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岳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圖片來自搜狐網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這首詞展現了詞人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以及表達了其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此詞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詞人三更不寐,繞階獨行,隔簾仰望空中朦朧月色,表現出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的鬱悶心情,詞人急欲收復失地,但壯志難酬,知音難覓,抒寫了曲高和寡的憂憤與寂寥之意。全詞沉鬱低徊,曲折含婉,抑揚頓挫,情景交織,營造出蘊蓄雋永的藝術境界。

原文

岳飛〔宋代〕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譯文

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鳴叫聲將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已是三更時分。起來獨自繞着台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為驅逐金兵的入侵,收復失地而建功立業,未老已白頭。家鄉的山上松竹已長大變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琴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准動兵的歷史時期。當時岳飛反對妥協投降,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且已取得了多次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卻力主與金國談判議和,這是他無法反抗的命令。

賞析

  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着重寫景。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昨天夜裡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了,而此時已經是深夜的三更天了。「寒蛩」點明了季節是深秋。山河飄搖,國家殘破,作者夙夜憂患,而昨夜深秋的蟋蟀卻小停地嗚叫,催逼着詞人心中的隱憂和悲憤,使克復中原的責任更加沉重,「驚」字充分表達了在秋夜蟋蟀的淒清嗚叫中作者終夜難眠的情景。「千里」暗示夢回到包括家鄉在內的中原地區,說明了詞人在睡夢之中也不忘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這一句通過敘寫被夢驚醒來表現作者日夜牽掛的都是國家的戰事和興衰。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被夢驚醒後,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台階前徘徊。周圍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淒清冷淡,表達了作者「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孤獨與淒涼心境。「獨自」寫出詞人的孤獨寂寞,心事無法向人訴說,可見其苦悶之深。結拍「人悄悄,簾外月朧明」以景收束上片,映襯詞人不能成眠,更見孤獨之感。上闋用簡潔的語言和平淡的敘述質樸地展現出作者所面臨的困境,其簡沽有力、樸素真切的文風,確實展現出一代英雄的真性情和其所面對的歷史情景的複雜性。

  下片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

  換頭三句,慨嘆歲月如流,家鄉長久淪陷,歸期遙遙無望。作者自二十歲從軍,出生入死,與金兵浴血奮戰,決心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五嶽祠盟記》),為國家建立豐功偉業。可是十多年已經過去,頭髮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園,實現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每當他想到這裡,怎能不義憤填膺、憂心如焚呢?所謂阻歸程,實際並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遙遠,難以歸去,而是暗喻着對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撓抗金鬥爭的不滿和譴責。因為當時正是秦檜弄權,氣焰十分囂張時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含蓄的表現手法,彈出弦外之音,讓讀者去體會。

  結拍三句,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據《呂氏春秋本味》,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唯有鍾子期能從琴聲中體會出他的心事。後來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秦檜上台後,迎合趙構的旨意,對堅持抗金的主戰派進行無情的打擊和迫害,將他的親信和爪牙安置在朝廷的重要位置上,以便實現其賣國求榮的罪惡目的。這三句表達了作者抱負難以實現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統治下南宋的黑暗現實。

  上片是即景抒情,寓情於景,憂國憂民使他愁懷難遣,在淒清的月色下獨自徘徊。下片寫他收復失地受阻,要抗金卻是「知音少」,內心鬱悶焦急,用了比興手法。作者隱憂時事,吞吐曲折,委婉含蓄,流露出悲涼悱惻之思。全詞所展現的沉鬱悲愴情懷,節制而深層,憂思而壓抑。至其《小重山》詞,則真有寄託之作也。故國怕回首,而托諸驚夢;所願不得償,則托諸空階明月;咎忠貞不見諒於當軸,致坐失機宜,而托諸瑤琴獨奏,賞音無人。蓋托體比興也」,如此評斷,亦可謂知道岳帥之良苦用心也。

  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髮衝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雋永,明麗婉轉,寓情於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曾有一段時間,對古典詩詞的評論,有人以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分高下,於是認為,岳飛這首《小重山》情調低沉,不如他的《滿江紅》創意高。其實,對事物的評論,應當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而不可以表面上的一刀切。情調高昂的作品固然好,但不能把高昂誤作為粗獷叫囂。情調低沉也並非消極。岳飛的《滿江紅》與《小重山》詞均表達了他的抗金以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只因作詞的時間與心境不同,因此在作法上遂不免有所差異,實際上異曲同工,又焉可用情調的高昂與低沉區分其高下呢?況且作詞常是要用以興渾融、含蓄蘊藉的方法以表達作者的幽情遠旨,使讀者吟誦體會,餘味無窮。岳飛因為壯志難酬,胸中抑塞,所以作這首《小重山》詞,用沉鬱蘊藉的藝術手法表達,這也正是運用詞體特長,正如張惠言論詞時所謂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詞選序》)。對詩詞評賞也應明白這一道理。

簡析

  這首詞展現了詞人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以及表達了其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此詞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詞人三更不寐,繞階獨行,隔簾仰望空中朦朧月色,表現出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的鬱悶心情,詞人急欲收復失地,但壯志難酬,知音難覓,抒寫了曲高和寡的憂憤與寂寥之意。全詞沉鬱低徊,曲折含婉,抑揚頓挫,情景交織,營造出蘊蓄雋永的藝術境界。

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 、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岳飛從二十歲起,曾先後四次從軍。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止,先後參與、指揮大小戰鬥數百次。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宋孝宗時,平反昭雪,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葬於西湖畔棲霞嶺。[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