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梅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梅鎮隸屬於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地處龍泉市南部偏西南,東鄰屏南鎮,南、西南與慶元縣竹口鎮、黃田鎮交界,西北連接上垟鎮,北接八都鎮、查田鎮,距龍泉市區32千米,區域總面積102.4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小梅鎮戶籍人口為12529人。清時,屬延慶鄉一都、二都地;民國時,設小梅鎮;1992年4月,青溪鄉併入小梅鎮。截至2020年6月,小梅鎮轄1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梅三村延慶路88號。截至2019年末,小梅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歷史沿革

清時,屬延慶鄉一都、二都地。 民國時,設小梅鎮。 1949年,為小梅、三溪鄉。 1951年,屬小梅、琉梅、三溪、義合4個鄉。 1953年,三溪、義合2個鄉改設三溪、雙溪2個鄉。 1956年,仍屬小梅、三溪鄉。 1958年,為梅嶺(大)公社小梅管理區、三溪管理區。 1961年,改設小梅、三溪公社,屬梅嶺區。 1975年,屬城南區。 1982年,三溪公社更名為青溪公社。 1984年5月,為小梅鄉和青溪鄉。 1985年6月,撤銷小梅鄉,設立小梅鎮。 1992年4月,青溪鄉併入小梅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小梅鎮轄23個行政村:梅一、梅二、梅三、梅四、駱莊、大梅口、大梅、上梅、高際頭、洋岙頭、大窯、金村、黃南、毛山頭、半邊月、西坑、毛斷、孫坑、高坑、葉鄉、立東、鄭邊、泥嶺頭;下設9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小梅鎮轄14個行政村:梅一村、梅二村、梅三村、駱莊村、大梅口村、大梅村、大窯村、金村、黃南村、毛山頭村、半邊月村、孫坑村、鄭邊村、台湖村,鎮人民政府駐梅三村延慶路8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小梅鎮位於東經118°53'13"~119°03'01",北緯27°47'01"~27°54'48"。地處龍泉市南部偏西南,東鄰屏南鎮,南、西南與慶元縣竹口鎮、黃田鎮交界,西北連接上垟鎮,北接八都鎮、查田鎮,距龍泉市區32千米, 區域總面積102.46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2011年,小梅鎮耕地面積13252畝,人均1.1畝;林地面積14.5萬畝。

人口

2011年末,小梅鎮總人口125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778人,城鎮化率22.1%。另有流動人口432人。總人口中,男性6507人,占51.8%;女性6057人,占48.2%;14歲以下2143人,占17.0%;15~64歲9245人,占73.6%;65歲以上1176人,占9.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2226人,占97.3%;有畲、侗、土家、苗、彝、壯、瑤、布依、水9個少數民族,共338人,占2.7%。其中畲族264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78.1%;侗族43人,占12.7%。2011年,人口出生率10.45‰,人口死亡率7.66‰,人口自然增長率2.7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29人。 截至2017年末,小梅鎮常住人口為8012人。 截至2018年末,小梅鎮戶籍人口為12601人。 截至2019年末,小梅鎮戶籍人口為1252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小梅鎮財政總收入1309.02萬元,比上年增長10.8%。人均財政收入1042元,比上年增長10.7%。農民人均純收入4929元。 截至2018年末,小梅鎮有工業企業22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截至2019年末,小梅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2個。

農業

2011年,小梅鎮農業總產值8804萬元,比上年增長12.9%,農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22.7%。2011年,生產糧食6395噸,其中水稻5968噸,豆類227噸,其他200噸。2011年,食用菌產量516噸。2011年,生豬飼養量10256頭,年末存欄3782頭;牛飼養量972頭,年末存欄369頭;羊飼養量402隻,年末存欄100隻。

工業

小梅鎮的工業以礦業、竹木加工業為主。2011年,小梅鎮工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工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67.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職工43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085萬元,比上年增長17.8%。

