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駁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駁骨(學名:Justicia gendarussa N. L. Burman)是爵床科、爵床屬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直立、無毛,高可達1米;莖圓柱形,節膨大,枝數,對生,葉紙質,葉片狹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中脈粗大,穗狀花序頂生,下部間斷,上部密花;苞片對生,在花序呈葉狀,比萼長,上部的小,披針狀線形,比尊短,內含花數朵;萼裂片披針狀線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上唇長圓狀卵形,蒴果無毛。花期春季。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至馬來半島也有分布。生長在村旁或路邊的灌叢中,有時栽培。

小駁骨「味辛,性溫,治風邪,理跌打,調酒服;中國梅縣群眾則摘取其莖葉煎水,趁熱洗滌筋骨患處,聞有舒筋活絡之效。」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直立、無毛,高約1米;莖圓柱形,節膨大,枝多數,對生,嫩枝常深紫色。葉紙質,狹披針形至披針狀線形,長5-10厘米,寬5-15毫米左右,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中脈粗大,在上面平坦,在背面呈半柱狀凸起,和側脈每邊6-8條,均呈深紫色或有時側脈半透明;葉柄長在10毫米以內,或上部的葉有時近無柄。

穗狀花序頂生,下部間斷,上部密花;苞片對生,在花序下部的1或2對呈葉狀,比萼長,上部的小,披針狀線形,比尊短,內含花2至數朵;萼裂片披針狀線形,長約4毫米,無毛或被疏柔毛;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1.2-1.4厘米,上唇長圓狀卵形,下唇淺3裂。蒴果長1.2厘米,無毛。花期春季。

主要價值

據《廣州植物志》載:小駁骨「味辛,性溫,治風邪,理跌打,調酒服;中國梅縣群眾則摘取其莖葉煎水,趁熱洗滌筋骨患處,聞有舒筋活絡之效。」[1]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至馬來半島也有分布。生長在村旁或路邊的灌叢中,有時栽培。

繁殖方法

基質的準備、消毒:在扦插之前,清潔苗床,以25厘米厚的河沙及一些舊蘭花土為基質。先將基質進行翻曬一周,同時用0.2-0.5%的高錳酸鉀淋透苗床進行殺菌及苗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消毒期間每天均勻翻動基質2次,使土質疏鬆,土地的酸鹼度通常偏酸性或微酸性即可。

生根劑濃度的配製:配置濃度為1000毫克/升的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的混合溶液作為母液備用。

插條的剪取和處理:9月中旬,剪取1-2年生的小駁骨枝條(長約60毫米)迅速放入盛有清水的塑料桶中(防止空氣進入導管),轉入盛滿清水的塑料大盆中,在水中截取長為15厘米左右的枝段(基部下端截口傾斜),將基部下端約3毫米處分別浸入1000毫克/升的生根劑溶液中,浸泡10小時。

扦插方法:將小駁骨插條快速插入苗床中,深度約為插條長度的1/3,株距5厘米,行距10厘米,扦插完後噴透水。2天後按時澆水(防止缺水分時葉片變黃易脫落,影響生根效果),保證扦條在生根前不會失水,另一方面也不會因噴水次數增加而產生積水現象,噴水次數按溫度變化而增減。小駁骨在秋季扦插時溫度在20-30℃之間效果最佳。低於20℃生根效果極差,不利於秋季小駁骨扦插生根。

病蟲防治

小駁骨鏽病主要發生於葉,並可擴展到葉柄、枝條。每年4月中旬至12月發病危害,先在葉片上出現小黃點,逐漸擴大為圓形病斑,直徑5-20毫米,病斑葉背隆起,長出褐紅色粉狀物,為病菌的銹孢子堆;病菌交界處有一黃色環帶,5-6月後病部變為灰褐色至黑褐色,粉狀物變為黑色膠質粒狀物,為病菌的冬孢子堆;秋季後又出現銹孢子堆。病害發展到後期,常見幾個病斑連結成片狀,使葉片變形、扭曲,黃化乾枯,脫落。

防治方法:合理密度栽培小駁骨,注意改善環境條件,加強光照,在病害發生期,及時修剪病枝葉並加強水肥管理,促進苗木的生長,有利於控制該病的發生與蔓延;同時,可考慮配合使用粉銹寧內吸性殺菌劑與栽培措施相結合防治該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