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是民政註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於2007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個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創辦人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呂植教授。目前的項目主要在中國西部,示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實例,並推動自然保護在國家和地方政策以及公眾意識中的主流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是保護國際的合作夥伴。保護國際(CI)是一家從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民間組織。

簡介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簡稱「山水」)是保護國際的合作夥伴。保護國際(CI)是一家從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民間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於2007 年在北京成立,是一個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其創辦得到了保護國際的支持。

「知者樂山,仁者樂水。」來自《論語》。在現代語境中,「山水」 是自然的形象和代言,是「城外」的景觀、野生動植物及鄉村生活的集合,山水呵護所有的生命,是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生存、發展、情感、精神和文化的保障和源泉。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作為催化劑、協調者和支持者,推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進程和主流化,並促進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領域裡的積極作用。[1]

理想

概述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已深陷危機。生態系統已入不敷出,難以支撐不斷加速的經濟增長和大眾消費。人類滿懷熱情地營造着現代生活,但是幸福感並沒有和財富的積累同步增長。我們因此而陷入了深切的焦慮之中。依賴現代工業文明和技術進步使人類淡忘了一個基本的事實:沒有地球,人類就無法生存。

生態公平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希望重建生態公平,這就是在現代發展的進程中,充分和科學地認識自然生態的價值,汲取傳統文化精髓,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並運用新的經濟、技術、市場機制與善治,讓生態價值得到應有的尊重,讓當地百姓成為生態保護的主人並從中受益,主動應對以氣候變化等環境和發展的危機。

相信,一個健康、持續發展的中國和世界,必須建立在生態公平的基礎之上—— 這正是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理想所在。[2]

策略

做而論道-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策略

做:在鄉村實踐融合政府、市場、傳統文化和現代科學的、具有中國智慧和國際視野的生態特區,促進重要生態區域的發展規劃,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提煉生態盈利、社區自信、文化傳承的發展經驗;倡導國家和地方決策的生態公平。

:實現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當地與外界之間的生態公平之道。

文化

熱愛自然:熱愛自然,從中汲取生活與工作的靈感和能量;

平等尊重:平等看待自然與生命,並尊重不同文化;

鄉土情懷:相信當地百姓是自然的守護者,尊重當地發展經濟的需要,欣賞並學習與美好自然相互依存的鄉土文化和價值;

國際視野:具備國際視野,學習全球經驗,應用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

專業精神:用專業精神做事,無論是採用科學方法、吸納鄉土知識,還是與政府、企業、媒體合作;

誠實正直:謹以向社會公開、誠信態度和實幹、高效的工作成績回饋捐贈者及支持者的信任。

呂植教授談保護中心緣起

呂植:山水的緣起

八十年代中期。中國自然保護事業剛剛起步不久,我那時剛滿20 歲,跟隨北京大學潘文石老師在陝西秦嶺深山中進行野外大熊貓的科學研究。一次,一隻懷孕的毛冠鹿誤闖到村里,我眼看着村民們興奮地追趕着,直到母鹿體力不支,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正當我躊躇着是否上前勸阻時,淳樸的村民由衷地對我說:你真有福氣,一來就有肉吃!這件事對我的震動很大:保護自然,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若無法讓百姓受益,保護是缺乏說服力的。

然而「 如何做」卻是一個難題,需要有樂觀的精神、長期的堅持和不斷創新的工作方法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

我在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試圖尋找協調自然保護與當地發展的途徑。從啟動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到鼓勵白馬社區參與保護,從西藏羌塘草原的徒步考察到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脫縣體會傳統「 神山」文化,我看到單一的工作方法在解決複雜環境問題時的蒼白,也深感中國傳統文化對基於科學的保護理念和實踐的啟發。2002 年,我加入保護國際(CI),作為保護國際在中國的代表,我和我的團隊深入實踐如何在中國快速發展的同時,讓自然保護得到更廣泛的支持,成為社會主流。我們發掘根植於民間的思想和行動,並促進民間保護力量的科學性和治理能力;我們引入森林碳匯和水源保護基金等全球化的市場機制投資自然保護,與政府合作授權鄉村社區,使之成為保護的主體。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讓我們逐漸樹立信心:一種生態公平的發展模式是可能的!

