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尤中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尤中會先生,1944年生於河南省臨潁縣一個書香世家,曾任湖北書協秘書長[1],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北書畫院院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華僑書畫院名譽院長[2],中國藝術投資協會名譽副會長,現任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榮譽教授等。

中 文 名 : 尤中會

民 族 : 漢族

出生日期 : 1944年

主要成就 : 書法

國 籍 : 中國

出 生 地 : 河南省,臨潁縣

職 業 : 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

代表作品 :《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墨跡五稿》《臨池餘墨》[3]

目錄  : 1人物簡介  : 蘊神得古韻 灑脫見性情  : 恰似閒庭信步  : 書法集在漢首發  : 墨韻高古自成家  : 價值百萬作品捐贈老子文化基金

人物簡介

尤中會先生,1944年生於河南省臨潁縣一個書香世家,曾任湖北書協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湖北書畫院院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華僑書畫院名譽院長,中國藝術投資協會名譽副會長,現任中國老子書畫院院長,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柏雷大學榮譽教授等。

  尤中會先生之書法容「二王」之雅逸,顏真卿之渾厚,孫過庭之峻健,米芾之灑脫,形成自己的獨特書風。他曾連續參加三、四、五屆國展,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國·新加坡書法交流展,台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國內大型書展並獲獎。2005年2月,榮獲「國學傑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同時被授予「中國百名書畫名家」稱號。2006年7月,被授予「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稱號,榮獲「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2007年10月,獲「首屆人類貢獻獎文化藝術金獎」。2008年9月,隨中國書法家代表團訪問日本。他的簡歷及作品先後編入《當代中國書法作品集》、《中國書法名家作品選》、《中國歷代書畫名家精品選集》、《2006-2007年度中國百位傑出書法家》及《中國書法年鑑》等二十多種典籍。他傳統功底紮實,實力雄厚,被中國藝術投資協會推舉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100位書畫家」之一,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及理論著作《臨池餘墨》出版發行。

  他的作品被東南亞及西歐各國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以及國際友人珍藏。他強調書法家必須具備人品正直、學養深厚、藝術高超三大要素,並以此律己教人。

蘊神得古韻 灑脫見性情

  讀《尤中會墨跡五稿》感言 李剛田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對尤中會先生的書法藝術曾這樣評價:「如果用兩句話概括,就是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這個合就是認真繼承傳統,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後再離開,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後未能達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為書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離。尤先生不是這樣,他即能合,又能分,而且這個度把握很好。這不僅對我自己,而且對所有從事書法創作的人,都有有一定的啟示。」

  《尤中會墨跡五稿》就要問世了,這是他繼《尤中會書法集》之後的第二本書法專集。這本集子以唐人著名的樂府五首為專題內容,以手卷形式從另一個角度展現了他書法作品新的內涵與藝術特色。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學習書法有一個基本規律,正是張海先生講的「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的漫長積累過程。從技巧、性情、學養、氣韻到最後形成自我風格,對於一個書家來說,並非十幾年、剛愎自用十年所能完成的,而是一輩子的事。中會先生在總結自己習書過程時是這樣說的:「得其法度,尋其性情,求其氣韻,熔鑄自我。」一語道出了他的創作思想與創作之路。

  書法之書是寫,法即法度。書法之法度是我們祖先和先賢們經過幾千年的努力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如東漢蔡邕的《九勢》、鍾繇的《筆法十二意》、東晉王羲之的《筆勢論十章》、唐歐陽詢的《用筆論》、孫過庭的《書譜》、清包世臣的《藝舟雙楫》等等,比較全面地論述了中國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律和法則。而古代的先賢們正是依據這些法則,「以指劃字衣皆穿」,「臨池學書水盡墨」,從而成為書法大家的。中會先生作書十分強調法度,更重於用筆之法。他在《筆法論》一文中指出:「用筆中的提、按、疾、澀、頓、挫、正、側、翻、轉是用筆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紙後的筆毫產生不同的形態,從而寫出不同形質的筆劃線來」。他寫道:「中鋒易流暢,偏側多峻健,圓勁存骨力,頓挫出險絕,迅疾見氣勢,徐緩現平和,捻裹藏筋肉,輕重留黑白,濃淡顯墨色,燥濕生韻味,翻轉增神采,抽切蘊生機。」可見他對執筆運筆之法以及相應所產生的線條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細,而且體會得相當深刻。他善於積功夫於點劃波撇之間,凡棱側、起伏、頓挫、方圓、仰俯、三過折筆等難以把握的細微之處,都力求準確、到位、精妙。這正是他探究、實踐筆法的成功之處。


