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海經之共工(二)

神話傳說 姓氏部落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對應着一個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髮,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着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凶神惡煞一般的浮游,據說它能看透人的心思,從而對人施以蠱惑。 共工氏的人話說的好聽,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首領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康回為人表面恭敬但內心狡詐,陰謀百出,只是礙於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後,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剷除共工。

目錄

治水軼事

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着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大地弄的一片汪洋。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禍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洪水,和你有什麼關係。」 大禹不願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風裡來,水裡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於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面八方亂竄。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共工由於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大禹帶着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後,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捨。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的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上古傳說

共工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薰陶,特別愛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淒淒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雲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經不行了。「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共工與祝融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時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着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遊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

後來由於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托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托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拚命向下壓,天漸漸往上升,地漸漸向下沉,本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從此,托天的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

顓頊帝還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規定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還規定兄妹不准通婚,並讓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顓頊帝的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帝的轄區非常大。「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但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顓頊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從之,卻使邪惡及無法無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簡直發了狂,便糾集一些同樣鼓吹無法無天而對顓頊帝不滿的壞神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顓頊帝聞變,泰然自若,點燃七十二座烽火台

大戰開始後,顓頊帝率軍將共工部眾從天上追逐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回合過去後,顓頊帝的部眾越殺越多,長着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被殺的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這伙賊寇的去路。這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顓頊帝維持宇宙秩序的主要憑藉之一。這時,顓頊帝率軍從四面八方衝來,喊殺聲、勸降聲驚天動地,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到死還想壞一把,不顧一切後果發泄怨恨,一頭向不周山撞去。在轟隆隆、潑喇喇的巨響聲中,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折斷後,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的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路線以及江河東流,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情景。

不周山被撞斷後,天就塌下半邊來,還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開了,出現一條條的深坑裂縫。在天崩地裂的情況下,山林燃燒起熊熊大火,地底噴出了滔滔洪水,周圍也竄出了各種兇猛野獸,大地就象一個人間地獄。天神女媧,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受到這樣的苦難,痛心極了。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女媧決定去修補殘破的蒼天。

共工怒觸不周山圖

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繁雜的工作,女媧先在江河揀了許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燒了九天九夜,煉成紅、黃、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漿,然後一勺一勺的把石漿灌進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補好。隨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撐起來。女媧用一隻大烏龜的四隻腳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支帳篷似的撐起來。柱子很結實,天空再也不會塌下來了。女媧又趕走了到處為患的凶禽惡獸,又用蘆草燒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補好了,地也填平了,華夏之民又重新過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共工之子 《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國語·魯語》:「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著名神話學者丁山考證,「共工」的合音可讀為「鯀」,「能平九土」的共工之子「句龍」,就是「治水土定九州」的「禹龍」,夏人祭祀「神社」,就是紀念先祖「禹皇」。許慎《說文解字》解「禹」為「蟲也,象形。」丁山根據甲骨文、金文字形,解「禹」為「虺蛇」即「勾龍」。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論證夏朝的圖騰即為「句龍」:「夏有祀龍之官者,當因民族祀典,以龍為尊。龍者,句龍也。而世傳夏後氏郊鯀宗禹,此余所以疑禹即句龍;句龍平九土,亦演自夏後氏圖騰神話。」聞一多《天問疏證》也曾說:「共工子勾龍即鯀子禹」。

當今被考古界定論為夏朝遺址的二里頭文化陶器上,便繪有「蛇身龍」,龍身修長、彎曲如勾,可稱「勾龍」。「勾龍氏」為夏人的祖宗——禹皇,「勾龍」當為夏族的先祖圖騰,因此,中國第一個世襲帝制皇朝——夏朝的圖騰即為「勾龍」。夏朝為中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統一國家,夏朝的國家圖騰:「勾龍」,當然也為華夏民族的先祖圖騰。[1]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宇宙間發生了一場戰爭。水神共工一向與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領蝦兵蟹將,向火神發動進攻。擔當先鋒的大將相柳、浮游,猛撲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宮,把光明宮四周長年不熄的神火弄滅了。大地頓時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駕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所到之處,雲霧廓清,雨水齊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現光明。水神共工惱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祝融他們那裡傾去。

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白雲被淹沒,神火又被澆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加上祝融請來風神幫忙,風助火威,火乘風勢,熾熾烈烈地直撲共工。共工他們想留住大水來御火,可是水瀉千里,哪裡留得住。火焰又長舌般地捲來,共工他們被燒得焦頭爛額,東倒西歪。共工率領水軍且戰且退,逃回大海。他滿以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會知難而退。因此立在水宮,得意起來。不料祝融這次下了必勝的決心,他全速追擊。

