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尚嵇鎮隸屬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南部,東連茅栗,南頻開陽,西接新民,北鄰山岔。地處烏江河畔,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離南白鎮29公里,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50公里,總面積1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589畝,其中田20201畝,土18338畝,森林覆蓋率46%,共轄8村1社區,192個村民組,10997戶,41204人,其中農業人口34672人,非農業人口6532人。[1]
概況
尚嵇鎮位於貴州省播州區南部,東連茅栗,南頻開陽,西接新民,北鄰山岔。地處烏江河畔,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離播州區政府所在地南白鎮29公里,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50公里,總面積1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589畝,其中田20201畝,土18338畝,森林覆蓋率46%,共轄8村1社區,192個村民組,10997戶,41204人,其中農業人口34672人,非農業人口6532人。鎮黨委下設8個黨總支,33個黨支部,990名黨員。年末人口出生率8.51%,自然增長率0.294%,計劃內生育率97.21%。
2010年,全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52929萬元,同比增長19.32%,鄉鎮企業總產值135005萬元,增長21%,農業產值 15825.6萬元,增長17%,糧食產量5595.2萬斤,增長11%,生產煙葉143萬斤,產值1144萬元,創稅160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1450萬元,實現鎮級財力1300萬元,超任務1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20元,同比增長17.45%。
尚嵇山川優美,生態良好,工業發達。投資47億元人民幣,年產80萬噸的氧化鋁廠也建成投產,其它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尚嵇己由農業大鎮向工業重鎮轉變。尚嵇旅遊資源豐富,有紅色旅遊資源省級文物紅軍搶渡烏江遺址-----茶山關,著名歷史文化古蹟省級文物陳公祠,市級文物袁氏民居,還有楠木渡風光,清水河水庫等景點。尚嵇有美食之鄉之稱,擁有豆腐皮,豬嘴魚等名優小吃,鮮香可口,別具風味,令人回味無窮。尚嵇在大發展中,充分整合資源,改善投資環境,開發利用旅遊資源,以航運、觀光、商貿、餐飲為特色,構建省內烏江山水畫廊上的璀璨明珠,形成遵義烏江綜合旅遊區大品牌。
尚嵇區位優越,礦產豐富,工業發達。"三茅"公路、"遵開"二級公路橫縱貫穿全境,黔北最大的貨運碼頭楠木渡碼頭座落其間,尚嵇己成為黔北水陸交通又一樞紐,主要礦藏有鋁土礦、鐵礦、錳礦、煤等15種礦藏,其中鋁土礦儲量大、品位高,是新興的黔北鋁工業基地。[2]
發展口號
我鎮黨委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構建五大體系、實現五大提升"的總體目標,以"服務基層、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為主題,深入開展以"創先爭優"為載體的"踐行宗旨教育,勤政廉政為民"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為推動我鎮加快發展、率先發展、科學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保證,為在全縣實現"三個第一"的奮鬥目標作出了貢獻!
自然資源