  古人云「書為心畫」, 「書道妙在性情」。中國書法強調抒胸臆,寫情趣。王羲義之寫蘭亭,顏真卿寫祭侄,蘇東坡寫寒食,環境各異,心態各異,作品各異,但皆以情而成。後之臨者,即使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和較深的學養,但由於不具備他們的書寫環境、心態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難。中會先生認為,中國書法是一門性情藝術、古人作書是「情」 「文」 「書」同步而行,是猶如江河奔涌的複雜思緒、拔萃超群的文化學養、嫻熟精到的運筆技巧高度的融合。沒有情感驅動的書法作品,沒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動人的。中會先生墨跡五稿,是五個手卷的集合,中有正文,有題記,不計工拙,隨意自然,情驅筆走,心性自露,雖由書頁分割為若干塊面,但字裡行間依然蘊合着詩之意境及書寫者的性情與思緒,這正是墨跡五稿的奇妙動人之處。古人云,「書畫當觀韻」。韻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沒有韻的作品,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書法之韻有點畫之韻、線條韻律及通篇之文氣。中會先生書法之線條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猶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內,血浸其中。骨則支撐,筋則柔韌,肉則豐腴,血則潤澤。這樣的書法線條才濃纖得中,豐潤柔韌,溫韻遒勁,神清氣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書法的節奏韻律與音樂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書法中的單字比作音樂中的音符,書法中的字組和章節比作音樂中的小節,而又把書法之大章法比作音樂中的主題旋律,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以輕重緩急、起伏跌宕的節奏與律動。他說:「書法韻律與書卷之氣是書者學養的流露。學養者,沃土也,書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於沃土之中,才能枝葉繁茂。書法惟有學養的滋潤,才不會蒼白貧血」。他是這樣說的,當然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無個性的書法作品,不是好作品。無個性的書者,成不了書法大家。就書法個性而言,中會先生的成功之處在於博採眾長,淹貫盡有。他在學書自敘中這樣寫到:「師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灑脫,法虔禮之用筆,取魯公之蒼渾,然後熔而化之,方樸拙厚重,血肉生焉,筆法豐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諸大家作品之精華,再融入自我之情趣,從而冶鑄自我之書風。從其墨跡五稿可以明顯看出,他合離有度,亦古亦新。隱隱乎蘊古人之氣韻,落落乎見個人之性情。剛毅峻健,灑脫飄逸,字裡行間充滿着生命的活力,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中會先生強調:「一位成功的書法家必須具備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學養,三是技巧。唯博學廣覽,強其學養,冶盡千碑,藏納萬卷,融其性情,天人合一,始稱書家,才方感無愧。」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氣質與對藝術理解的過人之處吧!

  二00九年八月一日於京華

  (李剛田:《中國書法》雜誌主編)

恰似閒庭信步

  葛昌永


  二00六年,尤中會先生出版了《尤中會書法集》,豪華、闊氣、整肅、豐滿,沉甸甸的。我說那是他書法生涯的一個小結,一座高峰,一個里程碑。時近四年,他又要出這本取名《尤中會墨跡五稿》的集子了,一摞書稿擺在我面前,我好自驚嘆:他已進入豐收高產季節了,幾十年的藝術積澱,逐漸開啟釋放,像噴薄的火山,像居高臨下的瀑布,像「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畫苑,不可收拾地迸發出來,傾瀉下來,開放起來。

  人生常常有這種經驗:有時候,我們孜孜以求的東西,離我們卻很遙遠。到了一定時候,「葛然回首,那『東西』卻在燈火闌珊處」。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全不費功夫,只能在踏破鐵鞋之後。果子沒有成熟,食之澀口。果子成熟了,才食之香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果然也。尤中會先生,已進入了這種境界。

  並不是說,出書多,就了不得,就標誌「果子熟了」。關鍵是看書的質量。好書出得多,就是了不起。當下,出書是件容易事,也是件不易之事。容易,是因為只要有錢就成。不容易,是因為出的書要像個樣子讓人覺得有責任感,有行世和傳承的價值,能給人教益,便不容易。

