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白蒿,中藥名。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帶花全草。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主治膽囊炎,驅蛔蟲,蟯蟲。[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小白蒿
漢語拼音:Xiǎo bái hāo
別名:冷蒿、白蒿、小艾
性味:味辛,性溫
功能:燥濕,殺蟲
主治:膽囊炎,驅蛔蟲,蟯蟲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小白蒿
別名:冷蒿、白蒿、小艾
來源
為菊科艾屬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以帶花全草入藥。7~8月初採收,曬乾。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燥濕,殺蟲。用於膽囊炎,驅蛔蟲,蟯蟲。
用法用量
內服3~5錢。[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相關配伍
- 1、膽囊炎:小白蒿15g,香附子、羊蹄草、問荊、車前草各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2次。
- 2、驅蛔蟲、蟯蟲:水白蒿15g,蒲公英根30g,水煎服,早晚空腹各1次。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70cm;莖基部木質,叢生,基部以上少分枝,被短茸毛。葉2-3次羽狀全裂,長1cm,稀達2cm。寬達1cm,下部裂片常2-3裂,頂部裂片又常羽狀或掌狀全裂,小裂片又常3-5裂,裂片多少條形,頂端稍尖,基部的裂片抱莖成托葉狀;上部葉小,3-5裂。頭狀花序較少數,排列成狹長的總狀或復總狀花序,有短梗及數個條形苞葉,下垂;總苞球形。直徑2.5-3mm而花黃色,或有時直徑3-3.5mm而花深紫色或黃色:總苞片約3層,卵形,被茸毛,有綠色中脈,邊緣膜質;花序托有白色托毛;花筒狀,內層兩性,外層雌性。瘦果矩圓形,長近1mm,無毛。
分布區域
生長環境
生于山坡陽地及草原、河谷等乾燥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