火龍所到之處,海水不由滾滾向兩旁翻轉,讓開了一條大路。祝融直逼水宮,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着頭皮出來迎戰。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獲得了全勝。浮游活活氣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 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山腰撞去,「嘩啦啦」一聲巨響,不周山竟給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災難降臨了。原來不周山是根撐天的大柱,柱子一斷,半邊天空就坍塌下來,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於這場大戰。後來才有了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事跡,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這場大戰,皆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一方面說明了水火相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擾。縱觀遠古時代水神和火神的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沒有什麼所謂正義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擊。這樣看來,火還是比水有優勢的,不然火神不會勝出,傳說中的項羽火燒阿房宮,不是足足燒了三個月。而敗陣的水神共工因惱怒去撞不周山,他的舉動又破壞了自然世界,女媧補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一切皆源於神聖而偉大又平凡的自然。[2]

貢獻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剷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共工氏和他的女兒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新解

共與工 共工氏是籌謀、齊舉齊攻、恭敬、供奉供給的的意思。「共」字在甲骨文中寫作兩手搬一塊方形物體狀樣子,表示雙手合作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工」字寫作上「工」下「口」,「工」的形狀為斤錛之類斫木工具,所以甲骨文中的「工」字表示用斤錛之類工具整修東西,或者進行這類活動的工匠。可知「共工」一詞的含義是合作完成一件複雜的事情。興修水利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用現代話說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個工種,數以百計的工匠通力合作,同時還需要相當程度的組織協調工作才能完成。由「共工」這一名稱可知,共工氏是一個善於組織人力治水的部落,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

「水火無情」 ,水有大利,也有大害,一旦失誤就會帶來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淮通流,四每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禹攻共工國山。」《荀子·成相篇》中說:「禹有功,抑下鴻,為民除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書·堯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古籍中記載的這些古老傳說,其故事的本來面貌並不一定是共工氏部落故意振滔洪水為害天下。共工氏部落治水的主要方法是築堤擋水、削平高地墊平低地,這兩項技術用於小範圍內可能效果很好,但用於大區域的治水則不免失效。嬰兒僅靠吃奶就可以正常生長發育,但到了少年期就必須依靠固體食物獲得營養。治水的道理也是如此。可能的情況是,在舜帝時期,共工氏部落採用駕輕就熟的築堤擋水方法來治理大區域乃至黃河流域的水患,結果發生潰堤事故,以致帶來了更大洪水而被大禹攻擊懲罰,或者被堯帝流放。

神話寓意

其實,這些故事可以從兩個方面解讀。 其一,如前所述,在治水的實踐中難免有失誤造成更大水患,不僅自己身受其害,還會殃及下游部落,招致被興師問罪。作戰的第一要素是軍隊的組織紀律性,顓頊、高辛等都是黃帝後代,以軍事組織見長;共工氏部落的組織能力主要來源於治水實踐,遠比不上顓頊、高辛等,戰爭失敗在所難免。但共工氏部落並沒有一蹶不起,而是在困境中繼續着治水大業的艱難探索,是永不言敗的治水英雄。當然,也不能否認,某一時期的共工氏部落,因為不為世人理解,並戰敗而激憤異常,轉而決堤放水,以與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一起毀滅,即「怒觸不周之山」。決堤時,在洪水衝擊下岸崖往往崩塌,確實有天塌地陷之勢。可以設想,在當時人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個圍着汪洋洪水土堤無疑是具有毀滅力量的大規模殺傷武器,這也可能是共工氏築堤擋水方法經常被指責討伐的原因吧。

其二,共工氏早在女媧氏或神農氏時代後期就是一個以治水興修水利為己任的部落,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以治水興修水利來發展農業的共工氏時代。只是這個時代與黃帝開創的五帝時代相重疊,五帝是國家政治層面上文明形態的發展過程,屬於上層建築;而共工氏時代則是農業技術層面上的文明形態的發展過程,屬於經濟基礎。

雖然共工氏被許多傳說描述為「殘暴而作惡多端」,但由於他的神力和他與初民生活的密切聯繫,他始終受到人們的敬畏。《山海經》中記載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鄉(向)」,就表達了這種原始的敬畏。共工氏的努力最終使人類取得了治理水患偉大勝利,提高了人類的生存能力,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提升為三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