尚嵇鎮位於遵義縣南部,東連茅栗,西接新民,北鄰山岔。地處烏江河畔, 離縣城南白鎮29公里, 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50公里,南與貴陽市開陽縣隔江相望,一水相依。貴州省最大的水上黃金通道-烏江沿鎮而過,"遵開"、"三茅"公路穿越鎮境。已成為黔北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鎮鄉之一。尚嵇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主產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烤煙。尚稽人民殷實富裕, 國土總面積10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38589畝, 其中田20201畝, 土18338畝, 平均海拔880米。共轄8村1社區, 192個村民組, 10910戶, 40258人, 其中農業人口33833人, 非農業人口6375人。 年末人口出生率8.51%, 自然增長率0.294%, 計劃內生育率97.21%。
2008年, 全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7166萬元, 增長18%, 鄉鎮企業總產值81806萬元, 增長9%, 農業產值7453萬元, 增長17%, 糧食產量5167萬斤, 增長11%, 生產煙葉113.67萬斤, 產值800萬元, 創稅160萬元, 完成財政總收入1334.43萬元, 實現鎮級財力1056.4萬元, 超任務91.1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4515元, 同比增長18.7%。
礦產資源
尚稽鎮主要礦藏有鋁土礦、鐵礦、錳礦、煤等15種礦藏,其中鋁土礦儲量大、 品位高, 是新興的黔北鋁工業基地。[3]
特色產業
烤煙
財政稅收工作:
2010年縣下收入任務(財政)1450萬元;完成1631萬元;
2010年財政綜合考評滿分,財政系統內部考核三等獎。
烤煙生產
2010年縣下任務140萬斤,完成143萬斤;
2010年獲縣烤煙領導小組考評一等獎。
目標
2011年確保完成5500畝烤煙種植。
現代農業
我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利用茶山關果蔬專業合作社,在大壩、茶山、建設村創辦了1500畝韓國辣椒基地,在大壩村大碑、東風、張家溝村民組創辦了500畝蓮藕基地,在茶山村創辦了1000畝的果蔬基地,在我鎮8個村創建了萬元田2000畝,千元院100戶。
工業
以中國鋁業遵義氧化鋁項目為主。遵義氧化鋁項目位於尚嵇鎮大壩村,北距遵義縣城南白鎮32公里,南距烏江楠木渡碼頭3公里,是一個年產氧化鋁80萬噸及配套的170萬噸鋁土礦礦山的有限公司。
切實抓好鷹峰、宏波、金義磨料、等現有企業的協調服務工作。
完成了投資5000萬元,容量110千伏輸電站的征地、平場工作。
完成了投資870萬元,可供2000餘戶的供氣站的征地、平場工作。
是充分利用資源與區位及縣的規劃優勢,編制了大壩、茶山、新華工業園區,完善了園區內土地的修編工作,貫穿園區的南楠二級公路已即將建成。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單晶硅廠正抓緊招商、氧化鋁廠二、三期工程已即將動工,煤電鋁一體化初步形成,我鎮招商引資工作前景良好。
2010年實現企業總產值135005萬元,其中鄉鎮工業總產值6079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180.3萬元。為我鎮2011年工業產值目標實現新的突破而努力奮鬥。
名特產品
臭豆腐,牛肉咋,豬嘴魚等
歷史沿革
民國為遵義南鄉清潭裡,1949年為尚稽鎮。1953年析設尚稽鎮及茶山、清水、保河、新華4鄉。1958年撤鎮鄉建尚稽公社。1961年析置尚稽鎮及尚稽、清水、建設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1鎮、3鄉合併置尚稽鎮。鎮政府所在地就是原尚嵇區公所所在地, 機構設置有: 黨政辦、綜治辦、 紀律檢查委員會下屬紀檢室、 人民武裝部、 財政所、農技站、 農機站、水利站、計生站、計生辦、土管所、 文化廣播站、 企業管理辦、民政辦、 團委、 婦聯。 2002年成立尚嵇鎮工會,土管所於1999年7月,林業站於2003年3月,農技站於2007年10月, 畜牧站於2007年10月分別收為縣局直管,2003年8月,成立社會勞動保障事務所,2005年元月民政辦更名為社會事務辦。尚稽鎮是黔北養蠶發祥地。明、清皆為鄉場,是縣東南部蠶繭集散地。有鐵鍋、農具、機械修理、水泥、除塵器等廠。豆腐皮有名。鎮南7公里茶山關渡口,是1935年初紅軍搶渡烏江的重要渡口。紅軍長征過程中老一代革命家劉伯承、楊尚昆等從這裡的茶山關強渡烏江進入遵義。
