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區發展研究中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區發展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Mountain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主要面向山區,以人地關係研究為核心,以服務國家山區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以解決山區可持續發展關鍵科學問題,創新山區發展思想與技術,構建山區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宗旨,為國家山區發展提供決策諮詢與系統解決方案的研究實體。中心始建於1965年,由山地所最早成立的四個研究室之一—經濟地理研究室,以及後來的區域地理研究室、山地地理研究室、山區發展研究室而來發展而來,2009年正式更名為山區發展中心。

目錄

中心簡介

中心現有在職職工21人,包括研究員7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8人,其中16人具有博士學位;擁有博士(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碩士(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環境工程[1]、土壤學)研究生培養資格。現有博士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4人。近十年累計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百餘人(含聯合培養)。目前有在讀博士16人,碩士20人,在站博士後2人。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心研究方向和領域不斷拓展,逐步形成了以五個學科組為基礎的山區發展學科體系,包括山區承載力與國土規劃學科組、山區流域生態與管理學科組、山區環境與發展適應學科組、山區地緣經濟與發展戰略學科組、山地旅遊與景觀規劃學科組。在發展學科的同時,中心也積極參加和服務國家山區發展與建設,尤其在三峽工程建設及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地震災後重建,以及長江上游及西南地區生態保育和社會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研究領域

(1)山區承載力與國土規劃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山區聚落可持續發展、山區國土空間規劃、山區國土功能優化調控研究,服務于山區協調發展,保障山區可持續性。

(2)山區環境與發展適應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環境變化與山區社會福祉、生產力轉型、生計適應三個領域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創新研究。探索我國山區生產力適配、居民福利、可持續生計的適應類型、適應過程、適應空間和適應機理,為可持續山區提供科學依據。

(3)山區流域生態與管理學科組:重點開展山區人地關係機制,以及山區流域生態系統服務與生計,山區綠色經濟與清潔流域,山區流域自然災害風險與氣候變化適應等方面研究,構建山區流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技術體系。

(4)山區地緣經濟與發展戰略學科組:以我國長江上游及西南地區山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聚集山區為重點,研究山區地域經濟系統的組成、結構、功能、內外聯繫及其發展過程,探索山區地域經濟發展方向與生產力總體布局,研究山區地域經濟與持續發展戰略途徑及其對策,構建並完善我國山區地域經濟與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

(5)山地旅遊與景觀規劃學科組:以西南山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山地旅遊作為推動山區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工具,研究山地旅遊發生髮展機理過程及其形態特徵,科學評估山地旅遊作用和效用,探索山地旅遊學的學科框架,以及思想體系和方法體系,理論上為創建中國特色的山地旅遊學奠定開創性的基礎,實踐上為我國山地旅遊創新發展提供理論和科技支撐。

三、科研平台

1、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

萬州典型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隸屬於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2]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系統,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承建並運行,站址位於重慶市萬州區長嶺鎮梨樹村,地理位置108°30′E,30°45′N,海拔265m。萬州站以站部和典型小流域為主要監測區,建立了地塊-坡面-集水區-小流域-中流域的生態水文監測系統。

參考文獻

  1. 專業介紹 | 環境工程 ,搜狐,2019-05-23
  2. 辦公室崗位職責 ,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