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少突膠質細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少突膠質細胞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比星狀膠質細胞小,其胞突短而少,細胞核呈圓形,小而緻密,電鏡下胞質電子密度高,主要含線粒體、核蛋白體和微管。在灰質,少突膠質細胞主要位於核周體附近;在白質,它們並排存在於有髓神經纖維之間,並構成髓鞘。組織培養中可見少突膠質細胞運動活躍。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

(一)簡介: 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包括少突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oma)和間變性(惡性)少突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oligodendroglioma)。少突膠質細胞瘤的WHO惡性度分類為Ⅱ級,間變性少突膠質細胞瘤WHO的惡性度分類為Ⅲ級。由於少突膠質細胞瘤內常含有其他膠質成分,表現為混合性膠質瘤。所以,單純的或者真正的少突膠質細胞瘤很少見。

(二)起源:

腫瘤起源於大腦白質的少突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瘤主要見於成人,好發年齡為35~40歲。成人與兒童的比例為8:1。男性稍多於女性。腫瘤生長緩慢,在診斷前病史可能已有3~5年。病人常以局灶性癲癇為首發症狀,其他症狀因腫瘤部位而異。腫瘤常發生於大腦半球,額葉最常見,其次為頂葉、顳葉枕葉。腫瘤位於腦白質,可向腦皮層擴展,少數可累及腦室,但完全位於腦室者少見。

(三)微細結構:

病理上腫瘤沒有包膜,但境界清楚,位於腦白質,可以向皮層和軟腦膜擴展。極少數少突膠質細胞瘤也可境界不清楚,呈瀰漫性浸潤性生長。腫瘤質地較軟,類似膠狀,腫瘤內明顯囊變、出血和壞死少見。腫瘤內鈣化常見且明顯。

CT平掃時,腫瘤多表現為有鈣化的混雜密度,鈣化的發生率可高達70%~90%。未鈣化部分常表現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數亦可為等密度混雜部分低密度。典型的表現是大腦半球內有鈣化的混雜密度腫瘤向周圍皮層擴展。顱骨內板可有侵蝕性破壞。腫瘤內明顯出血少見。腫瘤周圍水腫常輕微。增強CT掃描多數表現有輕到中度強化。MRT1加權圖常表現為低、等混雜信號,T2加權圖表現為高信號。增強MR掃描多表現為斑片狀輕度到中度強化。腫瘤境界比較清楚。占位效應相對較輕,但腫瘤較大時占位效應也可比較明顯。MR對腫瘤內鈣化的顯示不如CT敏感。

多數學者認為,少突膠質細胞瘤與良性星形細胞瘤在影像學上難以區別,其區別僅僅是在病理上。但有以下3點提示為少突膠質細胞瘤。①少突膠質細胞瘤鈣化多見,鈣化可以位於腫瘤的中心或邊緣,或中心邊緣同時有鈣化。儘管良性星形細胞瘤也可出現鈣化,但少突膠質細胞瘤的鈣化常較明顯,鈣化常從小血管開始,鈣化小體沿血管壁及其周圍腫瘤組織沉着,所以,鈣化常呈彎曲條帶狀或腦回樣。②少突膠質細胞瘤常向腦皮層擴展,可累及腦膜和侵蝕顱骨,而星形細胞瘤的位置較深在,多位於半球的白質區,較少侵犯[[]]皮層表面。所以,當腫瘤位置靠近腦表面,尤其是有顱骨改變時,應該考慮少突膠質細胞瘤的可能。③由於少突膠質細胞瘤細胞密集,未鈣化部分在CT上多表現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而良性星形細胞瘤腫瘤細胞疏鬆,多表現為低密度。 [1]

生理功能

少突膠質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包繞軸突、形成絕緣的髓鞘結構、協助生物電信號的跳躍式高效傳遞並維持和保護神經元的正常功能。其異常不僅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病變,還會引起神經元損傷或精神類疾病,甚至可以引發腦腫瘤。 [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