尚嵇鎮歷史悠久、人云薈萃、商賈雲集、物產豐富,是清代遵綢的主要產地之一。
基礎建設
現有中小學21間,電視覆蓋率達到90%以上,程控電話、移動通訊、移動通訊、網絡等已經全部開通。尚嵇山川優美, 生態良好, 工業發達。現擁有100萬以上產值的企業10餘家。2005年又引進投資總額達到1500萬元的山川卿瓷原料公司和投資3000萬元的貴州大湖磨料廠。投資47億元人民幣, 年產80萬噸的氧化鋁廠建設如火如荼, 其它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 尚嵇己由農業大鎮向工業重鎮轉變。
基礎設施建設:1、向縣交通局爭取資金90.5萬元, 自籌資金25萬元, 改造了保星至水泥廠、瀘江村瀘江至石盆、 保星村八一至東風、大壩村上壩至張家溝共20.5公里公路;2、向縣農辦爭取資金26萬元, 修建了龍坑水至土龍口3公里公路。3、完善了大壩氧化鋁安置小區水、電、路、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
城鎮建設:1、向縣水利局爭取資金420萬元, 實施了場鎮自來水改造工程;2、啟動了投資1000餘萬元的鋁業大道工程, 拉開了尚嵇城鎮建設的序幕;3、由鎮老年委牽頭,組織集資40餘萬元, 啟動了陳公祠維修的前期準備工作。
水利建設: 爭取資金460餘萬元, 啟動並完成了清水河水庫. 毛坪村孔堰、保星村水窩溝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
新農村建設: 向上爭取資金30萬元,政府自籌資金10餘萬元, 在大壩村龍坑水水庫旁高標準、高品位創建黔北民居示範點, 並完善了點內的水、 電、 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綠化工程; 我鎮向縣農辦、縣扶貧辦爭取資金4.6萬元, 政府投入4萬元, 採取直接補貼和財政貼息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共種植蓮藕500畝, 發展青田魚1000畝。
學校建設: 爭取國債資金1100萬元, 啟動了尚嵇小學的搬遷和尚嵇中學南北校園的整合擴建工程。
家族壯大:汪氏家族,牛氏家族。
旅遊文化
尚嵇旅遊資源豐富、有紅色旅遊資源省級文物紅軍搶渡烏江遺址-----茶山關、著名歷史文化古蹟省級文物陳公祠、市級文物袁氏民居、還有楠木渡風光、清水河水庫等景點。 尚嵇有美食之鄉之稱、擁有豆腐皮、豬嘴魚等名優小吃、鮮香可口、別具風味、 令人回味無窮。尚嵇在大發展中、充分整合資源、改善投資環境、開發利用旅遊資源、以航運、 觀光、 商貿、 餐飲為特色、構建省內烏江山水畫廊上的璀璨明珠、形成遵義烏江綜合旅遊區大品牌。森林覆蓋率46%。
旅遊景點
茶山關紅色聖地
茶山關。茶山關位於尚嵇鎮南7公里處烏江河畔,兩岸懸崖峭壁,峰嶺巍峨,古道盤旋,急流飛灘,地勢十分險峻,是烏江上有名的天險雄關。
茶山關處於河渡關下游,明崇禎元年改渡於此,稱為茶山關渡。其處有上、下二灘。茶山關開渡後,成為播南交通軍事要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
茶山關道路崎嶇,石級於兩岸懸崖上盤旋。北岸道路與青坑後山五尺古道相連。椏口處有義渡碑群,記錄着茶山義渡悠久的歷史。義渡始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鄉人募田濟渡,改私渡為義渡。乾隆四十四年,鄉人募資維修道路,完善義渡條款。後歷代地方名人、鄉紳、民眾,繼續捐資維護義渡,至民國後期,近200年之久,是國內人文歷史中罕見之義舉。曾激勵多少南來北往客,恢宏此志濟人寰。