2007 年,「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一個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在北京成立。其創辦得到了保護國際的支持。「山水」的志向是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本土自然保護組織,在社會的高速發展中,融合政府、市場、傳統文化和當地社區以及國內國際的資源,在基層實踐生態公平,在生態價值最高的中國西南和青藏高原示範一個個「 生態特區」,以中國智慧為世界貢獻人與自然持續共存的希望。

多年的積累使我們有可能在四川雲南青海西藏甘肅等地的重要生態區域中數十個鄉村和保護區,面積數十萬平方公里開展生態特區的試驗。在當地,我們的合作夥伴包括鄉村社區、保護區、政府、研究人員、草根組織,同時我們也和政府部門、學術、文化和商業機構、NGO 等開展跨領域的合作,為這些生態特區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主要負責人

呂植

北京大學教授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主任

建立生態特區

生態特區是在重要生態區域內,融合當地領導力、政策、科學、傳統文化和生態有償服務市場,建立的新的保護與發展綜合區,是一種體現生態公平的發展嘗試。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中國西部開始推動「生態特區」。目前的區域有以大熊貓為代表物種的西南山地,含四川陝西甘肅等山區;以普氏原羚為代表物種的青海湖區域;以雪豹為代表物種的三江源區域,含青海西藏的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地區。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實踐基礎是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的25個自然保護區和120個多個鄉村社區。

生態特區的建立基礎

清晰的目標和實用的方法

科學家的智慧和當地的知識結合,讓生態特區的設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保護中心參照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並充分尊重、發掘和借鑑當地本土知識和文化傳統,促進現代科學知識與當地社區傳統知識、保護生物學和經濟、社會多學科知識融合。山水已經與北京大學合作,在大熊貓、普氏原羚、雪豹等關鍵動物物種以及西部瀕危植物的棲息地開展研究和傳統文化調查,為這些物種的長期生存設計適於當地特色的「生態特區」方案,並開始在關鍵區域支持社區開展保護工作。生態特區的目標是在基層對國家和地方在動植物、棲息地、森林草原、水源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可持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目標進行細化,發展出具體和可監測、可驗證、可報告的指標體系。生態特區的設計中將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的因素,用適合當地情況的新技術,自下而上地示範低碳鄉村的方案。

培養綠色領袖

當地人主導的自然保護才有生命力。基層有很多有見識、有魄力的領導者,山水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當地領袖、草根組織和社會企業。目前山水的社區保護基金已經支持了超過100個鄉村的綠色領袖,為其提供贈款、培訓和網絡支持;並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記錄社區領袖的形成歷程,生態特區的建立將鼓勵當地文化的教育和傳承。

政府的認可和賦權

國家和地方有很多好的政策,如何落實需要實地測試和驗證。生態特區必須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山水通過「協議保護」的方式,促成當地鄉村社區(當地資源使用和實際保護者)和政府(資源所有者和法定保護者)簽訂保護協議,政府為社區賦權,社區完成雙方商定的保護目標,得到生計、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山水的「協議保護」項目已經在16個地點開展。保護協議的簽訂讓政府在扶貧、發展、生態保護方面的支持可以和生態保護的目標具體結合,是生態特區的雛形。同時,生態特區的試驗也要為國家宏觀政策區域規劃和發展、大型工程規劃、政績考核實現生態保護指標提供具體的落地方案。