  與前一本書相比,這本《尤中會墨跡五稿》,我姑且稱之為專題本,幾首歷史上著名的詩,兩種他最為精湛的書寫書體,這是他的冰山一角,是他的璀璨之珠中的一顆,是觀瞻尤先生斯時狀態的一面方鏡,再現的是他碧玉妝成的藝術側面。沒有堂皇的裝飾與策劃,沒有千姿百態的表現形式,沒有爭奇鬥豔的色彩格調,沒有裝腔作勢的矯揉造作,有的是純純的、靜靜的、淡淡的、悠悠的墨象,舒坦、安詳、遊動、靈便,行雲流水,質樸自然,漫不經心,自由灑脫。說到底,表現的是他近幾年的心得,捕捉的是他近幾年的追求,袒露的是他斯時的人文情懷。「刪繁就簡三秋樹,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後,讓人覺得舒暢快然,賞心悅目。他是在用筆與心靈對話,款款地走來,好像講着寓言,恰似閒庭信步!莊子曰,「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風雨興焉,蛟龍生焉」,才能有那分自信與散淡。為什麼樣有成就的藝術家,到收穫成就的時候,多方面都有所獲,信手之際,便有晶瑩剔透的藝術品呱呱墜地,像蘇東坡,文燦爛,詩奔放,書瀟灑,畫纏綿,還能為我們留下東坡餅、東坡肉!茫茫人海,縱橫千萬年,一個人一生能留下這麼多好的東西,實在讓人「望洋興嘆」!何故哉?見識與學養到一定程度,玩什麼都能成。而我們,僅僅看到蘇東坡有那麼多成果還不夠,還應當從他眉山讀書時默默無聞的歲月里,從夜半放船的寂寞思索中,獲得感悟。人類所有的思想成果與藝術成就,終於會在哲學的層面,達到和諧與統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既然看得遠,藝術品的格調才不俗。

  我覺得,這本別致的書法集,將是中會先生長長征途上的一盞路燈,遠遠攀升去的又一截高度!

  (葛昌永: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散布文家協會會員)

書法集在漢首發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 張雲寬)昨日,《尤中會書法集》在武昌首發。中國收藏家協會認為這是國內書法界一件盛事。

  尤中會現任湖北省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他自幼受祖父遺墨薰染,酷愛翰墨。半個世紀來,他「初習『二王』,師其雅逸;繼研米芾,得其灑脫;進臨書譜,法其用筆;再追顏氏,取其蒼渾」。

  《尤中會書法集》共收錄84幅作品,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雷題寫書名,魯慕迅為該書作序。《神州·收藏家》雜誌將該書精裝本永久收藏。

墨韻高古自成家


  未見其人,先見其字。記者在認識尤中會之前,首先從認識尤中會的書法開始。

  初夏的一天,漯河市人民政府駐京辦主任鄭儒劍來訪,特意帶來漯河「三絕碑」的拓片。

  「三絕碑」即曹丕《受禪表》碑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位於漯河繁城鎮漢獻帝廟內。兩碑不僅見證了漢魏政權交替這一歷史史實,又因王朗撰文、梁鵠書寫、鍾繇鐫字,即文表絕,書法絕,鐫刻絕,謂之「三絕」。「三絕碑」不僅代表了當時魏國也代表了當時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並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但由於兩千多年來的風蝕雨腐,使得部分碑體損壞,字跡更是模糊不清。為使後人領略三絕碑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文物部門曾在全國各地尋找書法大家,以恢復「三絕碑」的本來面目。選來選去,最後選擇了尤中會。

  鄭儒劍帶來了三張各有三米多長,一米多寬的拓片。一張是《受禪表》碑,一張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都是經過尤中會重新修復後的「修舊如舊」的碑貼,另一張則是尤中會用寸楷書撰寫的《重刻漢魏禪代碑記》。

  新聞生涯31年,從通訊員到記者再到主編,見過的碑刻多不勝教,但漯河的「三絕碑」絕就絕在:上承前代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隋、唐楷書的風範,南朝書法家庚肩吾在《書品》中稱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繁城原屬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

  再看尤中會《重刻漢魏禪代碑記》,也着實令記者眼前一亮:那結體的嚴謹,筆力的險峻,骨力的遒勁,頓挫的挺健,端莊的古樸,韻味的無窮,都令自以有「見得多了」的記者為之震驚。大有「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之絕妙。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能有這般功力深厚的書法大家,不能不說是書壇的幸事。

  在鄭儒劍主任的引薦下,記者到尤中會在京居住的一處寓所,專訪了尤中會先生。並試圖沿着他足跡,去探尋一個書法大家的成功之路。

  尤中會1944生於河南臨潁一個書香世家。曾任湖北書法家協會秘書長,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湖北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柏雷大學榮譽教授。

