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亭夏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亭夏日作者高駢

來自 古詩文網 的圖片

作品名稱:山亭夏日

作品別名:

創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 者:高駢

山亭夏日》是唐末將領高駢的詩作。此詩寫山亭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繪了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全詩以寫景見長,筆法多變。詩人捕捉了微風之後的簾動、花香這些不易覺察的細節,傳神地描繪了夏日山亭的悠閒與寧靜,表達了作者對夏日鄉村風景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1]

山亭夏日作品原文

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⑴,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⑵,滿架薔薇一院香⑶。

山亭夏日注釋譯文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⑵水精簾:又名水晶簾,是一種質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帘子。 唐李白《玉階怨》:「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

⑶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複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唐韓愈《題於賓客莊》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綠樹蔽日,遍地濃蔭,夏天白晝漫長。樓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鏡中美景。微風輕拂,水波蕩漾,好像水晶簾幕輕輕擺動。滿架薔薇,艷麗奪目,院中早已瀰漫陣陣清香。

山亭夏日作品鑑賞

《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寫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閒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其實「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並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台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台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台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台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精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精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着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着,所以說「水精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精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薔薇,十分漂亮,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後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氣。

此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台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謝枋得《註解選唐詩》:此詩形容山亭夏日之光景,極其妙麗,如圖畫然。想山亭人物,無一點塵埃也。「水精簾」乃微風吹池水,其波紋如水精簾也。 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盛唐格調。

山亭夏日作者簡介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晚唐名將。高駢出生在禁軍世家,其一生輝煌之起點為866年率軍收復交趾,破蠻兵20餘萬。後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正值黃巢大起義,高駢多次重創起義軍。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後中黃巢緩兵之計,大將張璘陣亡。高駢由此不敢再戰,致使黃巢順利渡江、攻陷長安。此後至長安收復的三年間,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師,高駢一生功名毀之一旦。高駢嗜好裝神弄鬼,幾乎達到癲狂的程度。後被部將畢師鐸所害,連同其子侄四十餘人,「同坎(坑)瘞(埋)之」。

高駢(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孫。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乃山東(太行山以東)漢族名門渤海高氏。昭宗(八八九至九O三)時歷淮南節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啟中為畢師鐸所殺。家世禁衞,頗修飾,折節為文學,筆研固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八六一)張翔所撰唐蹈溪廟記,為其所書。

《唐書本傳、集古錄》唐末大將。字千里。高駢之先世為渤海人﹐遷居幽州(今北京)。祖崇文,為唐憲宗李純時名將,世代為禁軍將領。高駢累仕為右神策都虞候。懿宗初,高駢統兵御党項及吐蕃,授秦州刺史。咸通七年(866)﹐高駢鎮安南,為靜海軍節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廣州江道,溝通交廣物資運輸。後入為右金吾大將軍,除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使。僖宗乾符二年(875),移鎮西川,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但有幹才,他築成都府磚城,加強防禦。又在境上駐紮重兵,迫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較安。五年,徙荊南(今湖北江陵)。當時,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次年,又遷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孫,家世禁衛。幼頗修飭,折節為文學,初事。朱叔明為司馬,後歷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咸通中,拜安南都護,進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僖宗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劍南西川節度,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徙荊南節度,加諸道行營都統、鹽鐵轉運等使,俄徙淮南節度副大使。廣明初,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為部將畢師鐸所害。詩一卷。

干符六年(879年)黃巢軍隊沿長江南岸西進,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黃巢轉由浙江南進廣州,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張璘。七月,飛渡長江。

高駢懾於黃巢威勢,又與中宦田令孜有怨,故坐守揚州,擁兵十餘萬,保存實力。黃巢軍入長安時,唐僖宗急調高駢勤王,他不服朝廷節制,割據一方。唐朝之亡,和高駢有很大關係。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高駢有詩才,聽到王鐸加封都統,頗不以為然,寫詩《聞河中王鐸加都統》諷之:「鍊汞燒鉛四十年,至今猶在藥爐前;不知子晉緣何事,只學吹簫便得仙。」同年,朝廷罷免高駢諸道兵馬都統﹑鹽鐵轉運使等職。

高駢晚年昏庸,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付以軍政大權。呂用之專斷獨行,動輒譖毀諸將﹐乃使上下離心,淮南將領畢師鐸恐懼,中和五年(885年)遂反,高駢召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 光啟三年(887年),畢師鐸出屯高郵,聯合諸將攻揚州,高駢派人向楊行密求救,未至,城陷,高駢被囚,不久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得知後,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後發兵殺秦、畢二人。羅隱曾寫詩諷刺高駢好神仙之術。

參考來源

  1. 山亭夏日, 古詩文網,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