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中與幽人對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1]

首句點明作者與朋友喝酒的地點與環境;次句以反覆手法渲染開懷暢飲的場面;三句運用陶淵明的典故,寫自己喝醉請對方自便;末句婉訂後約,相邀改日再飲。此詩表現了一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不拘禮節的人生態度,展現出一個具有高度個性化、超凡脫俗的藝術形象。全詩在語言上詞氣飛揚,體現出歌行的風格。

作品原文

山中與幽人對酌⑴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⑵,明朝有意抱琴來。

白話譯文=

我們兩人在盛開的山花叢中對飲,酒興頗濃,一杯又一杯,真是樂開懷。

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自行離開,如果餘興未盡,明天早晨抱着琴再來。

詞句注釋

⑴幽人:幽隱之人;隱士。此指隱逸的高人。《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對酌:相對飲酒。

⑵「我醉」句:此用陶淵明的典故。《宋書·陶淵明傳》記載:陶淵明不懂音樂,但是家裡收藏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當喝酒的時候就撫摸古琴,對來訪者無論貴賤,有酒就擺出共飲,如果陶淵明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作品鑑賞

李白飲酒詩特多興會淋漓之作。此詩開篇就寫當筵情景。「山中」,對李白來說,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盛開的「山花」更增添了環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獨酌無相親」,而是「兩人對酌」,對酌者又是意氣相投的「幽人」。此情此境,事事稱心如意,於是乎「一杯一杯復一杯」地開懷暢飲了。次句接連重複三次「一杯」,採用詞語的重複,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讀者仿佛看到那痛飲狂歌的情景,聽到「將進酒,杯莫停」(《將進酒》)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的聲音。由於貪杯,詩人許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將崩,於是打發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話很直率,卻活畫出飲者酒酣耳熱的情態,也表現出對酌的雙方是「忘形到爾汝」的知交。儘管頹然醉倒,詩人還餘興未盡,還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來」呢。此詩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狂士與「幽人」間的感情,詩中那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的神情,揮之即去、招則須來的聲口,不拘禮節、自由隨便的態度,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藝術形象。

詩的藝術表現也有獨特之處。盛唐絕句已經律化,且多含蓄不露、迴環婉曲之作,與古詩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詩卻不就聲律,又詞氣飛揚,一開始就有一往無前不可羈勒之勢,純是歌行作風。惟其如此,才將那種極快意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這與通常的絕句不同,但它又不違乎絕句藝術的法則,即雖豪放卻非一味發露,仍有波瀾,有曲折,或者說直中有曲意。

詩前二句極寫痛飲之際,三句忽然一轉說到醉。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是詩情的一頓宕;在遣「卿且去」之際,末句又婉訂後約,相邀改日再飲,又是一頓宕。如此便造成擒縱之致,所以能於寫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出來,自然有味。此詩直在全寫眼前景口頭語,曲在內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處,又不一瀉無餘,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遠。

此詩的語言特點,在口語化的同時不失其為經過提煉的文學語言,雋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話,卻是化用一個故實。《宋書·隱逸傳》:「(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詩第三句幾乎用陶潛的原話,正表現出一種真率脫略的風度。而四句的「抱琴來」,也不是着意於聲樂的享受,而重在「撫弄以寄其意」、以盡其興,這從其出典可以會出。[1]

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太史公《淳于髡傳》云:「操一豚蹄酒一盂。」夫敘事猶爾,所謂「一胡盧酒一篇詩」,自有七立,無此句法也。或曰:李白不云乎「一杯一杯復一杯」?余曰:古者豪傑之士,高情遠意,一寓之酒。存所感發,雖意於飲,而飲不能自已則又飲,至於三杯五斗,醉倒而後已。是不云爾,則不能形容酒客妙處。夫李白意先立,故七字六相犯,而語勢益健,讀之不覺其長。……惟第三句,若有意而語亦不工。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用成語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調,後二句諧,拗體正格。

清代劉宏煦《唐詩真趣編》:此詩寫對幽人,情致栩栩欲活。言我意中惟幽人,幽人意中惟我,相對那能不酌?酌而忽見山花,便似此花為我兩人而開者,意投神洽,杯難手,故不覺陶然至醉也。「我醉欲眠卿且去」固是醉中語,亦是幽人對幽人,天真爛漫,全忘卻形跡周旋耳。幽意正濃,幽興頗高,今日之飲,覺耳中不聞雅調,空負知音,大是憾事,君善琴,明日肯為我抱來一彈,才是有意於我。兩個幽人何等纏綿親切!劉仲肩曰:坦率之至,太古遺民。

清代王曉堂《嵎陽詩話》:作詩用字,切忌相犯,亦有犯而能巧者。如「一胡蘆酒一篇詩」,殊覺為贅。太白詩「一杯一杯復一杯」,反不覺相犯。夫太白先有意立,故七字六犯,而語勢益健,讀之不覺其長。如「一胡蘆」句,方疊用一字,便形萎弱。此中工拙,細心人自能體會,不可以言傳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麾之可去,招之可來,政見同調。詼謔得好,不是作傲語。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2]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李白詩中常將想象、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參考資料

  1. 《山中與幽人對酌》 詩詞名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