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油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油麻根,原名:山芝麻,版面:山油麻、坡油麻,拉丁文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梧桐科、山芝麻屬小灌木,小枝被灰綠色短柔毛。葉狹矩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頂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間或混生綱毛;頂端急尖,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種子小,褐色,有橢圓形小斑點。花期幾乎全年。夏秋季採集,為中醫藥材。山芝麻的莖皮纖維可做混紡原料,根可藥用,葉搗爛敷患處可治瘡癤。
- 中文學名:山油麻根
- 別 稱:山油麻、山油麻根
- 二名法:Helicteresangustifolia Linn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科:梧桐科
- 屬:山芝麻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及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亞洲南部國家
形態特徵
山油麻根(Helicteresangustifolia Linn.) 潮汕地區別名山油麻、山油麻根、假油麻、山油麻甲。外地別名
坡汕麻、假芝麻、汕麻甲。本品為梧桐科山芝麻屬山芝麻。生于山野坡坎、灌木叢中、路旁和曠地,為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當年枝赤褐色,密生茸毛。單葉互生;紙質;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兩面均密生短粗毛,葉脈3出,邊緣有圓細鋸齒;葉柄長3~9毫米,被毛。花單性;聚傘花序常成對腋生;花梗和花被片具毛;花被5裂;雄花有雄蕊4~5,花絲短;雌花子房上位,無柄,花柱1,柱頭2叉。核果卵圓形,或呈近球形,橘紅色,長約3毫米,無毛。花期4~5月。果期8~9月。生於向陽山坡、乾燥山谷、曠地或灌叢。分布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東、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同屬植物狹葉山油麻的根及葉在廣西亦供藥用。 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及廣東、廣西、福建、江西,也分布於亞洲南部國家。
小灌木,高達1米,小枝被灰綠色短柔毛。葉狹矩圓形或條狀披針形,長3.5-5厘米,寬1.51-2.5厘米,頂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上面無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黃色星狀茸毛,間或混生綱毛;葉柄長5-7毫米。聚傘花序有2至數朵花;花梗通常有錐尖狀的小苞片4枚;萼管狀,長6毫米,被星狀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片,不等大,淡紅色或紫紅色,比萼略長,基部有2個耳狀附屬體;雄蕊10枚,退化雄蕊5枚,線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約10個。蒴果卵狀矩圓形,長12-20毫米,寬7-8毫米,頂端急尖,密被星狀毛及混生長絨毛;種子小,褐色,有橢圓形小斑點。花期幾乎全年。
主要價值
使用價值
山芝麻的莖皮纖維可做混紡原料。 [1]
藥用價值
山油麻根味苫,微甘辛,性寒,無毒。內服清熱解表、消腫解毒、散風解暑、消痰散結,、外用止癢。入肺經。主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咽喉炎、腮腺炎、風熱咳嗽、十暑腹痛、皮膚濕疹、麻疹、痢疾、胃腸炎、外感痧氣、陽黃、熱瘧、頸淋巴結結核、癰腫、瘡毒、痔瘡、關節炎、瘰癧痰結、傷風傷水腳酸、外傷出血、乳腺炎、牙根膿腫等。
醫學藥方
1、治風熱咳嗽、瘰癧痰結:山油麻根30克和冬瓜冊,水煎服。
2、治中暑腹痛:山油麻根30克,水煎服。
3、治傷風傷水腳酸:山油麻根30克,水煎沖酒服。
4、治皮膚濕毒作癢:山油麻根、枝、葉煎水洗之。
5、治皮膚外傷出血:山油麻根、葉捶爛貼之。
6、治肺結核:山油麻根鮮根30克,冰糖15克,水煎服;或加百部、積雪草各30克,水煎分3次服。
7、治感冒咳嗽:山油麻根15克,兩面針、古羊藤、枇杷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或山油麻根、火炭母各15克,兩面針、枇杷葉各10克,水煎分2次服。
根可藥用,葉搗爛敷患處可治瘡癤。
分類
山油麻根, 原名:山芝麻, 版面:山油麻、坡油麻, 拉丁文名:Helicteres angustifolia L.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錦葵目; 梧桐科; 山芝麻屬; 山油麻。
生長環境
為我國南部山地和丘陵地常見的小灌木,常生於草坡上。
分布範圍
產湖南、江西南部、廣東、廣西中部和南部、雲南南部、福建南部和台灣。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