長效的資金來自於生態有償服務

生態特區需要以其提供的生態價值和服務得到可持續經濟支持,除了政策性的撥款,我們支持用市場化的手段激勵自然保護,生態特區要在原有當地傳統生計的基礎上,發展體現生態價值的新生計來源,如旅遊、森林碳匯、水源地保護、社區產品等,利用日益發達的生態產品盈利。在保護國際等支持下,山水目前已經在以森林碳匯和水源地保護等市場機制,為當地的保護者創造的生態服務長期付費;目前森林碳匯在四川雲南已經恢復了數千公頃退化森林,可以吸收百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額度用於交易,同時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為當地百姓提供生計服務;水源地保護試點在麗江市嘗試從遊客中收費支持上游農業減少面源污染,在四川省平武縣用部分水費補償水源頭的村級保護方案。

保護行動

鄉村保護實踐

由下至上的保護實踐是中國自然保護中最缺乏的一環。鄉村包括城市之外的生態系統,農村、牧區的社區,也包括國家、地方和民間建立的各級保護區系統。目前我國已有2,500 個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約15%,但是仍然有大面積的重要生態區域在保護區之外。由於保護區多地處偏遠,缺乏足夠的資金和人力支持,保護成效未能盡如人意。鄉村保護實踐的根本是為當地保護區和鄉村社區創造激勵機制,提高成效,鼓勵社區參與,讓國家的保護政策落到實處。在鄉村適用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生態補償的具體方案,對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

重要生態區域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重要區域,如跨越四川甘肅陝西的大熊貓分布區;和跨越青海西藏的黃河、長江、瀾滄江上游的三江源區域等。這些重要生態區域有一些已經被政府劃為保護區,如四川的王朗、臥龍國家級保護區主要保護熊貓等物種及其棲息地,青海的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濕地、草場和野生動植物。已經建立的保護區能力仍嫌不足,而保護區系統之外,也還有價值很高的生態區域亟待保護。 由於保護區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大,地方建立保護區的熱情已經越來越低。重要生態區域的保護,需要綜合考慮國家和地方保護和發展的需求來做合理區域規劃。基於鄉村的保護實踐則是這些區域規劃的先期試驗和示範。

「熊貓衛士行動」啟動

截至2008年6月23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81人遇難,374171人受傷,失蹤18498人。受災人數更是達到4千5百萬人。這次地震的震中是位於中國西南山地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東緣的汶川縣。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已經在這一區域進行了超過六年旨在保護這一地區生物多樣性,包括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項目和研究工作。[3]

舉辦活動

舉辦" 生態論壇"

作為有實踐基礎支持的政策探討平台,定期邀請基層的實踐者和政策、科研、市場領域的有識之士,就保護的關鍵問題和方向研討;從實例中提煉經驗,進行傳播,促成更到位的支持,從而進一步促進更深入和廣泛的實踐。

吸引各界社會領袖參與

山水社」將組織包括城市的展覽、講座、和野外高端生態考察-「山水行」;2009年4月,我們與「漂流中國」合作,組織科學家、企業家和當地村民代表,沿金沙江漂流140公里,考察當地生態,並將為保護金沙江出版「正在消失的河流」畫冊。山水社員也為山水開展的活動提供支持。2009年9月-12月,參與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山水-綜合藝術視界中的自然生態」大型「綠色」藝術計劃,共同舉辦「山水論壇」邀請跨學科的人士,多角度地探討環境、社會和人類的危機及解決方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山水作為中國民間的觀察員組織,將組團帶領中國企業家參會,與全球企業、專家、政府研討,學習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

培養城市青年綠色領袖

山水與財經雜誌攜手,從2010 年開始招募城市中優秀青年高校畢業生,參與實踐基層環保理想,培養中國青年綠色領導者,邀請關注環境的社會知名人士作為導師,通過培訓和到山水鄉村的生態特區實習,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和見解、具備領導人素質和企業家精神的綠色領袖,在自然保護領域創業,並吸引中國社會更關注中國的自然。

發表「 中國自然保護實踐」

積累「 中國自然保護實踐」:針對中國自然保護實踐記錄的缺乏,記錄、出版、並促進自然保護實踐經驗的分享,為支持自然保護的政府部門、資助人、社會力量提供有信用度的參考信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