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渡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小渡鎮位於重慶市潼南區東部,地處319國道上,是渝西北門戶重鎮,潼南區開放的重要窗口,交通要道。距潼南城區28公里,距銅梁城區23公里,距重慶城區75公里。東與銅梁區少雲鎮、侶俸鎮交界,西連塘壩鎮、臥佛鎮,南接壽橋鎮,北與銅梁區維新鎮隔江相望。小渡鎮轄區幅員面積88.23平方千米,場鎮建成區0.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98個合作社,2020年轄區內約15295戶,總人口47591人。
小渡鎮舊時稱三匯,因瓊江河、大磴河、復興河三條大河在此交匯,故名"三匯"。鎮內有國道G319線、省道S440線、縣道397線、395線、環鎮公路、鄉道513線、514線,距渝遂高速G93少雲收費站10公里,距南瀘(潼榮)高速G8515塘壩收費站9公里,路網縱橫交錯,交通便利。
小渡鎮地處潼南典型丘陵與銅梁平行淺丘交接地帶,氣候溫和,地貌多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丘陵為主,境內最高海拔位於月山寺,全區最低海拔位於我鎮小渡口,森林覆蓋率33%。境內水資源豐富,有瓊江、大磴河、小磴河、復興河]]、青雲水庫,總屬瓊江流域。[1]
歷史沿革
小渡鎮東鄰銅梁區侶俸鎮(斑竹)、少雲鎮(中和),南接壽橋鎮,西連塘壩鎮、臥佛鎮,北靠銅梁區維新鎮。1949年前稱三匯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以境內有著名的小渡口更名小渡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匯 集、青雲併入建小渡鎮。1997年,面積88.2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圓灘、大林、雙橋、新堰、月山、桐灣、雙屋、對面、峽石、高屋、田壩、水塘、黃堡、黃坪、高青、大土、集靈、梨林、代場、板橋、花園、隆興、劉家、瓦房、高壩、洋橋、皂角、老房、雙壩、雙樓、雷家、薛沱32個行政村和小渡1個居委會 。[2]
產業特色
萬畝桑園基地
小渡養蠶歷史悠久,繭絲業發達。為充分發揮傳統產業優勢,鎮黨委政府規劃建設萬畝桑園基地。以皂角、雙屋村為核心基地,結合國家"東桑西移"工程、萬擔蠶繭工程項目優惠政策,經過3-5年發展,力爭建成萬畝桑園。在國道319沿線的大土、峽石、劉家和"劉青"公路沿線的高壩、皂角、薛沱、雙屋、月山8個村共發展桑園5000畝,形成了我鎮的綠色經濟帶。
萬畝果蔬基地
以潼南縣小渡能達檸檬專業合作社和重慶新略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實施優質果蔬工程,發展山地蔬菜,打造萬畝檸檬果蔬基地。潼南縣小渡能達檸檬專業合作社一期投資3000萬元,在大土村、代場村租地1700畝發展檸檬產業,按照"公司+基地+農戶"路子,探索"檸檬+蔬菜"果蔬套作種植模式,提高土地效益。力爭五年內以大土、代場村為基地,向黃坪、黃堡、集靈、花園等村輻射,實現萬畝檸檬果蔬基地。重慶新略農業有限公司在黃堡村租地600畝發展蔬菜和肉牛、山羊養殖,走生態循環農業路子,打造現代農業基地。
萬畝規範化深水生態養魚
依託潼南縣魚種站和青雲水庫資源優勢,實施生態養魚,發展萬畝深水池塘養殖工程。按照"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檔次,保護養殖環境"的思路,加快發展無公害深水池塘養殖,做大、做強、做好綠色生態深水養魚工程。全鎮成片、上規模、上檔次、高規格、無公害深水池塘養殖面積達4500畝,養魚農戶78戶,年創產值3000萬元。
花卉苗木基地
以青雲湖為中心,在湖岸四周發展花卉苗木種植,實施旅遊觀光開發。重慶悅雅景帝園林藝術有限公司在高壩村一期投資300萬元租地600畝,發展花卉苗木園林藝術,種植紅豆杉、黑檀、黃檀、石楠、茶花、玉蘭、桂花等名貴花木。力爭五年內花卉基地達到萬畝(包括銅梁少雲鎮),充分挖掘青雲湖人文景觀,實現青雲湖整體開發,打造萬畝山體濕地公園和青雲湖水上娛樂世界,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輕紡工業集聚地
