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尤和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尤和鳴
別名 養齋
出生年 1867
死亡年 1925
教育背景 廩生
參與社團 礪社
著作 不詳
作品出處 《養齋吟草》
出版作品 《壽星集》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灣文藝叢誌》 ,
臺南新報

尤和鳴(1867~1925),字養齋。清鳳山阿緱(今屏東)人。

生平

光緒廩生,曾設帳教讀。日治時期,任教於當地公學校,大正三年(1914)退休。大正十三年(1924)與阿緱文人蘇德興黃石輝楊華等創「礪社」,尤氏擔任社長。

著作

著有《養齋吟草》,惜今未見。[1]以下詩作自《壽星集》、《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文藝叢誌》、《臺南新報》等詩選報刊輯錄編校。

七言律詩

古硯[2]
何代傳來萬石君[3],星霜[4]久遠[5]已難分。
模糊[6]篆跡先人[7]製,彷彿[8]銅臺[9]舊瓦紋。
外剝中坳經幾主,書殘筆禿[10]失同群[11]
漫雲[12]老憊[13]終無用[14],此物天留佐博文[15]


  1. 參考《臺南新報》,敬誦養齋吟草,1924年1月24日,第五版;賴子清《臺海詩珠》,臺北:賴子清自印,1982年。
  2. 十二文韻、發表於1919年
  3. 本指 漢 石奮 。後亦稱一家五人官至二千石者或一家多人為大官者為「萬石君」。參見「 萬石 」。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六萬石君》。
  4. (1).星辰一年一周轉,霜每年遇寒而降,因以星霜指年歲。 唐 白居易 《歲晚旅望》詩:「朝來暮去星霜換,陰慘陽舒氣序牽。」 宋 梅堯臣 《雷逸老以效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詩:「聚完辨舛經星霜,四百六十飛鳳皇。」 清 魏源 《送陳太初出都》詩之一:「星霜倏幾周,五載五合離。」 (2).斑白。 宋 晏殊 《滴滴金》詞:「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 明 王錂 《尋親記•遣奴》:「星霜兩鬢豈長青,只愁秋風暮景。」 (3).星晨霜露。謂艱難辛苦。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又使少歷星霜,不至驕惰。」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本軍師生長儒門,原非素習征戰,惟仰體天帝有好生之德,真聖主有胞與之仁,故不憚星霜,爰有止戈之意。」
  5. (1).長久;長遠。《孟子•萬章上》:「 舜 、 禹 、 益 ,相去久遠。」 宋 蘇軾 《謝歐陽內翰書》:「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 明 方孝孺 《與童伯禮書》:「足下獨能知其非是,為子孫垂久遠之業。」 劉白羽 《寫在太陽初升的時候》:「這是多麼久遠以前一個作家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呀。」 (2).廣闊遼遠。《漢書•禮樂志》:「吾易久遠,燭明四極。」 顏師古 註:「久猶長也,自言疆易遠大耳。」
  6. 亦作「 模胡 」。 (1).不分明;不清楚。 唐 崔玨 《道林寺》詩:「 潭州 城郭在何處,東邊一片青模糊。」 元 王仲誠 《鬥鵪鶉•避紛》套曲:「昨霄酩酊,今日模糊,來日醺酣。」 清 沈複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余乃張燈入室……不禁心傷淚湧。又恐淚眼模糊,失所欲見。」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但《譯文》中插圖的模胡,是書店和印局應負責任的。」 (2).謂草率,馬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自被嚴詔,終全大節,非特誤國偷生之輩,不足供其奴隸,即倉猝遇寇,模糊捐生,幸厠忠義之林者,亦豈足比擬百一哉。」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這 藤野先生 ,據說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 (3).混淆。如:不要模糊了界限。 糢糊:不清楚;不分明。 宋 蘇軾 《鳳翔八觀•石鼓》詩:「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鬥,糢糊半已似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一本作「 模糊 」。
  7. (1).祖先。《書•多士》:「惟爾知惟 殷 先人,有冊有典。」 孔 傳:「言汝所親知 殷 先世有冊書典籍。」 晉 葛洪 《抱樸子•自敘》:「又累遭兵火,先人典籍蕩盡。」 唐 韓愈 《感二鳥賦》:「幸生天下無事時,承先人之遺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傅閣峰尚書》:「我先人披荊棘,厲血刃,與 喀爾喀 爭來之地,寧忍棄之?」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三:「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 (2).前人。《國語•越語下》:「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文選•陸機〈文賦〉》:「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 李善 註:「謂先世之人,有清美芬芳之德而誦勉。」 (3).亡父。《左傳•宣公十五年》:「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一:「先妣乃樞密公之姪,而樞密夫人亦先人諸姑。」《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 許武 ﹞分付兩個兄弟:『在家躬耕力學,一如我在家之時,不可懈惰廢業,有負先人遺訓。』」 許地山 《無憂花》:「﹝壁上﹞一邊掛著先人留下來的鐵笛玉笙,一邊卻放著皮安奧與梵歐林。」 (4).謂先於人行動。《左傳•文公七年》:「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 楊伯峻 註:「先人者,爭取主動之謂。」《北齊書•高乾傳》:「先人有奪人之心,時不可失也。」
