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紅袍,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普渡天胡荽HydrocotylehandeliiWolff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截瘧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小兒喘咳,跌打腫痛,骨折,瘧疾。[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紅袍
漢語拼音:Xiǎo Hónɡ Páo
別名:五葉藤、五月藤《西昌中草藥》、地星(雲南)
性味歸經:味苦、辛,性溫。歸脾、肝、腎經
功能: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截瘧
主治:用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小兒喘咳,跌打腫痛,骨折,瘧疾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紅袍
拼音名:Xiǎo Hónɡ Páo
別名: 五葉藤、五月藤、地星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ydrocotyle handelii Wolff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普渡天胡荽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350m左右的山坡、路旁、林邊、草地等陰濕地區。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6-30cm。匍匐莖短;莖直立或平臥上升,細弱,無毛,不分枝。葉互生;葉柄細弱,長3.5-13cm;葉片草質,心狀圓形,長2-4cm,寬4-6cm,5-7裂,裂口深達中部以下,幾成直角;中間裂片卵狀披針形,中部與下部近等寬,邊緣疏生不整齊鋸齒,齒直立或稍向外糨;兩側裂片略短於中間裂片;表面深綠色,密被粗伏毛,背面淡綠色,平滑無毛;葉脈掌狀。傘形花主鄧單生於莖頂,與葉對生或腋生;小總苞片細小,略呈紫褐色;小分辯率形花序有花20-28;花白色;花瓣卵形;花柱於果熟時向外反曲。果實心狀卵形,長約1.2mm,寬約2mm。花果期7-8月。
性狀
性狀鑑別:本品多皺縮,莖細弱而彎曲,光滑無毛,長16-30cm,不分枝。葉互生,多皺縮,完整葉呈心狀圓形,長2-4cm,寬4-6cm,5-7裂,中間裂片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疏生不整齊的鋸齒,表面通常深綠色,密被粗伏毛,背面淡綠,平滑無毛;葉脈掌狀,基部有毛;葉柄細弱,長3.5-13cm。質脆。氣微,味淡。
性味
味苦;辛;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截瘧。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小兒喘咳;跌打腫痛;骨折;瘧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酒。外用:適量,搗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的功效,治風濕麻木,跌打腫痛及骨折症。」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 1、治風濕麻木:五葉藤、樹三角風各30g。泡酒500g,每日早晚各服15-30g。
- 2、治跌打腫痛:五葉藤、血當歸各9g。煎水服。
- 3、治骨折:鮮五葉藤、元麻根各適量。搗爛外敷。(1-3方出自《西昌中草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