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亭柳·贈歌者 晏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亭柳·贈歌者
圖片來自搜狐網

山亭柳·贈歌者是一首贈人之作,詞的上片通過描寫紅歌女年輕時的盛況,反襯出年老的失意;下片描寫歌女年老色衰後所遭逢的冷遇,抒發詞人對她的無限同情。全詞通過一個歌者年老色衰遭遺棄的悲慘命運,道出封建社會千千萬萬被玩弄、遭遺棄歌女藝妓的共同心聲,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且迂迴地表達詞人遭貶謫外放激動的不平的心情,格調激越悲涼,別具一格

原文

晏殊〔宋代〕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譯文

我家住在西秦,具有多種技藝,敢於和人比試競爭。在吟詞唱曲上別出新裁,翻新花樣。我偶然學得了念奴的唱腔,聲調有時高亢能遏止住行雲。所得的財物不計其數。沒辜負我的一番辛勞。

數年來往返於咸京道上,所掙得的不過是一些剩酒冷飯。滿腹心事,該向何人去訴說?若得知音賞識,我不會拒絕為他唱那些最難最高雅的歌曲。唱完一曲後我在酒宴上當眾落下淚來,再次拿起羅帕掩面而泣。

賞析

  全詞通過一個歌者年老色衰遭遺棄的悲慘命運,道出封建社會千千萬萬被玩弄、遭遺棄的歌女藝妓的共同心聲。

  上片通過描寫紅歌女年輕時的盛況,反襯出年老的失意。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是歌女的語氣自信而又自負。「家住西秦」是寫實,因為下面有「數年來往咸京道」的句子,歌女當是住陝西附近。「賭」是比賽競爭之意。這兩句是歌女述說自己的出身,自言具有多種浪漫的藝術技能,敢和人比賽競爭。

  「花柳上,斗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仍然是歌女十分自負的口氣。「花柳上,斗尖新」之「花柳」代指一切歌舞藝術才能技巧。「斗」,仍是競賽之意。「尖」,是高處,是過人之處。「新」,不是陳陳相因的舊套。合起來,這是歌女說自己多種藝術才能上敢和大家競賽,並且比別人高超,新穎獨創,絕不流俗。

  「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是具體形象地夸述自己的才能如何。「偶」,有隨便之意。「念奴」是唐天寶年間有名的歌女。詞中歌女似乎自豪地訴說:我偶爾隨便一唱當年念奴曾經唱過的歌,能讓天上的行雲停住,聽我歌唱,足見我唱得有多麼美,多麼動聽。「高遏行雲」,語出《列子·湯問》,說古有歌者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這幾句,當是失意時回憶當年得意情事所言,所以,每一句自負的話後面,都有一種反襯中的失意悲慨。自負的口氣,實是自負的不平。

  「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寫當年得意之時,歌聲一發,令眾人傾倒,博得賞賜無數,不辜負自己多年的辛勞。「蜀錦」,是四川的絲織品,當時很名貴,古時歌女多以錦纏頭,因借「纏頭」之名指稱贈與她們的財帛。

  下片描寫歌女年老色衰後所遭逢的冷遇,抒發詞人對她的無限同情。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是失意後淒涼冷落境遇的寫照。從詞里的「西秦」、「咸京道」地點上看,當是晏殊被貶知永興時,慨嘆自己的不平境遇而作的。可見作者這首詞確有「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之寓意。這首詞的整個口吻都寄託着感慨。「殘杯冷炙」語本杜甫《贈韋左丞》詩:「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此處寫歌女境遇如此可悲,令人「消魂」。

  「衷腸事,托何人?」歌者因為封建社會女子沒有獨立的地位,盼望能找一個可以終生相托的人,盼望找到一個足以託身的所,可以安身立命,終生為之奉獻而不改變。「衷腸事」,是指內心的事,這裡是指終生相托的大事。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徧唱陽春」,仍是以歌女的口氣自述:假如有一個知我心的人「見采」(「采」,選擇、接納),那麼我將唱盡高雅美好的《陽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都奉獻給他。這雖然是一個歌女的口吻,但又體現了一個中國舊知識分子、封建士大夫的報國之情。這裡的「若有知音見采」之「若有」是實無,也就是悲嘆找不到知音。

  「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了。可以想象得出,這個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當年得意之時的滿堂彩聲,眼下卻這樣淒清冷落,不禁當即流下了眼淚。而當時這個筵席前,作者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貶受逐,客居外鄉的悲傷。晏殊所託喻的是歌女,而歌女內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淚水,也要「重掩羅巾」,不能讓人看到。「重掩」,是屢次流淚,屢次擦乾。每次感到悲哀,都要強作笑顏,其悲哀就更為深重了。

  這首詞在《珠玉詞》中是別具一格的。從思想內容看,它一反以往流連酒歌的生活、相思離別的閒愁、風花雪月的吟詠,而是反映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歌女的不幸命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從作品的風格來說,也一反以往的雍容華貴、閒雅圓融,而變得激越悲涼。這一轉變或許與作者罷相知外郡的境遇有關,雖則詞中沒有象自居易的《琵琶行》明寫「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但讀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寓意。

創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秋,晏殊以觀文殿學士知永興軍。皇祐五年(1053)秋,自永興軍徙知河南,這首詞即作於此數年間。

簡析

  《山亭柳·贈歌者》是一首贈人之作,詞的上片通過描寫紅歌女年輕時的盛況,反襯出年老的失意;下片描寫歌女年老色衰後所遭逢的冷遇,抒發詞人對她的無限同情。全詞通過一個歌者年老色衰遭遺棄的悲慘命運,道出封建社會千千萬萬被玩弄、遭遺棄歌女藝妓的共同心聲,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且迂迴地表達詞人遭貶謫外放激動的不平的心情,格調激越悲涼,別具一格。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8-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