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白蒿
圖片來自360百科


小白蒿,中藥名。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帶花全草。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主治膽囊炎,驅蛔蟲,蟯蟲。[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白蒿
漢語拼音:Xiǎo bái hāo
別名:冷蒿、白蒿、小艾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燥濕,殺蟲
主治:膽囊炎,驅蛔蟲,蟯蟲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白蒿

別名:冷蒿、白蒿、小艾

來源

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以帶花全草入藥。7~8月初採收,曬乾。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燥濕,殺蟲。用於膽囊炎,驅蛔蟲,蟯蟲。

用法用量

內服3~5錢。[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相關配伍

  • 1、膽囊炎:小白蒿15g,香附子、羊蹄草、問荊、車前草各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
  • 2、驅蛔蟲、蟯蟲:水白蒿15g,蒲公英根30g,水煎服,早晚空腹各1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莖基部木質,叢生,基部以上少分枝,被短茸毛。葉2-3次羽狀全裂,長1cm,稀達2cm。寬達1cm,下部裂片常2-3裂,頂部裂片又常羽狀或掌狀全裂,小裂片又常3-5裂,裂片多少條形,頂端稍尖,基部的裂片抱莖成托葉狀;上部葉小,3-5裂。頭狀花序較少數,排列成狹長的總狀或復總狀花序,有短梗及數個條形苞葉,下垂;總苞球形。直徑2.5-3mm而花黃色,或有時直徑3-3.5mm而花深紫色或黃色:總苞片約3層,卵形,被茸毛,有綠色中脈,邊緣膜質;花序托有白色托毛;花筒狀,內層兩性,外層雌性。瘦果矩圓形,長近1mm,無毛。

分布區域

分布於新疆青海華北東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陽地及草原、河谷等乾燥處。[3]

參考資料

  1. 小白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小白蒿中醫中藥網
  3. 小白蒿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