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科隕石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科隕石坑

阿波羅14號拍攝的圖像
圖片來自百科故事
緯度    5.25°S

經度    23.24°E

月面座標  日出時237°

命名來源  尼科二世

尼科隕石坑(Necho)月球背面赤道區一座大型撞擊坑,約形成於哥白尼紀,其名稱取自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科二世(公元前610年-前593年),1976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撞擊熔化層在尼科隕石坑坑底形成的裂縫
圖片來自百科故事

概述

該隕坑西北偏西毗鄰維薩里環形山;東北靠近貝奇瓦日環形山;勒夫環形山位於它的東面;東南則坐落着佩列佩爾金環形山;尼科隕石坑的南面和西南分別橫亘着丹戎環形山和朗格馬克環形山。該隕坑的中心月面坐標為5°15′S 123°14′E / 5.25°S 123.24°E,直徑36.9公里,深度為2.0公里。

尼科隕石坑已被侵蝕,其外觀呈多邊形狀,東南側帶有一處小突角。隕坑邊緣輪廓清晰,西側擁有螺旋般重疊的雙層內壁。內側壁坡較為平整,其中西側內壁帶有階地狀結構且較其它各處更寬厚。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920米,內部容積約有610立方千米。碗狀的坑底及內側壁反照率較高,除東、北各一小塊區域外,坑內地表崎嶇不平。由於內側壁寬度不均,使得坑底地面偏向東面。坑底西部分布着數道平行的弧形山脊;中心點以北坐落着一群中央峰和數座分散的山丘。隕坑形成時所熔化的岩漿,在凝固後形成縱橫在坑底表面10-15公里寬的網狀裂縫。

尼科隕石坑最獨特的方面是環繞它的明亮射紋系統,這一高反照率的濺射層向外延伸至它自身直徑數倍遠的距離,其中:北面和東北側散播更寬泛。除此之外,一些零星的射紋束和微弱的亮光層一直輻射至更遙遠的地方。正是這一突出的射紋系統和其鮮亮的外觀,該隕坑被確定為形成於哥白尼紀代。阿波羅14號飛船上的宇航員曾非正式地稱它為光明者(the Bright One)。

尼科隕石坑坐落在一座直徑約200公里,已高度退化的無名大隕坑內西南,該無名坑最初是在阿波羅16號任務中所發現並由法魯克·埃爾巴茲(Farouk El-Baz)報告。尼科一名原本用於該無名坑,但最終該名字被用於更小的尼科隕石坑。 [1]

參考文獻

  1. 尼科隕石坑,百科故事,2020/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