  尤中會曾連續參加三、四、五屆書法國展,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國·新加坡書法交流展,台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國內大型書展並獲獎。2005年2月,榮獲「國學傑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同時被授予「中國百名書畫名家」稱號。2006年7月,被授予「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稱號,榮獲「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及書法理論專著《臨池餘墨》等出版發行。

  尤中會酷愛書法,應該源於前清秀才的爺爺尤遂成傳下的幾箱書法手跡和碑帖。幼年時一次無意的發現,讓尤中會闖進了書法這個神奇的世界。4歲那年,尤中會在叔父尤岑嶺創辦的私塾學描紅。第一次臨摹的正是叔叔手寫的工筆小楷,還有那首耳熟能詳的《蒙學詩》: 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尤中會臨摹多了,叔父的手寫貼明顯有些供不應求。好奇的尤中會免不了到處去翻箱倒櫃。這一翻不要緊,沒想到一下子翻岀了前清秀才的爺爺尤遂成留下的幾箱書法手跡和線裝名家字帖。

  叔父見尤中會聰敏過人,且毛筆字又日日見長,儘管不忍心,但還是讓尤中會把那幾箱書法手跡和線裝名字帖都拿了去。

在那個書籍匱乏的年代,尤中會有了那幾箱爺爺的書法手跡和線裝名字帖,確有「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的感覺。在別的孩子還不知「人之初,性本善」的年紀,尤中會早已對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王羲之、王獻之以及米芾和文徵明等等了如指掌。並對這些史上大家的書法特點爛熟於胸。

  顏真卿書法端莊肅穆,給兒時的尤中會很好的鋪墊,在顏體的基礎上,他又臨歐陽詢《九成宮》、「二王」《蘭亭序》、《洛神賦十三行》等諸帖。還有米芾、文徵明的作品。在小楷、行、草、隸書都下過紮實的功夫。他作書多以空藏、側鋒入紙,以鋒毫之推拋翻轉,正側並用,節奏明快。由於他的每個字都經歷了千錘百鍊,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但在後來的書法創作中,尤中會和其他名家大師一樣,儘管也有過「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的困頓與惶惑。但在翻閱了古人大量的名帖、手札後尤中會深深領悟到:古人之書「先是情,次是書」,許多著名的書帖都是為抒發某種心緒而書寫,本無意留給後人作書法範本。但是他們超群拔萃的文化修養,嫻熟精到的運筆技巧,猶如江河奔涌的複雜思緒,在無意中凝聚成獨一無二的書法精品,字裡行間溢滿爛漫的情趣和無雕飾的自然之美,這正是今天的書法家們所追而又不可及的奧妙和玄機所在。看來書法要達到忘我的境界,不能再拘泥於書法自身,必須從人生際遇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緒、靈智、品格中,熔煉靈動多姿的書法風韻。也只能是「功夫在字外」。

  於是,尤中會在繼續苦練書法的同時,儘可能博覽群書,從古典名著,詩詞歌賦、音樂繪畫中汲取營養,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結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他那大氣磅礴、氣貫如虹、宛若天成的《盧溝曉月》、《秋窗風雨夕》等在全國獲得書法大獎的作品,表現的正是尤中會這種無限的遐想和特殊的情感。

  縱觀尤中會的作品,不但有繼承,更重要的有發展。他在傳承古代書法名家的真諦,集百家精髓,融會貫通的同時,又敢於大膽創新,充分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尤先生在作書時習慣在音樂跌宕澎湃的旋律中去想象呈現在宣紙上的線條。他認為音樂旋律之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與書法的節奏息息相通,書法能使人感到音樂般輕盈歡快的節奏,給人的生命以綿延無盡的律動。自樂理知書理,從而養成淳古清奇、俊逸灑脫、剛毅峻健的獨特風格。一字之中,點之豐腴而不臃滯,勁拔而不蒿寒,簡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錯落有致、氣貫意連。行行之間,迎讓顧盼、相互拂照、協調有序。通篇之氣則激揚跌宕、虛實呼應、穿插互融、和諧統一,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作品中的文化氣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技巧、學養的體現和流露。因此,他的作品不但蘊涵着無窮的魅力,而且從深厚底蘊中顯示出峻健的神韻。

  這就難怪書壇泰斗、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對尤中會讚嘆不已:「在我過去見過的書法作品集中,象尤中會作品如此獨特的不多,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

