人生活的精緻。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1]

宋代汝窯狻猊香熏,是傳統熏爐器物的延續,造型精緻生動,古樸典雅自然,令人愛不釋手。其總高37cm,足徑17cm,出香爐口徑18,狻猊座徑16厘米。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上半部比較講究,由上部的狻猊蹲獸,下部的蓮瓣紋台座組合而成。造型如此別致的香熏,是漢以後各朝代出土的香熏中的罕見之物,彌足珍貴。據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陶爐」載:「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為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唯此物最精絕。」徐兢雖然所說的是指當時高麗國生產的仿汝窯青釉瓷器。「狻猊」為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五,形似獅子,喜靜,好坐和喜歡煙火。這尊汝窯狻猊出香,狻猊昂首,張口突眼,獠牙豎耳,牙咬繡帶,舌唇上卷,墨彩釉下點睛,脖頸佩有項圈,懸掛着三個鈴鐺和鎖鏈,狻猊尾巴,呈火焰狀鏤空尖形,高高翹起於身後,後腿各五隻利爪,自然彎曲蹲踞於蓋上。蓋上呈六瓣蓮花圓形,上面堆貼三周,數十顆乳釘和一枚繡球。狻猊凌空飛騰,背上鬣毛施卷,光彩照人。脛部與座面有孔連成一體,爐中燃之香氣可從狻猊口中繚繞飄出,施天青釉,開細小紋片,造型大氣,極為精美。

下部蓮紋香爐,由上下二層構成,上層扁圓形爐身模印三層蓮瓣紋,蓮瓣紋中又堆貼蓮蓬,直口,口沿刻劃12組各12齒紋,內折沿邊凸起一圈成母口,可承狻猊蓋,深腹,平底中有一小孔通氣燃香,中部堆貼三龍首,栩栩如生。下層呈倒喇叭狀於上層對稱模印多層蓮瓣紋。圈足外撇,足端無釉,墊圈燒制。灰白色胎、細膩潔淨、釉呈淡天青色,瑩潤如玉、微乳濁呈玉質感,布滿細紋開片,氣泡「寥若晨星」。其與傳世品釉色取勝汝器所不同的是,這套集模印、鏤雕、堆貼、刻劃、釉下彩融為一體的藝術品,造型高大、新穎獨特,極為精緻,是件當之無愧的國寶。

汝窯大器

這尊宋代汝窯狻猊出香的豐富了汝窯的器類品種,填補了汝窯燒制工藝的空白。它說明「汝窯無大器」的傳統觀念值得商榷。此器是徐兢出使高麗所看到的仿汝同類器物,也證實了徐兢描寫的可靠性。

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誌》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狻猊香熏的藝術價值是至高無上的。我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其他窯口發現同類作品。其製作工藝精湛,造型秀美亦可稱大件,是汝窯巔峰之作。[2]

宋代汝窯狻猊香熏的出現,其學術價值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把中國傳統的青釉系瓷器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世青釉系瓷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表現在釉色、造型和裝燒方式上,更重要的是,汝窯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瓷器的審美情趣,不再一味地追求瓷器外部的表現形式,從而更加重視器物內在的韻味,創造了一個審美新境界。

引證解釋

唐·秦韜玉《豪家》有句: 地衣鎮角香獅子,簾額侵鈎繡避邪。 按徹清歌天未曉,飲回深院漏猶賒。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夜色樓台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觚稜,堂殿上最高轉角處。

和凝《宮詞》 鶯錦蟬羅撒麝臍,狻猊輕噴瑞煙迷。 紅酥點得香山小,卷上珠簾日未西。 這首和凝的《宮詞》是其百首宮詞之一。詞中宮人身着熏得香噴的錦衣羅裳,旁邊放着做成獅子樣的小香爐,也正噴着裊裊香煙。古人對香的重視程度,絕非現代人鍾愛某個牌子的香水那樣淺白,一般講究些的人家,室內均設有香爐,隨時興之所致,便會上演一幕「紅袖添香。

鎮角的香獅子狻猊古時,流行一類動物造型的香爐。其作用之一是鎮壓在「地衣」的四角。

宋·周必大《二老堂雜誌·大宴金獅子》:「香裊狻猊雜瑞煙,於彩仗雪殘鳷鵲。」

陸容《菽園雜記》卷二:「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余德》:「金狻猊爇異香。」呂湛恩·注引《香譜》:「香爐以塗金為狻猊之狀,空其中以燃香,使香自口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