小渡鎮是渝西有名的絲絹重鎮,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繭絲綢原料集散中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繭絲業特別發達,商賈雲集,繁榮至極,有浙江、雲南、四川、廣東等地客商常駐小渡經營絲絹,黃堡村是當時有名的"小車村"。現有潼南縣虹絹絲棉有限公司、潼南縣青雲絲棉廠、重慶市巨樂絲絹有限公司、重慶市巨森絲絹有限公司、潼南縣富康絲棉廠、潼南縣匯集絲棉廠、潼南縣涪江絲棉廠等一批絲絹企業。鎮黨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絲絹企業技術改造、提檔升級,打造潼南縣輕紡工業集聚地,重振小渡絲絹雄風。[3]
人文景觀
龍門瀑布
位於原青雲辦事處西1公里處,從青雲河床岩頂端飛流直下,形成寬32.3米,高8米,呈弧形的寬大瀑布。冬春旱季節,瀑布清流,宛若萬千條銀絲珠簾垂幔。夏秋汛期,咆哮河水如萬馬奔騰。
水簾洞
位於青雲龍門瀑布下,黑龍潭是一個天然洞穴,古稱"龍門",潭底深不可測,據說大旱之年從未乾涸,潭中有乾隆、嘉慶年間的旱象石碑記錄。洞長42米,寬11米,高4-4.8米,可同時容納數百人。瀑布沿洞口下瀉,遊人在大洞內觀瀑或過往,任憑洞頂傾江倒海而不濕衣衫,俗稱"瞞天過海"。
青雲湖
青雲湖位於小渡鎮高壩村,距渝遂高速公路少雲站僅7公里,交通便捷。湖泊面積3800畝,湖區內山青水秀,風光迤邐,漁翁垂釣,怡然自樂,四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積6000畝。該湖可開發融農業生產,觀光體驗,習農參與,品嘗購物,修身度假等於一體,很有大自然的濃厚野趣,適合都市人們日漸興起的"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具有很好的開發潛力。
景點一:清流高峽,位於青雲湖上游銅梁縣棗園灣至斑竹烏龜坡8公里水域段,岸壁陡峭、險峻雄奇。柏樹、油桐、慈竹、柑桔林木茂密。湖面狹窄,山青水碧,青峰倒映,景色優美。
景點二:曲水通幽,位於斑竹烏龜坡到中和與潼南縣交界處的 東西長21公里。兩岸丘陵形態各異,呈串珠狀分布。湖面寬闊,迂迴曲折怪石林立,是青雲潮中勝景薈萃之處。景點三:平湖群島,位於青雲湖下游大壩。水域遼闊,湖面寬廣。湖中7個小島,猶如蒼穹的北斗七星。島上芭茅叢生,島周綠水環繞,湖面野鴨成群,岸邊翠竹垂柳,山光水色,風光如畫。
龍興寺
唐銅梁縣城遺址均位於小渡鎮代場村代場壩。龍興寺建於明天順四年(1450)年,其規模宏大,廟宇三重,今僅存一殿,泥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明代壁畫4幅,畫風古樸顏色艷麗。1992年公布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銅梁縣城遺址,面積約0.5平方公里,地面可見眾多殘磚碎瓦,地下多次掘出古地平、板石、排水溝等,現已成為耕地。
張鵬翮父子墓
張鵬翮,清代四川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人。生於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卒於公元1725年(清雍正3年)。3歲能誦大學,9歲能撰文章,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中進士。任過知府、巡撫、戶部、兵部、刑部、吏部尚書,授文華殿大學士,贈少保,諡文端,是清代重要名臣,被康熙帝諭為"天下廉吏第一"。民間對他的傳說故事很多,比如:"瑤亭碑"、"罰土地充軍"、"香附子"、"見個便擱就是了"等。
張鵬翮父子墓在今潼南縣小渡鎮月山村慶元山的金簪子坡下。其父張烺墓在金簪子坡下第四台土上,坐北朝南,墳冢較小。墓前有一碑石,由於碑面已嚴重剝落,只有中央有"戶部"2字尚可辨認,張烺生前曾"誥封光祿大夫,戶部尚書加三級"。
張鵬翮墓在金簪子坡下的第三台土上,坐北朝南,墳墓比普通墳冢大,墓前立有一通墓碑,碑高144.5厘米,寬67厘米,厚14.5厘米。墓碑有3行文字:左行"雍正四年三月吉旦";中又分兩小行:皇清"文華殿大學XX"、"書少保文端XX";右行"孝男禮科XX X"。碑文稱謂與張生前、逝世的授職和諡封相符。原有拜台、石檐、石人、石馬等,今僅見封土堆及墓碑。在金簪子坡卞祠堂灣,原建有張公祠和瑤亭碑。蜀中文史專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2010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編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有助於張鵬翮研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