張海主席還這樣解讀尤中會的書法作品:「真正的書法藝術應該用兩句話來概括: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這個合就是認真繼承傳統,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後再離開,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達到理想境界而成為書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離。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這個度也把握得恰到好處。這不僅對我,而且對所有的書法愛好者,都是很好的啟示。」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學習書法有一個基本規律,正是張海主席講的「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的漫長積累過程。從技巧、性情、學養、氣韻到最後形成自我風格,對於一個書家來說,僅僅靠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是難以完成的,而是一輩子的事。尤中會在總結自己習書過程時是這樣說的「得其法度,尋其性情,求其氣韻,熔鑄自我」,一語道出了他在書法創作上的深層思考與創新之舉。

  張海作為全國書法界的領袖,是告誡自己,更是告誡同行:「中會先生的創作之路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那麼,作為後生晚輩的我們,究竟應該從尤中會書法藝術中學習什麼?

  尤中會在總結自己的書法實踐時說:書法之書是寫,書法之法是度。書法之法度是我們祖先和先賢們經過幾千年的努力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來的,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如東漢蔡邕的《九勢》、鍾繇的《筆法十二意》、東晉王羲之的《筆勢論十章》、唐歐陽詢的《用筆論》、孫過庭的《書譜》、清包世臣的《藝舟雙楫》等等,都較為全面地論述了中國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律和法則。而古代的先賢們正是依據這些法則,「以指劃字衣皆穿」,「臨池學書水盡墨」,從而成為書法大家的。 因此,尤中會的書法十分強調法度,更重於用筆之法。他在《筆法論》一文中指出:「用筆中的提、按、疾、澀、頓、挫、正、側、翻、轉是用筆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紙後的筆毫產生不同的形態,從而寫出不同形質的筆劃線來」。他寫道:「中鋒易流暢,偏側多峻健,圓勁存骨力,頓挫出險絕,迅疾見氣勢,徐緩現平和,捻裹藏筋肉,輕重留黑白,濃淡顯墨色,燥濕生韻味,翻轉增神采,抽切蘊生機。」可見他對執筆運筆之法以及所產生的線條效果研究得是多麼精細,而且體會是多麼深刻。他善於積功夫於點劃波撇之間,凡棱側、起伏、頓挫、方圓、仰俯、三過折筆等難以把握的細微之處,都力求準確、到位、精妙。這也正是他探究、實踐筆法的成功之處。

「書畫當觀韻」。先代書賢的醒世恆言時時在提醒着尤中會。尤中會更懂得:韻是書法藝術的靈魂,沒有韻的作品,因失去靈魂而平庸失色。書法之韻有點畫之韻、線條韻律及通篇之文氣。用《中國書法》雜誌主編、中國著名書法理論家李剛田教授的話說:「中會先生書法之線條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猶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內,血浸其中。骨則支撐,筋則柔韌,肉則豐腴,血則潤澤。這樣的書法線條才濃纖得中,豐潤柔韌,溫韻遒勁,神清氣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書法的節奏韻律與音樂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書法中的單字比作音樂中的音符,書法中的字組和章節比作音樂中的小節,而又把書法之大章法比作音樂中的主題旋律,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以輕重緩急、起伏跌宕的節奏與律動。」

  有關書法之韻,尤中會先生也同樣體會頗深:「書法韻律與書卷之氣是書者學養的流露。學養者,沃土也,書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於沃土之中,才能枝葉繁茂。書法惟有學養的滋潤,才不會蒼白不會貧血」。

  沒有個性的書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沒有個性的書法家,成不了書法大家。就書法個性而言,尢中會的成功之處在於博採眾長,淹貫盡有。他在學書自敘中這樣寫到:「師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灑脫,法虔禮之用筆,取魯公之蒼渾,然後熔而化之,方樸拙厚重,血肉生焉,筆法豐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諸大家作品之精華,再融入自我之情趣,從而冶鑄自我之書風。從尤中會的書法作作品中可以明顯看出,他合離有度,亦古亦新。隱隱乎蘊古人之氣韻,落落乎見個人之性情。剛毅峻健,灑脫飄逸,字裡行間充滿着生命的活力,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文/ 蘇清傑 資深記者、教授、研究員、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副主任)

價值百萬作品捐贈老子文化基金

  2010年9月20日上午8時許,享譽中外的書法大家尤中會來到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將自己精心創作的15幅價值100餘萬元的書法精品,無償捐贈給老子文化基金。用尤中會的話說是:「為宏揚老子文化作點貢獻」。


