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詠 ( 主持人)
原圖鏈接
出生 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
國籍 蘇聯
別名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
職業 蘇共領袖、政治家
知名於

蘇共元老 《真理報》主編

蘇聯科學院院士
知名作品 《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經濟》、《共產主義ABC》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聯共(布)黨和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之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和經濟學家。曾任聯共(布)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主席團委員、政治書記處書記。《真理報》主編。曾經被譽為蘇共「黨內頭號思想家」。列寧逝世後,他同斯大林站在一起,在戰勝「新反對派」和托季聯盟的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後由於和斯大林的政見分歧於1929年被解職和開除蘇共。大清洗時1938年2月,蘇聯成立了特別軍事法庭,對布哈林、李可夫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集團」進行公開審訊,蘇聯總檢察長維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刺殺列寧,暗殺基洛夫、明仁斯基、高爾基,是帝國主義的間諜 ,法官烏爾利希以「叛國罪」判處布哈林等被告死刑。1938年3月14日(一說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併被秘密槍決,年僅49歲。1988年布哈林被恢復名譽。

生平簡介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1888年10月9日—1938年3月14日),蘇聯政治理論家、革命家、思想家、經濟學家。

1888年10月9日(俄歷9月27日)出生於莫斯科,父母都是教員。在莫斯科第一中學時開始組織學生團體。他最終將成立的團體併入社會民主工黨馬克思主義派。

1906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與伊利亞·愛倫堡一起組織了斯拉德科夫壁紙工廠的罷工。1907年考入莫斯科大學。1909年和1920年兩次被捕,但沙俄對政治犯比較寬鬆,布哈林逃亡國外。

1912年秋結識了列寧。同年冬天,遷居維也納。1916年經挪威、丹麥秘密抵達美國。在紐約和托洛茨基(後被斯大林暗殺)、柯倫泰參與《新世界報》的編輯。

1917年從日本取道回國。

十月革命後,布哈林任《真理報》主編。1918年,布哈林堅決反對列寧(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楊諾夫)與德國簽訂割讓大量土地的《布列斯特和約》,堅持要把蘇俄與德國之間的戰爭進行到底。

1927年,布哈林在聯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28年,布哈林因對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布哈林堅持蘇聯應以發展農業為主,建設成一個農業國,發揮蘇聯的國際經濟比較優勢,大量出口農產品。他反對斯大林的國家高速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

1929年,被解除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和《真理報》主編職務。1931年,布哈林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委員,1934年任《消息報》主編。 1934年12月,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列寧格勒市委第一書記和列寧格勒州委第一書記基洛夫被暗殺,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藉此機會,開始了大清洗運動,原蘇聯軍事委員會主席,蘇聯紅軍和紅海軍的締造者,唯一能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領袖列寧並駕齊驅的托洛茨基被驅逐出境,格里哥里·葉夫謝也維奇·季諾維也夫和列甫·波里索維奇·加米涅夫先後被捕、被殺。布哈林預感到自己即將被捕,他寫了一封致未來黨的代表大會的信,要求妻子安娜·拉林娜背誦下來,然後把信燒掉。在信中,布哈林為自己所受到的冤屈辯白,呼籲未來一代黨的領導人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1937年,布哈林被開除出蘇聯共產黨。1938年2月,蘇聯成立了特別軍事法庭,對布哈林、李可夫為首的「右派和托洛茨基聯盟陰謀集團」進行公開審訊。蘇聯總檢察長維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會革命黨人卡普蘭刺殺列寧,暗殺基洛夫、明仁斯基、高爾基,是帝國主義的間諜。布哈林被迫承認了這些強加於己的罪行。在沒有證據、只有被告口供的情況下,法官烏爾利希以「叛國罪」判處布哈林等被告死刑。1938年3月14日(一說15日),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併被秘密槍決。1988年布哈林被恢復名譽。

主要著作

《世界經濟和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經濟》、《共產主義ABC》等。1937年11月12日,布哈林在獄中開始寫作《歲月》一書,這是他的絕筆,直至臨刑前中斷,歷時4個月,共約30萬字。

布哈林以博學多才著稱,著書繪畫,樣樣不凡,一生著述頗豐,即使在身陷囹圄的歲月里仍然筆耕不輟。著有經濟學理論方面的著作:《過渡時期的經濟》(1920年);《共產主義ABC》(1921年);《歷史唯物主義理論》(1921年)。著有長篇小說《一年四季》、《詩歌集》《哲學文集》、《社會主義和文化》,後一本書在當代被稱之為「布哈林預言」,作者在書中對國家的未來作出了預測,書稿後來被人拿走,從此泥牛入海,只是在布哈林恢復名譽後才得以回到其女斯韋特蘭娜手中。

布哈林是蘇俄著名的共產黨人,曾在共產國際工作,是以極端的方式被結束了生命,布哈林被槍斃之時50歲,時在1938年。布哈林在牢獄之中留下了真切坦誠的文字,而這些文字也引起了一定的是是非非,經過一定的時間積澱之後,也都被平反昭雪,似乎冤情大白於天下了。但他所留下的文字、故事,也就是布哈林的《歲月》還是會不斷地被後人解讀、議論。

布哈林在政治上較成熟,也是被列寧高度讚許過的蘇俄黨內的理論家,是蘇俄布爾什維克的政治局委員。他在列寧時期春風得意,位高權重,被列寧稱之為是「黨的最可貴和最大的理論家」,他曾長期擔任共產國際的主要領導人,指導東方的革命,當然包括中國的革命,他在斯大林時期的前期也算順風順水,卻與托洛茨基、季諾維涅夫、加米涅夫等蘇俄的高層黨內鬥爭中,游移彷徨在兩者之間,最終遭到清洗淘汰,在1937年被開除黨籍,罪名是參與暗殺基洛夫,在1938年被秘密槍決。布哈林在監獄之內的13個月內,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與逼供,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之下,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和常人難以想象的平靜回顧自己的一生,居然寫出了大約3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這樣的絕筆之作,不是政治上的自我辯解,不是在威壓下的搖尾乞憐,不是在斯大林利誘下的自污名節,而完全是一部深受俄羅斯文學傳統影響的可以與俄羅斯諸多大師的作品比肩而立毫不遜色的純文學文本。

