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經之刑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刑天,是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人物,手使一柄巨斧和盾牌,身強力壯,體型巨大的上古巨人,炎帝手下大將,和黃帝爭位,被斬去頭顱,失了首級後,以雙乳為眼,肚臍為口,再戰黃帝。 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人物生平

神話傳說

刑天原是一個無名的巨人,他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被黃帝砍掉了腦袋,這才叫刑天。天者,顛也,顛就是人的額頭;刑者,戮也,割、刈的意思。 當炎帝還在統領天下的時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愛歌曲,曾為炎帝作樂曲《扶犁》,作詩歌《豐收》,總名稱為《卜謀》,以歌頌當時人民幸福快樂的生活。 後來,炎帝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打敗,他的兒子和手下卻不服氣。當蚩尤舉兵反抗黃帝的時候,刑天曾想去參戰攻打黃帝,只是因為炎帝的堅決阻止沒有成行。蚩尤和黃帝一戰失敗,蚩尤被殺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顆憤怒的心,於是偷偷地離開南方天廷,徑直奔向中央天廷,去和黃帝爭個高低。

刑天左手握着青銅方盾,右手拿着大斧,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見刑天殺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 黃帝久經沙場,經驗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揮劍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頭顱被斬落下來。落到地上的刑天之頭,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頭顱。由於失去眼睛,他沒有看見自己的頭就在他身處的常羊山腳下。

黃帝擔心刑天找到頭顱後會恢復原身再和自己交戰,就拿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劈去。隨着一聲巨響,常羊山被劈成了兩半,刑天那碩大的頭顱就勢滾進山谷。隨後,那兩半山又合二為一, 把刑天的頭顱埋葬在裡面。[1]

刑天感覺到了周圍的變化,知道黃帝已經把自己的頭顱埋進山腹,但是他並沒有氣餒。他站起來,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着天空四周胡亂揮舞。 陷入了黑暗深淵的刑天暴怒,以兩個乳頭當做眼睛,張開肚臍做嘴,繼續與黃帝搏鬥。

刑天雖然失敗,但是他永不妥協的精神卻永遠激勵着後人。晉朝的大詩人陶淵明寫詩對刑天的這種精神大加讚頌,詩中云:「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2]

人物經歷

《山海經·海外西經》載: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譯文】形天即刑天,刑天和黃帝在這裡爭奪神位,黃帝砍斷了他的頭,並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兩乳為雙目,用肚臍作口,操持干戚來舞動。

評曰:常羊山從此陰雲鬱結,碧天不開,還時時聽見悶雷在山谷中轟鳴迴響。 據說那是失敗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揮舞武器,在與敵人作戰。

宋·邢凱《坦齋通編》引段成式《雜俎》:「天山有獸,名刑天。黃帝時與帝爭 神,帝斷其首,乃曰:『吾以乳為目,臍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

詩歌記載

陶淵明在《讀山海經》詩句中寫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源流考證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刑天為一人形符號,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刑天原本有可能是華夏族無名神祇,被斷首後才被稱作「形天」。在《山海經》的原本記載,稱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為陶淵明所改,根據《太平御覽》引用《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刑天」意為「形體夭殘」,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陶潛此詩寫成後,「刑天舞干戚」一詞,因傳抄錯誤而有「刑天舞干戚」與「形夭無千歲」二說。

北宋宣和六年,曾紘於《陶靖節集》後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淵明讀山海經詩有「形夭無千歲,猛志固有在」之句,竟莫曉其意,後讀《山海經》云:「刑天,獸名也,好銜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錯。形夭乃是刑天,無千歲乃是舞干戚耳,如此乃與下句相協。

南宋時,周必大(1126-1204)於《二老堂詩話》書中提出反駁。他認為:余謂紘說固善,然靖節此題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終始記夸父,則此篇恐專說精衛銜木填海,無千歲之壽,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並指刑天,似不相續。又況末句云:「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何預干戚之猛耶?清中葉之際,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節集》,他傾向曾紘之說:既雲夭矣,何又雲『無千歲』?夭與千歲,相去何啻彭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