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居筆記(唐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居筆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山居筆記》中國當代作家唐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山居筆記

山上的日子,總是過得很慢。壬寅年的七月不作美,每一寸土地都冒着騰騰熱氣,星星點點的村莊罩在驕陽里,成了一座孤島。

從書櫃裡取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紙張漸已泛黃,頭頂野葡萄藤一路蔓延,葉子由先前的褐綠變成了焦黃,有幾隻麻雀跳下覓食,我趕忙用搖扇蓋住剛沏好的茶,暑氣蒸騰,讓人心煩意亂。看過天氣預報,今夜有雨,但又怕空歡喜一場。果然,近晚時分,烏雲密布,幾道閃電劃破蒼穹,頓時雷聲轟鳴,豆子般大小的雨珠噼里啪啦落下,鑽進茶園裡,打在芭蕉上,圓潤清脆的聲響着實讓人歡喜。皸裂的水田裡,乾癟的稻殼拚命吸吮着水分,卯足了勁兒催發又一場新生!村子在雨水的節奏里逐漸鮮活起來。

這雨輕輕柔柔,淅淅瀝瀝,悄無聲息地落入峽谷,森林和草地,伴隨梔子花香瀰漫着壺瓶山,愈發神秘。想必去過壺瓶山遊玩的人都曉得,有道天塹便是為「亞洲單項紀錄保持者」的單拱石橋——黃虎港大橋,小時候偶爾聽爺爺說起,只不過當故事聽,長大些才明白它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解放前,想要進出泥沙,一則走水路就必須沿渫水經水南渡口逆流而上,其餘就要靠馬幫馱運和人力肩挑背負。從石門縣城運回貨物往返到泥沙要用五六天時間,期間如果遇到惡劣天氣以及路途兵匪禍患、半路打劫、殺人放火也是常有的事。1958年修建大橋時,全縣鄉鎮的青壯年勞力均被徵調,輪流參與其中,一時浩浩湯湯。人力雖充沛,條件於當時也極其有限,所有作業人員只得用鐵錘雙手開山鑿路,工程難度世所罕見。修橋的石料亦是就地取材、渾然天成,倔強不屈的土家兒女用古老的智慧和血肉之軀築造了一座通向光明的希望之橋。爺爺每每說起,眼角都泛淚花。而今世人駐足大橋,每每驚嘆其鬼斧神工之餘,其三水匯流、涇渭分明之景致亦使其流連。其實這也只有在大雨連作、河水猛漲的時節所見,換作平時,碧翠的泉水清澈見底,各色小魚附岩而穴,蝦貝河蚌擇肥美水草而食,逢上晴朗天氣,垂釣閒樂者不計其數,或三五成群嘻游黃虎灘頭。燒烤是篝火晚會不可或缺的饕餮大餐:烤魚、烤肉、烤全羊、鐵板洋芋韭菜......青島燕京瓶瓶吹,橋洞裡野貓打着盹,趁着朦朧月色,一個不留神縱身躍下。大橋四面絕壁環繞,從山頂俯瞰,雲霧繚繞,這一遭這四季都被新綠主宰着,這色彩大概就是最初的模樣,模樣里有對歌放排、蒼山逐月。

