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水松石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水松石格

 

 

 

山水松石格》的作者舊說認為是南朝梁元帝蕭繹(508-554)。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中云:「梁元帝云:木有四時,春英夏蔭,秋毛冬骨」。這正是《山水松石格》中的句子。可見北宋人亦認為作者為梁元帝。

作者及年代

能見到載有《山水松石格》文章較早版本是明代王襏《書畫傳習錄》。

影響

就寫作技巧來講,《山水松石格》不能算作好文章,他不過是一篇零零碎碎的口訣而已。但其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見,對後世山水發展產生一定積極影響。 「格高而思逸'的首次提出,在繪畫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山水畫論。傳為南朝粱蕭繹。一卷。約550年。載《畫苑補益》、《畫學心印》、《書畫譜》、《中國畫學全史》、《美術叢書》、《古今圖書集成》。主要闡述山水畫的總體與細部的關係,凡風格精神、筆墨色彩、構圖布置、山水技法等都有精闢的說明,對景物布置、遠近比例、建築人物、點綴鳥獸也有精當的見解。主張「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格高而思逸」「筆妙而墨精」;提出「設粉壁運神情」,「路廣石隔,天遙鳥征」的透視學觀點和「炎緋寒碧」、「高墨猶綠,下墨猶赬」色彩知識,及對自然景候的觀察「秋毛冬骨,夏陰春英」。還提出「造化為靈」、「幽趣」、「芳情」等繪畫理論觀點。為中國山水畫理論及技法經驗的重要著作。

原文

夫天地之名,造化為靈。

設奇巧之體勢,寫山水之縱橫。或格高而思逸,信筆妙而墨精。

由是設粉壁、運神情。素屏連隅,山脈濺渹。首尾相映,項腹相迎。丈尺分寸,約有常程。樹石雲水,俱無正形。樹有大小,叢貫孤平;扶疏曲直,聳拔凌亭。乍起伏於柔條,便同文字。(原缺十字)。或難合於破墨,體向異于丹青。隱隱半壁,高潛入冥。插空類劍,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巨松沁水,噴之蔚冂。裒茂林之幽趣,割雜草之芳情。泉源至曲,霧破山明。精藍觀宇,橋杓關城,人行犬吠,獸走禽驚。高墨猶綠,下墨猶赬。水因斷而流遠,雲欲墜而霞輕。桂不疏於胡越,松不難於弟兄。路廣石隔,天遙鳥征。雲中樹石宜先點,石上枝柯末後成。高嶺最嫌鄰刻石,遠山大忌學圖經。 審問既然傳筆法,秘之勿泄於戶庭。

全譯

天地只是閒名,造化賦予了它們靈氣。

應以奇巧的體勢去表現山水松石的縱橫體貌。有的人品高潔而畫思雅逸,確實是筆致高妙而墨法精微。 於是準備好用白粉刷過底子的畫璧,立意構思,在寬闊的粉壁上畫連綿的山脈、渹渹飛濺的瀑布。(畫面的)首尾(即前後)要相互映襯,項腹(即中部)要互相呼應。畫中景物應遵循一定的大小比例。樹、石、雲、水,均沒有固定的形狀。樹木有的要畫得大,有的要畫得小,有的要簇成樹叢,有的要排列有序,有的要孤立無偶,有的要平正整齊。

有的枝繁葉茂,有的曲直有態,有的聳峙,有的挺拔,有的凌越,有的亭立。忽然(隨風)起伏招展的柔嫩枝條,要畫得像筆致多變的書法文字。(原闕十字)。有的(樹木)既難以用破墨法(以水破墨而分濃淡陰陽)去表現,體致、朝向又與金碧(或青綠)樹木畫法異趣。隱約間半堵畫壁,高處仿佛潛沒於冥茫蒼穹,(山峰)上部如劍一般直插空中,而下部如坑一樣深陷地下。秋景蕭瑟,冬景骨立,夏景濃蔭,春景花簇。緋紅色讓人感到炎熱,碧綠色讓人感到寒冷,太陽讓人感到溫暖,星辰讓人感到清涼。巨松沁出水氣,瀰漫四周。裒集豐茂林木的深幽風致,割捨參差雜草的芬芳情趣。泉源曲折而委婉有致,濃霧漸散而山嶽愈顯。寺院道觀,橋樑關城。

人行引來犬吠,獸奔驚飛禽鳥。(畫面中)物象陽面(即受光面)的墨色略帶綠意,而陰面(即背光面)的墨色微有紅味。水流因被(其它物象)隔斷而顯得更加渺遠,雲霧因搖搖欲墜而更襯托出霞光的輕盈。桂樹不可畫得如胡越(地名)那樣太過疏遠,松樹不能畫得像兄弟那樣太過親密。要表現出道路的廣闊,可用石頭隔斷;欲表現出天空的遼闊,可用飛鳥遠征。雲煙中的樹石應先行點出,石頭上的枝柯應最後補上。高高的山嶺最不應該畫得與石刻鄰近,遙遠的山脈最忌諱畫得像地圖一樣清晰。

在詳細尋問下既然傳授了這些畫山水松石的筆法,請千萬不要將它泄露出去。[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