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尖吻蝮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尖吻蝮屬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只有尖吻蝮(D. 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簡介

成年的尖吻蝮能達91至121公分長,最長紀錄是154.5公分。它們的頭部尖端呈突出狀,被形容為短小的鱗角,這枚鱗角根據各蛇體質之異而長度不一。尖吻蝮的頭部長有頰窩,即紅外線感受器。紋理結構方面,尖吻蝮的身體多以灰色或棕色為主要基調,再配合較淺色的呈三角形棕灰色紋案,深淺各異的三角紋錯落相繼,組成節理分明的軀體。尖吻蝮具備大而長,且形狀倒鈎的21141023管狀毒牙。

評價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但實際上,該蛇種的單位毒性並不強烈,其對實驗白鼠的LD50(半數致死量)值為9.2mg/kg,而此蛇的平均排毒量為214毫克。雖然如此,尖吻蝮的危險性並不能忽視,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參見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90頁及以下)。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暴躁,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實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