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和舍(符志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水和舍》是中國當代作家符志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水和舍
在臨高縣域版圖的最南端,有一座小鎮靜臥在波藏嶺腳下,千百年來,她潤物無聲,不張揚,卻承擔了臨儋澄三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使命——她,就是和舍。今年國慶節,我與朋友相約再次來到了這座美麗的小鎮,這裡沒有都市的繁華和喧囂,有的只是寧靜與祥和。
臨高佛子戲曲《根在臨高》唱道:臨高水土好,有文瀾江流過,東南有多文嶺,西北有高山嶺……似乎沒有點到和舍,就連最近微信、網絡傳唱一時的《麼百漏》,你去哪?也沒有唱到和舍,着實叫和舍人費解。
和舍鎮地處一市二縣四個國營農場的交界處,素有"臨高南大門"、"島西金三角"之美譽,國道海榆西線G225及粵海鐵路西環線穿越境內,距省會海口市116公里、臨高縣城43公里,交通便利,且有山有水,風景秀麗,人傑地靈。和舍境內,有一條人工開鑿的松濤東乾渠,蜿蜒曲折,穿鎮而過,滾滾向北流,還有饒龍水庫和躍進水庫在此蓄水,灌溉着瓊北萬畝良田,更讓和舍有着另一種風格的山水鄉野之美。尤其是那一條自北向南的海域西線G225國道,在沒有開通西線高速公路的上世紀數十年間,多少給原本靜寂的和舍帶來了繁榮和生機。
關於這條渠和這條路我是熟悉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求學,我曾在和舍中心小學六甲班借讀一年。這一年,也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的第一年。當時的和舍墟,遠沒有現在的鎮域規模,說白了就沒有那麼多的房子、街道,有的只是鬧人的車鳴聲,稱得上的公路也就只有那條西線老路。當時學校周邊,只有些許零零散散的農房,習慣了農場連隊的靜寂,夜深人靜之時,我總被公路上的車鳴聲攪得徹夜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只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才慢慢得以習慣。按理說和舍有山有水,是不缺水的。但當年為節省水,洗澡洗衣我們都是跑去那條渠解決的。也就是這一年,我學會了游泳。如今想來,這裡倒是有不少自己的童趣。但和舍境內及周邊的波藏嶺、美朗嶺、大寒山、馬鞍山等等的神話和民間傳說,卻知之甚少,也許我在這裡生活的時間太短了吧。
此次國慶節結伴造訪和舍,用桌森文兄的話講:除了遊山玩水,實則是會友。
是的。和舍有山有水,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是得天獨厚的。橡膠產業是和舍鎮的支柱產業,雖近年來,橡膠市場低迷,但不管怎樣,家有膠林,只要一開割,全家不挨餓。在工業上,和舍境內有5家橡膠加工企業,且有一家冠美是全省規模較大的私營橡膠加工企業。此外,還有冶金鑄造、釀酒、建築材料、木材加工等產業。
和舍人是熱情好客的,王四海就是他們的代表。他人高馬大,衣着樸素,皮膚黝黑,嘴上留有魯迅式八字須,儼然一副農民模樣,可問起他四海在和舍卻是婦孺皆知。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沿着曲折的山路,驅車來到溪尾村。這不足30戶人家的村落,位于波藏嶺與美朗嶺間,依地勢而建,錯落有致,有山有水,周邊儘是膠林和原始叢林植被,是個天然的氧吧,這裡才是名副其實的「島西金三角」,一雞鳴三地的地方。走進溪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榕樹、老人和狗,大榕樹雖不是獨木成林,卻也鬱鬱蔥蔥,老人和狗站在土坯房前駐足,或是歡迎,或是好奇,看着我們這些來客,不禁讓我想起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難不成這裡就是?走神之間,卻忘了舉起手中的相機將這一個場景給予定格,當我舉起相機「咔嚓」時,狗已搖着尾巴走遠,實則惋惜。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知居住在這裡的人們是否見過仙龍,也不知他們的先祖們到此定居時是怎樣的一種心情?但溪尾的美是自然柔和的。在這裡,大片大片的綠便湧入眼底,四周的山坡鬱鬱蔥蔥,村路兩旁則草木芬芳,柚子遍地;這裡地處臨、澄、儋三縣市交界,歷史上也曾經是閩南人、臨高人和土黎人的過渡地帶。出村時,路遇一老翁在悠閒着放牛,衣袋裡裝着收音機,佛子戲曲正聽得入神,被我們問及也不惱,還友好地告訴我們不遠處就是澄邁的村落,他會說客話、台北話、臨高話等三四種以上的俚話,當然還有普通話。
告別老翁,告別溪尾村,我們繼續走進四海的莊園,繼續遊山玩水……因為更美的風景、更美的生活、更美的山水就在前方。
2016年10月3日 [1]
作者簡介
符志成,海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居臨高縣臨城鎮,出版有《心路凡塵》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