  尤中會先生1944生於河南臨潁一個書香世家,4歲開始臨書,60年來臨池不倦,從而成為國內外頗有影響的書法大家。他曾經擔任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如今又任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湖北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湖北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藝術委員會主任,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學院特聘教授,新西蘭坎特柏雷大學榮譽教授等。尤中會曾連續參加三、四、五屆書法國展,中韓首屆書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國·新加坡書法交流展,台灣百名書畫家邀請展等國際國內大型書展並獲獎。2005年2月,榮獲「國學傑出貢獻獎·書法金獎」,同時被授予「中國百名書畫名家」稱號。2006年7月,被授予「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稱號,榮獲「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之書畫精品獎」。並有《尤中會書畫作品選集》、《尤中會書法集》、《尤中會墨跡五稿》及書法理論專著《臨池餘墨》等出版發行。

  尤中會先生強調書法家必須具備人品正直、學養深厚、藝術高超三大要素,並以此律己授人。縱觀尤中會的書法不難看岀,他在傳承古代書法名家,集百家精髓,融會貫通的同時,又敢於大膽創新。他的書法師「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灑脫,法虔禮之用筆,取魯公之蒼渾,然後熔而化之,樸拙厚重,血肉生焉,筆法豐富,意趣生焉,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一字之中,點之豐腴而不臃滯,勁拔而不蒿寒,簡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錯落有致、氣貫意連。行行之間,迎讓顧盼、相互拂照、協調有序。通篇之氣則激揚跌宕、虛實呼應、穿插互融,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絕妙佳境。這就難怪書壇泰斗、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對尤中會的書法讚嘆不已:「在我過去見過的書法作品集中,象尤中會作品如此獨特的不多,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與此同時,張海主席還這樣解讀尤中會的書法作品:「真正的書法藝術應該用兩句話來概括:先與古人合,後與古人離。這個合就是認真繼承傳統,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後再離開,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達到理想境界而成為書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離。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這個度也把握得恰到好處。這不僅對我,而且對所有的書法愛好者,都是很好的啟示。」

用《中國書法》雜誌主編、中國著名書法理論家李剛田教授的話說:「中會先生書法之線條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猶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內,血浸其中。骨則支撐,筋則柔韌,肉則豐腴,血則潤澤。這樣的書法線條才濃纖得中,豐潤柔韌,溫韻遒勁,神清氣暢,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書法的節奏韻律與音樂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書法中的單字比作音樂中的音符,書法中的字組和章節比作音樂中的小節,而又把書法之大章法比作音樂中的主題旋律,從而賦予書法作品以輕重緩急、起伏跌宕的節奏與律動。」正因如此,尤中會的作品不僅被國家美術館、人民大會堂、釣魚台國賓館大量收藏,而且還被東南亞及西歐三十多個國的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以及國際政要珍藏。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國內的知名收藏家更是看好尤中會的作品,他的書法作品也從幾年前的每平方尺一兩千元,一下子漲到9000元上下,而他的寸楷每平方尺均價已漲到1.2萬元以上。就連他的繪畫也隨着書法的飆升而狂飆,五年前尤中會的一幅4尺斗方只有2800元,如今也一下子飆升到五六萬元。而他這次捐贈的15幅書法作品,每幅小則8平方尺,大則12平方尺,且幅幅都是他選岀的精品,據保利國際拍賣行估價,每平尺起拍價不會低於9000元,總價值約在100萬元左右。

  中國老子文化發展公益基金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蘇凊傑熱情接侍了尤中會的捐贈。學者岀身的蘇清傑激動地對記者說:如果用『字如其人'來形容尤中會先生的作品,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可以說,尤先生的書法文化氣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和學養的集中體現和流露。他的作品不但蘊涵着無窮的魅力,而且從深厚底蘊中顯示出少有的峻健和神韻。他的書法作品也最大限度地彰顯岀「大象無形」、「大音無聲」、「大愛無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子哲學思想。老子文化基金也正是因為有眾多象尤中會這樣的愛心人士的關愛和無私捐助,才得以在眾多的基金中快速發展,並取得驕人的成績。作為老子文化基金的副主任,對尤中會先生的捐贈,除了謝謝,還是謝謝!

詞條標籤: 書法 人物

視頻

書法家尤中會老師為名家藝術網現場提詞,蘊神得古韻,灑脫見性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