從小鎮東北行10里,便見一座突兀森郁的秀山在盆地中部孤峰聳立,拔地而起,那就是遠近聞名的大勝山了。大勝山海拔600米,山頂平面東西長450米,南北最寬處100米,最窄處僅1.15米。峰起突兀,巍峨多姿,三面皆為高300米的懸岩絕壁,一面脊嶺下延。所處方位不同,形勝各異。從平峒望去,宛似一乘鸞轎,轎頂轎槓惟妙惟肖;從栗樹埡望去,又像一頭犀牛;栗樹埡下有一石洞,形如半月,故有「犀牛望月」之勝;從唐家峪遠望,又如一座鐵砧。欲上大勝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從西邊前山沿石級而上,將到山頂,便進入一條長近30米、寬僅側足的山樑,俗稱「馬頸」。「馬頸」兩側是刀削般的懸岩,僅生雜草刺從遮掩,既無樹木遮擋,又無欄杆可扶,稍有不慎,就會跌下萬丈深淵。行人到此,往往匍匐而行,或是互相牽引而過,不敢側視。另一條路在東面稱後山。山石裸露陡峭,鑿於峭壁上,僅一腳寬的棧道,似從天而降的天梯。沿三層斷岩盤繞而上,無遮無欄,只有一叢叢的龍鬚草在岩間搖曳,好似在向你示威。行人在此須猿攀猴行,前邊人的腳幾乎能踩後邊人的腦袋,攀援間其目不敢向外側視,戰戰兢兢,惶恐不已,故比前山更險。極富挑戰的攀援吸引了無數遊客。大勝山高拔諸峰,一登絕頂,但見群山匍伏,萬豁鯨奔,八方形勝,一收眼底。下望,環繞平洞村的東西兩帶碧水款款東流,花樹蔥籠,沃野田疇,農居點點,一派田園風光仿佛桃源仙境。遠眺,關山千重,雲蒸霞蔚,恍如身在雲天。玉帶似的公路蜿蜒於崇山峻岭之中,乃遊覽佳境。三面萬仞絕壁,怵目驚心,連野猿也望而生畏,土人常避兵其上。然而絕壁上卻生長着藥用價值很高的野百合,間或有膽大的藥農,腰繫繩索,絕壁飛渡,尋覓採挖,至驚至險,較之南疆人採摘燕窩有過之而無不及。每日裡,大勝鐘聲感應四方,透過時空,透過輕霧,透過松林,飄入耳際,真有天簌臨凡之感。每年2月29日觀音會、7月13日盂蘭會都有百名信徒遊客前來禮佛觀光,是一聞名遠近的佛教勝地。

「張家界的山、九寨溝的水、壺瓶山的峽谷為最美」,距鎮子20公里就有一個好去處——象鼻子溝。因其峽谷深處有個山崖高聳的脊嶺,和一道伸進瀑布底下的崖根,活像一頭吸水的大象。且寨子因溝壑密布、溪流縱深交錯多瀑布呈天女散花狀,又名壺瓶山大峽谷。寨子的入口是一排吊腳樓,錯落有致。「頭頂觀音山,腳踏米湯泉。獅象把河口,石人兩邊站。」沿其山體繞青石板行進需謹防表面覆蓋的青苔,溜滑溜滑的,峽谷里無比靜謐卻並不顯空曠,參天緊湊寒氣逼人,負氧離子瀉在臉上,有如靜電產生微微的刺麻,大腦內的混沌忽而雲散,步子越邁越快。水草附在溪溝向陽面,一群群小白條穿梭其間,些許跳跳蝦上竄下跳、微波凌凌,陽光散在上面,水底的條紋石、紫晶砂石清晰可辨,珙桐、鴿子花貌似傾斜着從水底冒了出來,並非是突然長在石縫。峽谷深處有一巨大瀑布,呈帶狀,雪白如練,如絲絲銀髮垂直落下。便是冰凍之寒,也極少有掃興日子,坐在玻璃觀景台子上,湛藍倒影在玻璃上面像是蓋着棉絮在移動,着實涼快。

「江南多出好茶,而武陵尤為盛焉」,小鎮平均海拔千米以上,境內大小山峰百餘座;三千溝壑、八百溪流,終年氣溫適宜、雲霧繚繞,特別適合茶葉的生長。萬畝古樹新茶爭奇鬥豔,每個初春,山林里、田野中都聚滿了男女老少,紛紛要趕在清明節前後將初展的嫩芽剝離樹梢。「薄霧初開,村女負簍,十指追月,採石門銀峰」,夜幕降臨,雞鴨上籠時分,家家戶戶支口鐵鍋,點燃松木,保持所需旺火已然足夠,投葉、雙手迅速節奏性來回往復,時而翻滾、抖動,溫度讓鮮葉產生了化學反應、春天的味道便破壁而出,氤氳着整個木屋子。簸箕等所需傢伙什早已準備妥當,揉捻需要綿長的力道,因而這道工序大多由有相當經驗的婦人親自主持。待茶汁揉捻到全部溢出方可回鍋,繼而文火,待茶胚八分干程度再取松木添加爐中,旺火烘焙提香,這便是尋常人家一年「七茶」的古法製作。烹一壺山泉,或用大碗、取茶具沖泡都是對自然最大的虔誠。小鎮出產好茶,土家人愛茶,一泡好茶是他們給予生活美好的嚮往。東坡先生詞曰:「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誠如生活需要有詩有酒,然新茶也是必不可少的,方不負韶華。

雨停了,萬物復甦。山裡的村莊都在夏耕,祈禱着一個沉甸甸的秋收。[1]

作者簡介

唐帥,男,土家族,中共黨員,80後,湖南省石門縣人,常德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