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網球卷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網球卷尾[1]

(學名:Dicrurus remifer)是雀形目卷尾科的鳥類。體型較小,全長約48厘米。通體黑色,

具金屬光澤;嘴形強健,嘴峰稍曲,先端具鈎;嘴基前額羽形成簇狀絨黑羽叢;

初級飛羽10枚,一般翅形長而稍尖;尾長而呈叉狀;尾羽10枚,

最外側一對尾羽甚形延長,羽幹部分裸出,其尾羽末端的內外翈呈彼此相稱的「盤狀尾」。

跗蹠短而強健,前緣具盾狀鱗。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季雨林,

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單個或成對活動,

蝗蟲蚱蜢等昆蟲為食,也吃蜥蠍、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緬甸、泰國、柬埔寨和中國。

生長繁殖

繁殖期約在3—6月間,巢多置於闊葉樹頂端高處一些小的分枝末端枝杈上,

巢呈杯形,與卷尾科的其他種類相似。

像小孩搖籃似的隨風搖擺。

主要由細枝、蘆葦莖、根和枯草等材料構成,牢固地固定在枝權上。

巢外壁還有蛛網,有時還或多或少裝飾一些苔蘚、地衣和樹皮等,

距地高5m以上。每窩產卵窩卵數為3—4枚。卵為長卵圓形和尖卵圓形兩種類型,

多為白色,偶爾亦有乳白色,被有淡紅色、褐色或紫色深淺兩層斑紋,尤以鈍端較密。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南部西雙版納、綠春,海南島西部、中部和南部山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老撾、越南、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形態特徵

小網球卷尾雄性成鳥通體黑色,具紫色金屬閃光

嘴基部前額羽為簇狀絨黑色羽叢並向前延伸於嘴峰上,嘴峰除尖端外全為簇狀羽覆蓋;額、眼先、頰及耳羽絨黑色;

頭頂、頸具鱗狀斑金屬光澤;背、肩、腰及尾上覆羽黑色具紫藍光澤;翅飛羽黑褐色,

外翈閃金屬光澤;尾羽黑褐色,外翈閃金屬光澤,最外側一對尾羽甚形延長,其羽幹部分裸出,

末端內外翈彼此相對稱呈「盤尾狀」,其他內側尾羽正常,僅約及最外側一對尾羽長度的1/3。

下體黑色,喉胸部羽端緣綴鱗狀斑金屬藍綠色光澤;脅煙灰色;

腹及尾下覆羽灰黑色,微沾光澤;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具灰白色尖端斑。

雌性成鳥體羽似雄鳥,僅金屬閃光不甚顯著;最外側尾羽較雄鳥稍短。

幼鳥的簇狀額羽叢不發達;體羽微沾光澤;翅下覆羽及腋羽黑褐色,

羽端白色斑大而顯著;尾羽呈正常深叉羽端,最外側一對尾羽不甚延長,羽干不裸出,無延伸的「盤狀尾」。

虹膜紅褐色;嘴、跗蹠、趾及爪均黑色。

生活習性

習性:小盤尾經常長時間的停留在孤立的喬木頂端,時而突然急速飛起,

捕捉空中過往飛行的昆蟲,或飛翔穿插於密樹中。它飛翔較緩慢,

體後尾羽的「盤狀尾」飄蕩飛舞,時而急速上升,緊接着翻筋斗般的下降,捕食沼澤草地受驚飛起昆蟲。

食性:主要以蝗蟲、蚱蜢等昆蟲為食,也吃植物的花蕊與漿果,

通常站在樹木高處窺視周圍動靜,發現獵物立刻飛去捕捉,然後飛回原處吞食。

叫聲:多變的悅耳笛音weet-weet-weet-weet-chewee-chewee,旋律變化多,偶爾發出粗啞刺耳的叫聲。並善於模仿他鳥鳴聲。

棲身環境

棲息於海拔約890-1010米,是山區熱帶闊葉雨林鳥類;

在林間空曠草地、山谷間開闊河流岸旁或潮濕的沼澤地帶活動。

也出現於竹林、農田和村落附近的小塊叢林、果園和疏林草坡等開闊地帶。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

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

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

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