商貿

2011年末,小梅鎮有商業網點200個,職工678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560萬元,比上年增長1.7%。

金融業

2011年末,小梅鎮各類存款餘額1.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0.6億元。

郵電業

2011年,小梅鎮郵政業務收入90萬元,電信業務收入3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小梅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417人,專任教師27人;小學2所,在校生716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622萬元,比上年增長7.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450萬元,比上年增長8.0%,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5.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小梅鎮有文化藝術團體23個,會員169個;各類文化專業戶8個,文化站23個: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藏書2.8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小梅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0個,病床12張,固定資產總值134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9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6019人次,住院手術6台次,出院病人2983人次。2011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1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743人,參合率92.0%。

社會保障

2011年,小梅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戶,人數1人,支出3840元,比上年增長3.4%,月人均320元,比上年增長0.8%;城市醫療救助4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54人次,共支出6540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9戶,人數444人,支出52.38萬元,比上年增長11.2%,月人均98元,比上年增長0.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人,支出1.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7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45人次,共支出4.45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0萬元。新增就業人員70人,有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2011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4743人,參保率92.0%;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1395人,參保率95.0%。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小梅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0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3000戶,移動電話用戶3300戶,寬帶接入用戶960戶。

給排水

2011年末,小梅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3千米,生產能力5.4萬噸/日,年工業用水420萬噸、生活用水665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1千米,日污水處理能力3100噸。

供電

2011年末,小梅鎮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所3座,主變壓器6台,總容量14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3.39千米,用電負荷1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927.41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89%,供電可靠率99.98%。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小梅鎮有公園5個,公園面積5.6公頃,園林綠地面積7.9公頃,其中公共綠地2.4公頃,綠化覆蓋率37.5%。

交通運輸

小梅鎮有長深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5.46千米,雙向4車道;龍後線省道過境,境內長3.2千米;縣鄉(鎮)級公路9條,總長59.24千米。2011年末,小梅鎮道路總長度5.31千米,道路鋪裝面積0.04平方千米;鎮區橋樑4座,總長度990米;鎮區公交汽車線路2條,運營里程達12.5千米,年客運量55萬人次。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小梅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原小梅鄉得名。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正式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物古蹟

大窯龍泉窯遺址

大窯龍泉窯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大窯龍泉窯遺址被列入國家100處重點大遺址,是中國宋代至明代龍泉窯的代表性窯址。在浙江省龍泉縣西南小梅鎮東北10里的大窯、金村一帶。西起高際頭村,北迄坳頭村,在沿溪10里的山坡上,和金村共發現窯址126處。龍泉窯創燒於五代,興盛於南宋至元初。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各地制瓷業的興起,加上當地匪亂和當時的閉關鎖國龍泉窯逐漸衰落,到民國初期只有孫坑范氏燒制,歷時七、八百年。屬南方青瓷系統,是宋元時期著名窯場之一。

大窯古窯址

大窯楓洞岩窯遺址,位於大窯龍泉窯遺址內,其燒成年代為元、明時期,出土的大量瓷器,為龍泉窯的分期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發掘共揭露房屋遺蹟6處,至少有7次疊壓打破關係的龍窯1處,轆轤坑2處,素燒爐1處,儲泥池2處,及與房子配套的卵石鋪的路面、排水設施等多處,尤其是窯爐北側的房子,有瓷器標本上寫有顧氏字樣,顯示該窯場可能屬於明代一個叫顧仕成的人。

2010年以來,在小梅鎮瓦窯路發現了燒造黑胎產品的遺存並出土了產品標本。瓦窯路遺存產品面貌獨特,開極碎的片紋,具有「百圾碎」的特徵,許多產品在胎釉和器型特徵、裝燒工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早期性,上海博物館的熱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燒造年代為1111—1161年之間,與考古判斷基本一致。2012年年初,在瓦窯路旁邊的小梅小學(原小梅中學校址)一片竹林內發現一處窯址。

