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屠善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屠善澄 照片網址

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2017年5月6日),浙江嘉興人。自動控制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造衛星工程開拓者之一。中國自動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 1941年,屠善澄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後轉入私立大同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畢業後,屠善澄回到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任助教,直至1948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1956年,獲得博士學位返回祖國,投身航天事業。 屠善澄當時加入了正在籌備階段的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他帶領科技人員對國產電子管及極化繼電器等元器件做了大量測試、篩選工作,從而研製出了DMZ-2、DMZ-4電子模擬計算機,滿足了我國當時對電子模擬計算機的需求。 35歲的屠善澄提出了「我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控制採用自旋穩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噴氣或磁控作姿態調整」的發展思路,為我國人造地球衛星控制系統提供了參考。1970年,在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中,屠善澄擔任控制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負責主持了系統的方案選擇、設計及控制系統的研製,在幾項重大技術問題上起到了關鍵作用。 在研製我國長壽命同步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時,消旋軸承是「東方紅二號」衛星的關鍵部件,屠善澄等在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助下,成功研製出有中國特色的空間潤滑系統,並用40套軸承在地面模擬高真空條件下連續運轉10年以上。這項技術成果的取得,奠定了我國在空間潤滑方面的研究基礎。在1984年,我國首次成功實現同步定點試驗通信衛星的入軌控制。 1985年,屠善澄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成為控制系統唯一的獲獎者。1987年,屠善澄以首席科學家身份參加「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組,和專家們共同勾勒我國航天事業的總體藍圖,提出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設想。 1991年,屠善澄發表了《關於發展我國載人航天的意義與作用》一文,指出「載人與無人自動化相結合開發利用空間」是今後的發展方向,為載人航天的技術發展、經濟可行性論證和最終確立載人飛船項目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另外,在「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研製中,屠善澄高度關注研製過程,參與指導了很多關鍵技術的攻關,尤其是對控制技術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