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灣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0°06′~100°17′,北緯24°39′~24°51′,瀾滄江黑惠江在境內交匯,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雲南省首選項目小灣電站建設的最前沿陣地。[1]

中文名: 小灣東鎮

地理位置: 南澗縣西南部

國土總面積: 204.44平方公里

總人口: 18342人

概況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彝族自治縣西南部。東北與公郎鎮、碧溪鄉接壤,西南與鳳慶縣、雲縣隔江相望。面積204.44平方千米,人口1.85萬人(2006年)。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行政村,132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新龍街,海拔2260米,距縣城63千米。山坡陡峭,最高海拔2448米,最低934米。交通運輸條件較差。境內西部的瀾滄江與黑惠江(漾濞江)交匯處建有小灣水電站。

沿革

1958年為岔江公社,1963年設新民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區,1988年置鄉。1997年,面積204.4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新民、龍門、龍街、岔江、神舟、新龍、營盤7個行政村。1999年,新民鄉改建小灣東鎮。

區域地理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小灣東鎮,東北與公郎鎮、碧溪鄉接壤,西南與臨滄市鳳慶縣、雲縣隔江相望。國土總面積204.4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448米,最低海拔934米,鎮政府駐地岔江新區,距縣城74公里,距小灣電站壩址11.2公里。總面積204平方公里,總人口18342人。該鎮主要盛產茶葉、泡核桃、黑山羊、柿餅等農特產品。

人口民族

全鎮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2008年全鎮總戶數4936戶(農業戶4635戶),農業人口18616人,境內居住着漢、彝、白、苗、壯、佤、布朗、布依、拉祜等9個民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年末有耕地面積1220.81公頃(其中水田56.69公頃,旱地1164.12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實有耕地0.065公頃。全鎮有林地面積10984.87公頃,森林覆蓋率53.73%。

經濟發展

全鎮共有茶園面積10087畝,泡核桃面積27693畝,年產茶葉28萬公斤,泡核桃22萬公斤,其中,泡核桃因皮薄、個大、肉白而深受縣內外客商歡迎,產品供不應求。目前,橫跨全境的小灣二級公路已建成通車,小灣瓦富咱商貿區已建成開業,小灣公路沿線開發已初具規模,以建築建材、吃住娛樂、日用商品、交通運輸、金融保險為主的服務網絡已基本形成。該鎮是南澗支援小灣電站建設的前沿陣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商機,在小灣電站建設期間,將有上萬人的施工隊伍常住該鎮小灣電站工區,發展商貿服務產業商機無限,電站完工後,瀾滄江上將建起一座世界第一高(292米)的雙曲拱壩,沿江地區將形成漫灣庫區、小灣庫區兩個高峽平湖景觀,是進行旅遊開發的首選之地。

2008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6548萬元,比上年的5789萬元增13.1%。農民人均純收入1954元,比上年的1740元增12.3%。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41萬元,同比增長14.8%。全年糧食總播種面積為3.29萬畝,糧食總產875.9萬公斤,同比增長12.2%;平均單產266.2公斤,同比增長7.1%。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民風民俗

酒文化

彝族是個好酒的民族,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

彝家歷來好客,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作為見面禮,「無酒不成禮」已成習俗。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彝家人以酒向客人致以最親切、最厚道的敬意,顯示出彝族的真摯與熱誠。

彝家酒諺云:「漢區茶為敬,彝區酒為尊」可見酒,在彝家日常生活中占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彝家,轉轉酒、稈稈酒、壇壇酒自然成為彝族酒文化的象徵符號。傳承着一種奇特的喝酒方式,有「吃白酒」「咂酒」和「轉轉酒」等飲法,相識者邂逅相遇,買碗酒,或瓶酒,幾個人圍圈而蹲,僅用一隻酒杯,或乾脆不用酒杯,一人一口輪流喝,稱之為「轉轉酒」。若用酒杯,便先從最年長者開始,從右至左,一人一杯,接力輪流,不得輪空,眾人用一酒杯,稱為「杯杯酒」誰也不嫌棄誰,同樂同喜,表示友好,聯絡感情,互結信義。