  8. 亦作「 彷髴 」。 (1).依稀,不甚真切。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一:「 策 既殺 吉 ,每獨坐,彷彿見 吉 在左右。」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李媛步伍亭詩》:「 薳 兄 子碩 ,送客 餘杭 步伍亭 ,就觀壁後,得淡墨書字數行,彷彿可辨,筆跡遒媚,如出女手。」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論語一》:「 陳叔向 受教於 魏益之 ,未久大悟,而洪纖高下皆若彷髴有見者。」 (2).謂大體相似。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悼》:「又卒章五言,頗似歌謡,亦彷彿乎 漢武 也。」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一:「 蘭亭 石刻,惟 定武 者得其真……今東南諸刻無能彷彿者。」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晦庵論易服色》:「近日之論,乃鑒其失,然猶未能彷彿古制也。」 聞一多 《說舞》:「歌舞的尾聲和第一折相彷彿。」 (3).引申為大致情況。 宋 蘇軾 《答上官長官》:「所居臨 大江 ,望 武昌 諸山如咫尺。時復葉舟縱遊其間,風雨雲月,陰晴蚤暮,態狀千萬,恨無一語略寫其彷彿耳。」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書癡》:「郎垂死,無一言。械其婢略能道其彷彿。」 (4).猶模糊。指顏色不鮮明。《楚辭•九辯》:「顏淫溢而將罷兮,柯彷彿而萎黃。」
  9. (1).「 銅雀臺 」的省稱。 唐 張說 《鄴都引》:「試上 銅臺 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 明 陳恭尹 《鄴中》詩:「 銅臺 未散吹笙伎,石馬先傳出水文。」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悲咽 銅臺 ,念分香而啜泣。」 (2). 唐 杜牧 《赤壁》:「東風不與 周郎 便, 銅雀 春深鎖二 喬 。」 馮集梧 注引《許彥周詩話》:「意謂 赤壁 不能縱火,為 曹公 奪二 喬 置之 銅雀臺 上也。」後因以「銅臺」借指囚禁才女之所。 元 王逢 《題〈蔡琰還漢圖〉詩》:「銅臺春深邊草緑, 琰 因名父千金贖。」
  10. 唐 杜牧 寄唐州李玭尚書 書功筆禿三千管,領節門排十六雙。
  11. (1).共處;為伍。《論語•微子》:「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宋 孫光憲 《女冠子》詞:「勿以吹簫伴,不同羣。」 康有為 《大同書》戊部第一章:「女子亦人也,豈鳥獸不可與同羣哉!」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他又想到烏鴉都是黑的,他既與烏鴉同群,還有什麼資格看不起他們呢?」 (2).猶同伴。 唐 李商隱 《失猿》詩:「莫遣碧江通箭道,不教腸斷憶同羣。」 郁達夫 《曼兄書來作此答之》詩:「非將苦語訴同羣,為恨幽蘭未吐芬。」參見「 同伴 」。
  12. 別說,不要講。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漫雲女子不英雄,萬里乘風獨向東。」 仇西華 《哀悼黃家壩犧牲諸同志》詩:「漫雲赤化千家悅,那料曇花一現空。」
  13. 年老體衰。《新唐書•卓行傳•陽城》:「 城 封還詔,自稱多病老憊,不堪奔奉,惟哀憐。」 宋 陸遊 《答陸伯政上舍書》:「匆匆不既所欲言者,亦坐老憊耳。」 元 張國賓 《合汗衫》第三折:「只説是 馬行街 公婆每都老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偷桃》:「乃呼子曰:『兒來!餘老憊,體重拙,不能行,得汝一往。』」
  14. (1).不起作用,沒有用處。《荀子•非十二子》:「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察。」《史記•孟嘗君列傳》:「焚無用虛債之券。」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九:「本朝此科廢,書遂無用於世。」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乃尚剌剌不休,用心無用之地,何其不自量也!」 (2).以指沒有作用的事物。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敝所恃以事無用,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3).不需要,不用。《東觀漢記•梁商傳》:「殯已開塚,塚開即葬。祭食如前,無用三牲。」 金 元好問 《喜李彥深過聊城》詩:「老眼天公只如此,窮途無用説悲辛。」《紅樓夢》第四回:「除老父之外,餘者也就無用慮了。」 劉國鈞 《並遊俠行》:「男兒意氣輕細作,相逢無用知名姓。」 (4).猶無能,沒有才幹。 唐 韓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詩:「多才自勞苦,無用祇因循。」 元 關漢卿 《四春園》第一折:「則為那無用的梅香無去就,送的我潑水難收。」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七:「我近來痛感到自己的無用。」 (5).猶無法。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 鄭隱 ﹞又於從祖受之,而家貧無用買藥。」
  15. (1).《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後以「博文」指通曉古代文獻。 漢 趙岐 《孟子題辭》:「諸經通議,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 清 惲敬 《讀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約禮、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謂冗長的言辭。《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徑省其辭,則不知而屈之;汎濫博文,則多而久之。」 司馬貞 索隱:「謂人主志在簡要,而説者務於浮辭汎濫,博涉文華。」 張守節 正義:「博文,廣言句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