安清社殿

安清社殿,坐東朝西,坐落在大窯龜山頂峰,周圍有毛竹林和千年古樟樹。安清社殿始建於大明萬曆九年(1581年),占地面積千餘平方米,立殿廊檐為船逢軒斗拱,既沒有前院,也沒有後廳,但有左右偏殿。牌坊式門坊為石木結構,四柱三間為主殿,殿四柱上飾有木雕雀替,圖案為獅子,梅花鹿。相傳鄭將軍為保一方平安,而與搶劫青瓷國寶的土匪們血戰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尊稱他為安清社主,並將其塑像,帶上丞相之帽,偕夫人像同坐於安清社殿,祭以香火。

三王社殿

三王社殿,位於大梅口官橋、大梅村村口、高際頭三個村,分別供奉着章氏三兄弟。

大王廟

大王廟,位於浙江省龍泉市小梅鎮梅溪邊上,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大王廟據當地傳說在宋朝時期當地武將葉先鋒感念五嶽聖帝黃飛虎飛來香爐奠基靈異,塑像供祀。據復可查資料,清咸豐八年,太平軍過境王朝欺壓鄉勇借聖帝旗幟抵抗失敗假旗嫁禍神廟焚毀一空,同治初年,鄉民籌資再事興造。文革期間,被毀,20世紀九十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集資重建。廟裡供奉五嶽大帝黃飛虎。每年農曆十月初六為帝君誕辰。

植壁殿

植碧殿,位於黃南村南側,坐東朝西。據可靠資料,據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版《龍泉縣誌》記載:「植碧殿在南鄉二都黃南莊,自唐創建歷代修葺,使之初具規模。」。據考證,植碧殿始建於唐天祐二年(905年)。

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位於黃南村。據《葉氏宗譜》記載,葉氏宗祠創自宋代,始建於黃南八保書院,至清光緒庚子年重建。全祠占地面積5畝,三進五植38間房。

古溪橋

古溪橋,位於黃南村,為單孔石拱廊橋,東西向橫跨古溪之上,始建於明代,清道光十八年重建(1838年)。拱橋全長29.30米,寬5.60米;廊屋九間,上覆斗八藻井,兩側軒廊,下設神龕;橋廊建築重檐結構,局部三重檐,橋廊兩端牌樓式,中部重檐歇山。古溪橋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溪橋

雙溪橋,位於龍泉市小梅鎮孫坑村,東南、西北走向,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重建,橋長33.20米,淨跨15.40米,面闊4.50米,矢高3.75米,有廊屋11間。此橋的一個特殊點,原本是疊梁平伸木樑橋,後來平直的橋面年久逐漸變形,於是後加的簡易「八字撐」。雙溪橋為龍泉市文物保護單位。

風俗民情

烏飯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小梅鎮都有吃烏飯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蘆」的灌木葉子放在鍋中煮爛,然後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有些地區還會再加上瘦肉、香菇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

風景名勝

琉華山

琉華山,亦名仙山,位於大窯村南,在小梅鎮與屏南鎮交界處。海拔1512米。山頂有鐵香爐,並有長湖。

台湖山

台湖山,位於浙江省慶元、龍泉兩縣市,黃田、小梅兩大鎮的交界處,亦在黃真與黃南之間。主峰海拔1114.9米。

龍慶橋


龍慶橋,是一座五孔36間,長140米,高14米,寬5米的石木結構屋式橋,原名小梅「濟川橋」。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更名為「通福橋」,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名為「壽川橋」。民國九年(1920年),經龍慶兩縣知事會看後,以王先培為總董事,劉朝高等四人為理事,募捐銀元兩萬多塊動工重建,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竣工。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中旬,龍慶橋毀於兵火。2010年12月23日,龍慶橋開工重建。重建的龍慶橋總長129.99米,寬5.4米。

地方特產

小梅鎮有龍泉青瓷、香菇、黃果、烏飯等特產。

參考文獻