南岸懸崖上,有"蜀水黔山"、"黔蜀古疆"石刻碑句,系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命馬忠東征,殺牂牁太守,取而代之後,為長治久安,才有此立界分疆之舉。碑刻業已沉入湖中深處,惟有北岸巍峨不老的黑象山,南岸尚存懸棺鐵棒的高石岩,會忘不掉那征戰年代的風雲。
茶山關是英雄的關,1935年元月2日,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紅三軍團萬餘人到達茶山關南岸,幾位首長于山上親自觀察敵情,制定暗渡與強渡相結合的奇襲奪關戰鬥方案。紅十團擔任這次奇襲奪關戰鬥任務,鍾偉劍參謀長身先士卒,親自組織和參加戰鬥。元月3日深夜,擔負暗渡的小分隊提前2小時乘木筏由下灘暗渡成功,大部隊隨即利用機槍大炮掩護向北岸發起進攻,並採用木筏、門板、柱頭等工具進行強渡。紅軍兵貴神速,消滅北岸沙灘敵人後,向敵人二道防線發起進攻,守敵於夢中驚醒,拔腿而逃。關囗碉堡、古營堡、飛娃石等處敵人見大勢已去,不敢應戰,棄陣而逃。紅軍搶渡烏江天險的偉大勝利,為紅軍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創備了先決條件,有着重大的歷史意義。
4日清晨,關上百姓發現門前、道旁都是紅軍,紅軍戰士主動與老百姓交談。說他們是紅軍,是為窮人過上好日子的隊伍,村民見紅軍紀律嚴明,稱他們是"神兵天降".船工宋月釗、宋吉安、黃樹連、黃德金等人,幫助紅軍撈起沉船,至南岸劃送紅軍過江。中午,紅軍架設浮橋工作開始進行,江水下面多漩渦,浮力差,架浮橋十分困難。十一、十二團紅軍戰士拆掉北岸關上稅廳的三間木房,把干木料運到江邊,並砍伐沿江兩岸竹林,扛到江邊搭浮橋。北岸青坑50多位群眾主動跑去幫紅軍運竹子。江水湍急,架設工作危險,一不小心人和材料都會被江水捲走。至傍晚浮橋鋪成開始過人。人從浮橋上過,雙腳浸沒於水中,臘月天氣十分寒冷,但戰士們不畏沏骨江水,爭先恐後從浮橋上過江。紅軍渡江橋船並用,部隊晝夜不停地渡江,兩岸船工忍饑寒、斗惡浪、苦戰江邊,歷時四天三夜,寫下軍民一起搶渡烏江天險茶山關的輝煌歷史。
茶山關是軍民漁水情深的雄關。元月4日下午,青坑民眾擁軍隊伍,挑着糍粑、炒麵、雞蛋、蔬菜和水酒,敲鑼打鼓到關上歡迎紅軍,紅四師政委黃克誠接見了群眾隊伍,和老百姓一一握手。戰士們見親人到來,與之握手交談,格外親熱。老百姓把各種食品送到紅軍戰士們手上,花燈鑼鼓響起,幾個地方歌手表演花燈段子,即興作歌,歡迎紅軍的到來,紅軍戰士也為老百姓高唱革命歌曲,表達為窮苦百姓翻身求解放的決心。
元月5日,下午,己過江的紅軍部隊向尚嵇場進發,在白沙槓、石板寺等處,受到尚嵇場民眾組織隊伍的夾道歡迎,進入場鎮,時逢趕集,街上貼着歡迎紅軍的標語,群眾道旁拍手歡迎,舉着小三角紅旗高呼"歡迎紅軍".當時部隊紅旗迎風招展,場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口號聲、歡呼聲響徹雲霄。場內民眾自發組織的歡迎紅軍"維持會",為紅軍籌備大米四千多斤。尚嵇場人民擁戴紅軍的事跡,為當時黨的"紅星報"刊載,在紅軍隊伍中廣泛流傳。70多年過去,雄關人民光榮的擁軍歷史世代相傳,成為黔北長徵文化中的瑰麗篇章。
紅軍進駐尚嵇期間,進行革命宣傳,發動群眾起來鬧革命,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尚嵇區臨時蘇維埃政府、尚嵇農協會和蘆江水農協會,領導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烽火熊熊燃燒在尚嵇大地。
解放後,茶山關燦爛輝煌的長徵文化得到開發利用,逐步修建成茶山關紀念公園。園內有雄偉高大的紅軍烈士紀念碑、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秀麗多姿的紅軍亭、彎曲於石岩荊叢間的紅軍防禦工事、黑象山古營堡內練兵場等,都留下當年紅軍進行革命活動的足跡,已成為地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遠近聞名的革命勝地。
茶山關還有迷人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南岸蓮花岩及蓮花岩飛瀑,系大自然巧奪天工的傑作。蓮花岩飛瀑懸掛於百餘米高的蓮花岩上,水大時,似二十多米寬的銀白色飄帶凌空起舞,飛花吐玉,吼聲響徹於江畔,十分壯觀。枯水期涓涓細流,則如仙女降臨,在揮灑長袖,輕揉着婆娑的白練,舞弄着細長的銀蛇,演奏着美妙的音樂。