打歌

走進小灣,你會感受到一股濃烈的民族文化氣息,其中,「打歌」作為一種民族娛樂方式,在小灣境內絕大部分地區盛行,尤其在彝族聚居區,無論男婚女嫁、節慶山會,也不管街天趕集,還是茶餘飯後,各式各樣的場合,只要蘆笙、竹笛之音韻繚繞,人們就自然匯攏,攜手踏歌,翩翩起舞,真是歌遍兩山三江水,舞在東西南北中。在小灣,打歌最有情趣,最為熱烈壯觀要數「朝山」打歌。朝山會一般在春天進行,以朝賀為主,這時正值大地復甦,萬山吐翠,新紅爭艷,山山水水充滿了無限生機,禁不住天然情趣橫溢之時。到這種境地里去盡情遊玩,用跳舞唱歌朝賀大地復甦,用歡聲笑語去點綴幽谷奇景,用節日的盛裝來與春天比美,誠然是一件亦悠亦樂的快人之事。朝山時,方圓數百里的各族人民,身着盛裝,從四面八方湧來聚會,一齊朝賀大山進入了生機勃勃的季節。彝族女青年,頭帶釘着一排排銀制桂花和一串串蜜蜂墜摺疊式青布包頭,包頭折縫處插着彈動搖晃的花枝,胸前掛着銀鏈三須,絢麗多姿。男青年們身着素淨的漂白色衣服,頭纏白毛巾,兩端毛巾須隨風飄動。他們隨着有節奏的笙、笛聲,霎時圍成圓圈,盡情地唱呀,跳呀,邊舞邊歌,此起彼落,情感奔放熱烈激昂。最熱鬧的打歌場子中吹「九點」,笛子着不下一、二十人,參加打歌者數百人,場面象爛漫的山花,歌聲象澎湃的江河,擁擠周圍的觀眾,里里外外,層層環繞,摩肩擦背,水泄不通。一個個目不轉睛地注視着舞者靈巧而迷人的動作,傾聽着樸實而動聽的歌聲。舞步聲、「阿蘇嘖呢瞧者」吼叫聲、笙笛聲響成一片,伴隨着陣陣松濤聲,不時在山谷中迴蕩,當舞蹈進入狂歡時,《鶴立松尖》、《回身敬酒》、《矮子探水》、《斑鳩找伴》、《狂猴追風》、《公羊打架》、《喜鵲蹲窩》、《蒼蠅搓腳》等一串串迷人即興動作象一顆顆珍珠從領舞者身上滾出來,這些動作在領舞者嫻熟的表演中,能隨其身形而變換自如。當《鶴立松尖》這一動作出現時,領舞者猶如一隻脫俗傲世的古鶴,昂首翹立於松頂,怡然自得,輾轉四顧;《回身敬酒》動作不大,卻充滿了內在的感情;《矮子探水》腳步的大起大落則如痴如狂;《斑鳩找伴》中的前仰後合在領舞者醉態的表演中,也讓人為之陶醉。這些充滿自然情趣的動作,另廣大觀者拍案叫絕,觀者、舞者共同沉浸打歌帶來歡樂的幸福中,一同感受生命的衝動和升華。

人文地理

小灣東鎮位於南澗縣西南部,瀾滄江與黑惠江在境內交匯,是國家西部大開發雲南省首選項目小灣電站建設的最前沿陣地。全鎮轄神舟、營盤、龍街、新龍、新民、龍門、岔江7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168個村民小組。現有總人口18846人,境內居住着漢、彝、白、苗、壯、佤、布朗、布依、拉祜等9個民族,少數民族14932人,占總人口的79%,其中以彝族居多。小灣東鎮有悠久而深厚的彝族酒文化。彝族是個好酒的民族,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彝家歷來好客,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作為見面禮,「無酒不成禮」已成習俗,勸酒一片真誠。彝家人以酒向客人致以最親切、最厚道的敬意,顯示出彝族的真摯與熱誠。

彝族還是一個好打歌的民族。在小灣,打歌最有情趣、最為熱烈壯觀的要數「朝山」打歌。朝山會一般在春天進行,以朝賀為主,這時正值大地復甦,萬山吐翠,新紅爭艷,山山水水充滿了無限生機,禁不住天然情趣橫溢之時。到這種境地里去盡情遊玩,用跳舞唱歌朝賀大地復甦,用歡聲笑語去點綴幽谷奇景,用節日的盛裝來與春天比美,誠然是一件亦悠亦樂的快人之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