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大悲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悲院 |
本名 大悲院 建於明代, 毀於清代後期 |
山海關大悲院建於明代,毀於清代後期。[1]
簡介
山海關作為京畿門戶重鎮和關內外民族融和的交匯地域,大悲院成為區域內最重要的佛教文化傳播場所,在明清兩代有其深遠的影響力。
大悲院,即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寺院。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在中國古代無數的神祗(zhī)中,和老百姓感情最深、關係最密切。慈悲:佛教用語,謂佛愛護眾生,給予安樂,稱為「慈」;憐憫眾生,祛除苦難,叫做「悲」。
原大悲院建於明代,毀於清代後期。2006年,通過古城保護開發,使大悲院得以再現原貌。
大悲院建築布局呈南北縱軸線,四進,長160米,寬60米,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最前端為牌樓,而後依次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東西下配殿、大雄寶殿、東西上配殿、大悲閣、後花園。在寺院東北側另建有四合院布局的法事房、僧房等設施,建築面積230平方米。大悲院以佛教文化為主題,供奉銅雕千手觀音、地藏菩薩坐像、三世佛坐像、十八羅漢像等。
適逢中華傳統文化蓬勃復興,傳統道德信念回歸民心,大功德主發心重建大悲院,修葺殿宇、鑄造佛像、興修景觀、引進僧團,於2012年4月正式落成啟動,寶剎莊嚴、弘范三界、佛像金身、靈光耀眼,四眾弟子以戒為師,廣宣佛法。2012年11月23日上午,山海關大悲院將隆重舉行開光大典,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釋永信大和尚親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