蓮花岩為露天岩溶奇觀,遠看似倒垂着的的瓣瓣蓮花,近看花瓣上則是姿態萬千的各種圖案,人物、花烏、飛禽走獸其間,給人以亦真亦幻的快感。相傳無月亮的晚上,夜深人靜時,蓮花岩下江面上會有金燦燦水蓮花盛開的奇景發生,若能有緣看見,當年定是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好運氣。
矗立雄關北岸的犀王山,原名香爐峰,因終年雲霧繚繞似香煙蒸騰而得名,後因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更名犀王山。相傳山中犀牛精孟勒與附近苖寨族姑娘祝丫真誠相愛,累受蟒蛇精阻撓、陷害,但他們的愛情忠貞不渝。故事以悲劇結束,祝丫為尋找失散戰死的丈夫出走,孟勒成為享受人間香火的神仙犀王。山頂有阿陀古寺遺址,相傳其旁曾有山神廟,為供奉犀王孟勒的廟。山埡右邊,雄踞着嵯峨的捨身崖。站在捨身崖上,頭上蒼鷹盤旋,崖下江流洶湧,絕壁千仞,濤聲震天,令人膽寒。相傳捨身崖是一位仙女捨身救採藥人的地方,另一說是言過去相愛的青年男女,受封建禮教迫害於此投冮葬身殉情,從而得名捨身岩。
黑象山與犀王山相連的椏口處,為茶山關口,椏口往下盤道彎曲,至紅岩洞處,有石碑鐫刻着黔北文化名人李為、李鑣、張晉洋頌揚茶山關施行義渡的詩作。詩句文采飛揚,情感豪放,被人稱為詩碑。道旁懸崖下有摩崖碑,碑框似大門框,因位於懸崖數十米高處,只可遠望不能近觀。崖上灌木藤蘿掩框,建於何年,有何內容,起何作用,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紅岩洞右側是飛娃石,同是歷代兵家制約渡口上山要道的軍事防守之處,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咽喉。飛娃石的得名,系一採藥青年受黑豹追趕於懸崖,藉助雨傘飛躍崖下沙灘的傳說。
黑象山峰嶺高聳,狀如黑象昂首,又似猛虎張口,山頂地勢寬闊,中間低,周圍高,形成具備天然屏障的古營堡。營堡為清時守軍所建,至今仍有殘存的軍事牆壘,營中房屋,早已化為荒草棘叢中的瓦礫灰土。
陳公祠
陳公祠閣位於尚嵇場鎮中街,舊志稱"陳公祠",閣樓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緒年間重加修葺,1982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群眾集資,省文化廳撥款進行大修,丹碧煥彩,巋然獨立,為縣南勝景。主體建築由閣樓、左右廂房、風雨廊、碑廊組成,占地面積約650平方米。大門為民國年間增修的四柱三門磚牌樓,邊柱連接兩側花牆。
門內風雨長廊直通閣底。廊左右為一樓一底的廂房,主閣樓和兩側的小閣樓均修在一棟五開間的廳堂頂上,底層為同一棟房子,二樓以上才分別建閣,在正立面上構成"山"字形,五開間廳堂與左右廂樓及風雨廊聯為一氣,在平面布局上,又是倒"山"宇形。這種巧妙的建築布局,在貴州境內實不多見。三座閣樓的底層,通面闊24.65米,通進深11.4米,明間作為過道,其前半段另立四柱;前二柱及明間的金柱直通二層,成為主閣樓二層的金柱。三座閣樓底層稍間的前檐柱,又是廂樓的一側的前後檐柱,稍間的前金柱和中柱。直通二層成為小閣樓的四根檐柱,這種相互為用,一柱多用的結構,有效地增強了建築的穩定性。
主閣樓為四層四檐六角攢尖頂結構,高28米,其木結構淨高度,與三座閣底層的通面闊相等。閣頂置三珠寶瓶剎,剎座六面均塑龍頭,每隻龍口均銜屋脊,延伸成優美流水線脊檐。脊檐端上蹺成翼角,十八個翼角造型各異,別具風采。頂層翼角均掛木魚銅鈴,迎風撞擊發出叮噹悅耳之聲。自第一層檐起往上逐層收進,仿簡瓦屋面,檐口裝滴水,脊與翼角塑有花飾或鴟吻,檐下裝卷板。左右兩小閣亦稱藏書閣,均高約15米,重檐歇山頂,正脊較高,脊中部迭塑寶瓶,脊端豎鴟吻,戧角和翼角均有花飾。兩小閣外側為高大封火牆,由鐵件將牆和閣樓木排架連為一體。
該祠為紀念清乾隆初年遵義知府陳玉?而建,陳是山東歷城人,乾隆三年(1738)任遵義知府,從山東引進柞蠶種,教民放養繅織之法,開貴州絲綢紡織業先河,產品暢梢省內外,"銷西域,販南洋",遵義由是而富。祠中置陳氏雕像,大門原有石刻聯:"種搬山佐遠、澤及播州長".1982年4月3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2日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