《歲月》布哈林的童年開始寫起,深陷囹圄,念及生命來路故友親朋,布哈林回憶自己的家庭生活雖然不算高貴但卻充滿快樂溫馨的種種感人時光,在學校里當教員的父親與當校長的連襟之間的分歧爭鬥,到邊遠外地做稅務小官員之後與鄰里之間的友好相處,父親失業之後在兩個叔叔家裡寄人籬下等待找工作期間的心智成長,父親終於有了一份工作之後的全家再次遷徙和自己的穩步成長,看似普通冗長的日子,但布哈林對各色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寫自己人生觀的形成娓娓道來,說到自己所讀的書所見識的各種人物如莫里哀、果戈理、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凱撒、海涅等都是如數家珍津津樂道,尤其是布哈林對詩歌的鐘愛對理論的興趣對宗教的質疑,更有布哈林渴望成為昆蟲學家、作家的隱隱期待,對大自然風光的天才般的觀察簡直可以與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中的某些篇什相媲美。當然,《歲月》中也有時政分析形勢觀察,這樣的局勢把握都是高屋建瓴胸有全局。

《歲月》的格調洋溢着對大自然的謳歌、對人性的禮讚、對生命的尊重、對知識的渴求,但這樣的文本只能是一種殘缺的文本,寫到中學時代的布哈林就被處決了,如果說《歲月》是一部蘇俄的《廣陵散》,應該不算是一種誇張。

世紀冤案

布哈林冤案是斯大林及其周圍的人一手策劃、製造的冤案。因此,斯大林於1953年去世以後,為布哈林平反的呼聲日益高漲。1956年,召開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會上作了題為《個人迷信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他作為布哈林所稱的「未來一代黨的領導人」,勇敢地揭露了斯大林及其同夥所犯下的大量罪行。安娜·拉林娜經過近20年的流放生活,從勞改營返回莫斯科,她將布哈林給黨代表大會的信默寫下來,交給了蘇共中央。赫魯曉夫本來準備為布哈林平反,但是當時的法國共產黨總書記多列士急忙飛到莫斯科,要求赫魯曉夫不要匆忙給布哈林平反,因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使法共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大降,減少了一半黨員,如果為布哈林平反,法共將面臨解體。於是,為布哈林平反一事就被擱置起來。據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赫魯曉夫回憶,他父親1964年下台後,對當年沒有頂住壓力為布哈林平反,感到十分後悔。時間到了1978年,布哈林遇害已經40年了。布哈林的兒子尤里·拉林寫信給意大利共產黨總書記恩里科·貝林格,呼籲他利用自己的影響,為布哈林平反。貝林格將拉林的信轉給了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羅素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羅素基金會徵集了許多科學家、學者的簽名,向蘇聯當局公開呼籲為布哈林平反。當時,布哈林案件的同案人大多數已經獲得平反,給布哈林定罪的法律基礎已經不復存在。但是,蘇聯正處於歷史上的「停滯」時期,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之流是不會為布哈林平反的。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後,為了擺脫困境,立即着手進行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許多歷史學家、學者和普通民眾要求填補「歷史空白點」的呼聲日益高漲。安娜·拉林娜和尤里·拉林公開發出呼籲。

1988年2月4日,蘇聯最高法院做出決定,宣布以布哈林、李可夫為首20人的「反黨集團」無罪。包括布哈林指使卡普蘭暗殺列寧在內的所有不實之詞被推翻,布哈林冤案終於獲得平反。安娜·拉林娜終於等到了「滔天罪惡的烏雲」被驅散的那一天,經過50年的歲月,她已經由25歲的少婦變成了75歲的老人。從1988年6月21

日起,布哈林的黨籍得到恢復,從當年5月10日起,他的蘇聯科學院院士稱號也得到恢復。在布哈林案件平反前後,蘇聯最高法院先後為1936年8月的「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聯合總部」案平反,宣布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人無罪,為1937年1月「皮達可夫──拉狄克反蘇平行總部」案平反,宣布蘇共中央委員皮達可夫、拉狄克等人無罪,為1937年「反蘇托洛茨基軍事組織」案平反,宣布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等8人無罪,為1949年列寧格勒案件平反,宣布蘇德戰爭期間領導列寧格勒保衛戰的蘇共中央書記庫茲涅佐夫等人無罪。十月革命和蘇聯紅軍的主要領導人托洛茨基因為在30年代、40年代流亡國外,沒有被當時的蘇聯法院判刑,所以不在蘇聯最高法院的平反之列。

在為親愛的丈夫布哈林恢復名譽八年之後,安娜·拉林娜於1996年2月24日在莫斯科與世長辭,享年83歲。她在布哈林受到批判和迫害時,勇敢地嫁給了他,並且忍受屈辱,活了下來,為布哈林恢復名譽奮鬥了30多年,深受人們尊敬。布哈林的兒子尤里·拉林是一位畫家。

布哈林與中國革命

布哈林不僅對於歐洲和俄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還對於中國革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五四後,布哈林在中國流傳最廣的著作是他與普列澳布拉任斯基合作完成的《共產主義ABC》,可以說,這影響了一代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成長。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還提到了這一著作對他的影響。1928年,當時擔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的布哈林對於中共六大政治報告和決議的形成,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